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0150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经资料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合理开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水资源

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大。

2、地下水利用不合理。

3、水域污染严重。

4、控水工程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大。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我国水资源缺乏,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污染重,浪费大,利用不合理。

水量与水质都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持续利用水资源。

1、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加强管理,严格执法,调整水价。

3、大力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

4、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控水、供水能力。

5、开辟水源:

扩大海水利用,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等。

6、合理配置水资源,协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三者之间的关系。

7、加强水资源及其利用的科学研究。

气候资源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气候基本特点

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起伏大,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水热同期,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二)水热条件特点

三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

温度自南向北降低

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对我国气候资源的评价

(一)气候的有利方面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热量丰富、降水充足,而且雨热同季。

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3、光能资源丰富

4、风能资源丰富

(二)气候的不利方面

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

2、旱涝、寒潮、阴雨、低温、冰雹、台风等气候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人民的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3、暴雨区分布广,降水强度大,也是助长洪涝、水土流失、泥石流、塌方、滑坡等灾害的重要因素,常造成巨大的危害

4、半干旱干旱区面大,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太阳能开发利用率低。

2、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3、在一些能够实行多熟制的地区,农业上实行一年一熟制;

另外,有些地区存在抛荒现象,导致耕地资源和水热资源的浪费。

4、降水资源化利用程度很低。

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策

1、加快科技进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2、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间种套作,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3、兴修水利,尽量拦蓄和充分利用降水水源;

根据降水特点,合理布局农作物。

4、积极预防灾害性天气。

5、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

矿产资源

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矿产种类繁多、资源总量丰富

(二)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三)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四)矿产资源地域组合多样

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水平

(二)国内国际并重,扩大资源来源

(三)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四)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法

(五)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备体系

(六)综合利用资源,治理和避免环境污染与破坏

(七)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八)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中国人口

人口:

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有生命的社会群体。

这个群体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要素的变化,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但是,它反过来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经常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

公元前,我国人口大约有1000万。

公元2年,我国人口约5959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5。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

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

从1900-1949年,经过49年由4亿增长到5.42亿。

从1949-1969年,经过20年由5.42亿增长到8.07亿。

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07亿增长到10.17亿。

从1982-2008年,经过26年由10.17亿增长到13.28亿。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13.71亿人,其中大陆13.4亿人,港澳台3081.2万人。

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年)。

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

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

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二个生育高潮。

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

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1、人口再生产的惯性

2、政治因素

3、经济、科技因素

4、传统观念

5、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数量众多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2、国内消费市场巨大。

(二)不利影响

1、人均资源少。

2、就业压力大。

3、消耗大量国民收入,减少了资金的积累,制约经济、教育、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

4、延缓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5、加剧了环境问题。

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

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所造成的惯性有关。

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数量发展处于“低生育率和高增长量”的矛盾状态。

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

城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点:

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老年型,老龄化速度加快

2、育龄组人口比重较大,人口将持续增长。

3、劳动适龄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

4、抚养系数低。

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

1、东南部人口多,人口稠密;

西北部人口少,人口稀疏。

2、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动态变化大。

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影响的结果。

东南部地区:

地势起伏不大,多丘陵、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沛,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自古以来人口较多。

西北部地区:

多高原高山、荒漠戈壁,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便,自古以来人口稀少。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一、主要人口问题

1、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持续增长。

2、人口性别比偏高。

3、年龄结构波动性大,老龄化加快。

4、人口文化程度结构层次低,高素质人才缺乏。

5、人口就业压力大,就业结构不尽合理。

6、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

二、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上述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及人口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3、大力发展教育。

4、加快城镇化进程。

5、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6、深化户籍体制改革,促进人口合理移动。

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

农业――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获得各种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部门,即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耕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2、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农民收入少。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抗灾能力较差。

4、农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经济效率低。

5、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6、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拉大,全国仍然有相当部分的低产贫困区。

1.中国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

在实现社会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

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增加资源产出率;

防治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

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

逐步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具体内容

第一、在持续利用多种食物资源基础上,继续调整食物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第二、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吸收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

以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互补充为基础,建立起人、技、物相匹配,技术、推广、生产、消费环环紧扣的良性运行机制,把各种农业持续性要素系统地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网络体系。

第三、目前仍以技术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生产体系。

第四、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系统。

第五、发展农业经济,并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六、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建设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而资本积累和投入的主体是农民,只有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积累和投入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第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第八、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