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916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doc

泗洪育才实验学校2018届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2018.05.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6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

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

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类带来心灵的振撼。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3分)

不ān(  )世事 劲(  )松 呜咽(  )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1分)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

“待人应守________,治事应持________,创业酌用__________,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________,读书当如________。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②儒家之忠诚 ③纵横家之灵活④墨家之兼爱 ⑤法家之严明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①③④C.④①⑤③②  D.②③⑤①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9分)

①      ,草色入帘青。

(      《陋室铭》)

②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③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④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

⑥求之不得,      。

悠哉悠哉,      。

(《关雎》)

⑦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C.③④①②⑥⑤D.④③①②⑤⑥

5.下面有两个句子,请提出修改意见。

(4分)

(1)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

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人非常酷爱玩手机,结果功课学得完全一塌糊涂。

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2分)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B.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C.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7.根据材料,按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3分)

【材料】“暖冬计划”实施后,孩子们出于好奇,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地去触摸取暖片,很容易烫伤手或触电。

老师一方面要担心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担心取暖设备的保护问题。

活动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要求,完成

(1)、

(2)题。

(4分)

晚上小明写作业,奶奶心疼孙子,为他端来洗好的水果。

此时,小明正在为做不出一道物理难题而烦恼,就脸色难看地冲奶奶喊:

“你没见我正忙着吗,哪有时间吃水果!

”这时,妈妈走过来教育小明。

(1)针对小明的问题,妈妈选用_____教育最恰当。

(填写序号)(2分)

【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乙】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丙】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请你以小明的身份,写一段话,向奶奶道歉。

请用上“虽然……但是……”或“如果……就……”,60字以内。

(2分)

___

___

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5分)

二、诗歌鉴赏(5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②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

指花坛。

②真珠:

即珍珠。

③欹(qī):

倾斜。

(1)说说你对“寒声碎”的理解。

(2分)

(2)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的愁绪表现在哪些地方?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

(12分)

甲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文: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①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

“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

使者对曰:

“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懿告人曰:

“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是月,亮卒于军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辛毗,三国时魏国大臣。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以伤先帝之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闻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D.故故五月渡泸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11.文中诸葛亮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2分)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13.这段文字展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段情节分别简要分析。

(4分)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16题。

(9分)

唱出来的经典

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

“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大家惊叹:

原来唱出来的经典如此好听!

②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

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骄散顿挫的变化。

每一个平平仄仄的音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③余光中曾在《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一文里感慨吟诵之于诗词古文学习的妙处。

他回忆高中时代的文学课堂,老先生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在余光中眼中,这种看似老派的吟诵方式是最具韵味的。

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也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拙。

⑤然而,在我们现时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⑥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少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

有些教者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诗,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字符的字典一般,直接匀出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⑦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滕王阁序》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

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⑧“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