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9690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材料二〕如果从生意人的角度来说,那几年我确实是赚了一笔钱。

但是从一个搞实业的人来说,我们企业在那几年中几乎全部停顿了。

因为当时只要生产,必定赔钱。

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投机。

──《刘鸿生企业史料》(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材料三〕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

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倒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廿左右。

同时还有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至于华北工业中心之天津,原有各业大小工厂五千家,去年经常保持全部开工的仅及百分之一,局部经常开工的占百分之四,有百分之四十的工厂已陷停顿,其余百分之五十五均陷于半停工状态。

……

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农产日益锐减,造成各地严重粮荒……据联总及蒋匪行总的估计:

一九四六年蒋区农业生产较战前减少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二,而四七年则减少至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四十。

去年蒋区粮产与最低需要量比较,稻谷不足六千万担,小麦不足五千六百万担。

就是蒋匪粮食部长余飞鹏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

“去年总计购入外粮约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

──沙英《蒋匪经济危机迈向总崩溃》(《东北日报》1948年4月2日),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解读】材料一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对解放前夕南京市通货膨胀情况的回忆。

韩儒林当时为中央大学教授,他的这段回忆使我们看到,30多年过去之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仍会对极度通货膨胀下的生活恐慌感到心有余悸。

材料二为上海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回忆。

刘鸿生作为建国前上海乃至全国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遭遇和经历颇具代表性。

材料三引用的文章来自当时东北解放区的报纸。

这时,解放战争正处于重要转折时期,文章大量引用了来自国民党统治区本身的材料,对国统区经济状况的分析报道较为全面。

以上材料显示,从抗战结束到建国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全线崩溃,通货膨胀严重,货币急剧贬值,市场混乱;

工业生产急速衰落,相当多的企业陷入停产、倒闭的境地;

同时期,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粮荒普遍发生。

持续多年的经济凋敝,造成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材料还显示出新中国所面对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之后诞生的。

新中国建立初期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经济极其落后的烂摊子,而在财政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混乱等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的正常进行,威胁着人民政权的稳固。

因此,集中力量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是当时一项牵动全局的中心任务。

2.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材料一〕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等等,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

(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或者还要多一点。

全党和全国人民均应为创造这三个条件而努力奋斗。

我和大家都相信,这些条件是完全有把握地能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其实现的。

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看见我们国家整个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了。

──毛泽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人民日报》1950年6月13日

〔材料二〕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

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什么都做得到,做得好。

毛主席,我们能在中国的钢铁事业中有这一点贡献,我们真是兴奋,我们不为个人骄傲,而为党、为祖国骄傲……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

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

烟囱不但全部冒烟,新的烟囱也不断树立起来了。

──《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主席的信》,《人民日报》1952年7月2日

〔材料三〕这台机车的制成,充分地表现出新中国工人阶级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才能。

在制造过程中,困难不断地发生,特别是有些过去一向依靠向帝国主义国家购买的配件,现在都要由自己来制造。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职工们常常以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艰苦战斗的精神来鼓励自己,因此劳动热情十分高涨。

……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火车头的出现,显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说明了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指导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今天在祖国出现了第一台国产火车头,明天将有更多的国产火车头运载着大量的物资,驰骋在人民的铁道上。

──《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火车头“八一”号》,《人民日报》1952年8月9日

【解读】材料一是毛泽东于1950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书面报告。

这次重要会议全面分析了建国初期的形势,明确提出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材料二是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致毛泽东主席的信,报告成渝铁路建成通车的喜讯。

材料三是关于建国后第一台火车头自主制造成功的报道。

在建国初期,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实现根本的好转,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紧迫,是当时牵动全局的中心工作。

党和国家制定的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对于稳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实现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②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不法经济行为;

③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并引导农民发展互助合作;

④进行重点建设,主要集中在水利、交通和以煤、电、钢铁为主的工业方面;

⑤积极恢复和发展国内外贸易。

经过三年的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于1952年底胜利完成。

首先,1952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三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1.1%。

其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内贸易迅速增长,市场日益繁荣,实现了金融物价的稳定和财政收支的平衡,国家财力增强,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在三年中,国家兴建了治淮、荆江分洪、官厅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文教卫生事业都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使新政权更加巩固,也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三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为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反映了那个时代新社会主人翁的高昂斗志和建设热情。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直接关系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年中,国家在交通运输建设上投资17.7亿元,占国家基建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强。

三年期间不仅恢复了原有公路、铁路网,通车里程也进一步扩大。

通向世界屋脊拉萨的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在此时期开始建设;

从清末开始筹建,被四川人民盼望了几十年的成渝铁路在此时期建成通车。

成渝铁路的通车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而新中国第一台国产机车的研制成功则宣告了独立自主从事经济建设的时代的开始,这些事迹都成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和标志。

3.薄弱的现代工业基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解读】这段材料取自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一段讲话。

在这里,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当时我国现代工业基础的薄弱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性。

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轻工业门类也仅局限于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产品,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部门,我国尚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小,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实际上是修理装配业;

工业布局也极不合理,7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少数城市,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现代工业。

为此,毛泽东很早就指出过,这种“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是“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4.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一〕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

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

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

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材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解读】材料一来自薄一波的历史回顾,记录的是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所作的讲话。

薄一波在建国初期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长,并为中央“一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材料二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指示。

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指示明确指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在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并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看作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的“大仁政”。

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既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许多主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有保障。

只有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正常运转。

一句话,只有重工业建立起来,才能大力发展轻工业,才能给农业以更大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