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1405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4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后滞链合成时,先以亲本链为模板按5’→3’方向合成出许多1kb-2kb的不连续片段,这些片段被称做冈崎片段;

然后这些短片段共价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后滞链,后滞链的成长方向与其片段的合成方向相反。

5、DNA复制的连续性机制:

半不连续性复制

※DNA聚合酶的特点:

(1)合成方向只能是5’→3’

(2)不能独立开始合成,只能延伸引物

(3)必须由RNA引物引导,引物由引发体合成

7、RNA的种类:

mRNA(信使RNA)、rRNA(核糖体RNA)、tRNA(转运RNA)、snRNA(核小RNA)、siRNA(小干涉RNA)

8、遗传密码的特点:

•连续性•简并性•通用性•摆动性

9、中心法则:

10基因概念的演化贯穿于遗传学的发展史

1.孟德尔颗粒遗传因子:

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指出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概念的提出:

1909年约翰逊提出基因概念。

3.摩尔根染色体遗传学说:

1910年,摩尔根等人建立染色体和基因为主体的经典的遗传学说。

包括:

1)基因象念珠一样,在染色体是呈直线排列。

2)基因是决定性状的功能单位,同时也是结构单位和突变单位,三位一体。

4.基因与性状的相关性“一个基因一个酶”1941年,Beadle和Tatum用X射线处理红色面包霉,使它的基因改变,再观察它的生物化学变化的改变。

5.遗传物质是DNA的证明:

1944年Avery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6.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

1953年,Watson&

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8年,Meseleon半保留复制

7.基因精细结构的分析:

1957年,Benzer对T4噬菌体突变型进行分析,发现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在基因内部存在着很多可突变和重组的位点。

8.三联体密码的破译:

1967年,核酸密码和蛋白质合成联系起来。

9.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完善:

沃森和克里克等人提出的“中心法则”,1970年Temin以在Rous肉瘤病毒内发现逆转录酶,这一成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0.操纵子学说:

法国Jacob和Monod提出了操纵子学说。

根据基因功能把基因分为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操纵基因

※11.现代基因定义: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功能单位。

表现:

重复序列、基因重叠、基因的不连续性、基因的移动性

第七章遗传物质的改变

(一)——染色体畸变

1.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

染色体畸变(结构、数目);

基因突变

2.染色体结构变异机理是“先断后接说”。

※3.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1).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内:

  ①.缺失:

染色体片段缺失,其中的基因也随之丢失,分为末端缺失和中间缺失。

遗传学效应:

A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缺失环

B致死效应,缺失在纯和时易致死,相当于隐性致死基因

C假显性:

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使隐性基因的效应表现出来

D人类的缺失病变:

如猫叫综合症

  ②.重复:

包括串联重复和反串联重复

遗传学效应:

位置效应,一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了它和邻近基因的位置关系,从而改变了表型效应的现象称为位置效应。

  ③.倒位:

染色体片段倒转180度,基因排列顺序颠倒,包括倒位杂合子和倒位纯合子

A形成倒位环

B降低倒位环内基因的重组:

①着丝粒在倒位环以外,交换形成桥和断片②着丝粒在倒位环内,交换不形成桥和断片。

交换的产物带有缺失或重复,产生不平衡的配子;

因交换受到抑制,减少了杂合子中的重组,这种现象称为交换抑制效应,又叫交换抑制因子。

C平衡致死系

(2).发生在二对同源染色体间:

 

    易位:

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去。

包括相互易位、非相互易位、整臂易位和罗伯逊易位

遗传学效应:

假连锁现象:

由于易位杂合体邻近分离形成不平衡配子,结果使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受到抑制,出现假连锁现象。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概念:

染色体组(n):

正常配子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

染色体基数(X):

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

如普通小麦有42条染色体,分为6个染色体组,每组染色体基数为7,n=21,X=7

整倍体:

指含有一套或多套完整染色体组的个体。

非整倍体:

指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减,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成完整的染色体组倍数。

或者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不呈成套数目的改变,整倍体中缺失或额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的变异类型。

整倍体变异:

指的是染色体的变化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的增减的变异。

单倍体:

凡是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成为单倍体n。

多倍体:

超过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

同源多倍体:

具有3个以上相同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是由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异源多倍体:

两个不相同的物种杂交,其杂交后代经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多倍体。

多倍体的诱发方式:

物理、化学、细胞融合

第八章遗传物质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也叫点突变。

基因突变的表性特征:

A形态突变:

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在可见的形态结构,故又称可见突变。

B生化突变:

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C失去功能突变:

无效突变(完全丧失基因功能的突变)渗漏突变(功能的失活不完全,仍保留了一些功能,但在杂合状态不能产生足够多的基因产物,这种情况下新的等位基因称为渗漏基因,这类突变称为渗漏突变)

D获得功能突变:

突变事件引起的遗传随机变化有可能使之获得某种新的功能

E致死突变:

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

致死突变可分为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两类

F条件致死突变:

在某些条件下能成活,而在某些条件下是致死的

基因突变的性质:

A稀有性:

B重演性:

同一生物不同个体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C可逆性:

正向突变、反向突变

D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它可以突变为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E有害性和有利性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的分类:

转换(嘌呤换嘌呤)、颠换(嘌呤换嘧啶)、移码突变(增减碱基对)

基因突变的产生:

(一)自发突变

1、DNA复制中的错误:

碱基替换

自发损伤(自然产生)脱嘌呤、脱氨基、氧化性损伤

转座因子

(二)诱发突变(诱变剂)

1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X射线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综合效应诱变(太空)

2化学诱变:

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2—氨基嘌呤,叠氮胸苷)

碱基修饰剂(亚硝酸、烷化剂)

碱基插入物(吖啶橙、EB等)

基因突变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一)碱基替换的影响:

A同义突变:

由于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所以有时碱基替换密码子改变但并不改变氨基酸

B错义突变:

指碱基替换的结果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C无义突变:

碱基替换使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转录出的mRNA在翻译时提前终止,形成的肽链不完全,一般没有活性

D通读:

碱基替换使终止密码子突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录出的mRNA在翻译时不能适时终止,直到另一终止密码子为止。

(二)移码突变的影响:

在DNA分子的外显子中遗传信息是按三联体密码子排列的,插入或缺失1个或2个或4个碱基会改变阅读框架,结果翻译出来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也完全改变。

(三)突变热点和增变基因

A突变热点:

突变率大大高于平均突变率的位点。

B增变基因:

指某些基因突变后可使整个基因组中的突变率明显上升的基因。

生物体的修复机制:

A光复活:

是专一地针对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而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在损伤部位就地修复的修复途径。

B切除修复:

又叫暗修复,不需要光线的激活。

把含有嘧啶二聚体或其他损伤的DNA片段单链切除,并合成新的核苷酸链进行修复。

紫外线和其他损伤

C重组修复——复制后修复

DSOS修复:

这是在DNA分子受损伤范围较大时,复制受到抑制时出现的一种修复作用,是最后应急措施。

E电离辐射损伤的修复:

超快、快、慢修复

第九章遗传重组的分子基础

遗传重组的主要类型:

1)同源重组:

又叫普遍性重组,大范围同源序列间的对等交换。

真核生物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就是同源重组;

细菌的转化、转导、结合

2)位点专一性重组:

又叫保守性重组,重组发生在小范围内的精确地切割和连接反应,往往不是对等交换而是整合式重组。

噬菌体整合。

3)异常重组:

又叫重复性重组,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是依赖于DNA复制和修复而完成的重组。

如转座,需要转座酶和对转座区域DNA的复制。

相同点:

DNA分子之间的物质交换

❤同源重组的机制:

模型:

交叉理论:

证据:

二价体的交叉。

观点染色单体的接触、断裂、重接,形成新的组合

断裂—愈合理论:

扭曲、消除张力、断裂、重接。

基因转变现象无法解释

拷贝—选择理论:

交换模板复制而成。

违背半保留复制原则;

现实存在三线、四线交换;

交换在M期,复制在S期;

※Holliday模型(异源双链的断裂与重组)

A同源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

B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DNA中两个方向相同的单链,在DNA内切酶的作用下,在相同的位置同时切开;

C切开的单链交换重接;

D形成交联桥结构

E交联桥沿配对DNA分子“移动”。

两个亲本DNA分子间造成一大段异源双链DNA(Holliday结构)

F异源双链DNA分子的间距变大,但仍然保持Holliday结构。

G绕交联桥旋转180°

H形成Holliday异构体;

I通过两种方式之一切割DNA单链,若左右切,则形成非重组体,若上下切则形成重组体。

无论Holliday结构断裂是否导致遗传重组,他们都含有一

个异源双链DNA区。

有关的两核苷酸区段分别来自不同

的亲本,从而由原来的G-C,A-T配对成A-C,G-T

这种异源不稳定,细胞内的修复系统能够识别不配对的碱

基,并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切除修复。

由于切除的不配对区段不同,校正后或出现野生型,或出

现突变型。

转座因子:

又叫可可动遗传因子,指基因组中可以改变自身位置的基因。

种类:

原核生物中:

插入序列:

(IS)两端具有反向重复序列(IR),长度为几个至几十个bp。

转座子(Tn):

一类较大的转座因子,携带有转座酶基因和抗性基因或其他基因,两端也有IR,有些TN的两端为IS。

转座噬菌体(Mu):

一种温和噬菌体,可以插入到宿主染色体的任意部位,引起很高的基因突变率。

真核生物中:

玉米的控制因子:

解离因子(使邻近基因激活)、激活因子(可以解除Ds作用)

果蝇中的P因子:

杂种不育。

P细胞型:

含P因子;

M细胞型:

不含P因子。

且杂交时P细胞型阻遏物来自母本。

第十章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

由胞质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