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825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docx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

[最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

摘要: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哈尼族人口70万,约占全州总人口的17%,约占全国哈尼族人口的50,,主要居住在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

红河州的哈尼族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

过去哈尼族没有文字,1957年中国政府为哈尼族人民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族文字,得到哈尼族群众的欢迎,1958年至今断断续续在哈尼族地区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哈尼族语言文字的存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通过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近半个世纪哈尼族文字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提出通过保护和发展哈尼族语言文字,激活哈尼族自身文化力量,推动哈尼族社会健康发展的观点,探索哈尼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哈尼族语言文字,保持良好的文化生态,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

1、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强势文化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蔓延,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弱势文化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只有消亡。

语言消亡的速度更是惊人。

专家估算,全世界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中,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在消亡。

而每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是一种美妙文化或智慧的消亡。

因此,语言的消亡就像物种的消亡一样值得人们关注。

物种的消亡给地球带来的是生态失衡,语言的消亡则对人类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和智能多样性的缺失。

2、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现有哈尼族人口70万,约占全国哈尼族人口总数的50,,客观上形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哈尼族经济文化的中心。

红河哈尼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受到全世界哈尼族和关心哈尼族的各国人士的关注。

3、红河州的哈尼族至今完整保存着自己的语言,1957年中国政府为哈尼族人民创制文字后,在政府的努力下,哈尼文在一定范围得到普

及,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学艺术、民族教育、社会扫盲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中也得到一定程度使用。

但是,面对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仍然面临严重危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到了需要认真思考的时候。

是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其发展,还是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是把民族文化做给别人看,还是通过民族文化建设激起民族的社会活力,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相依为命不可分离,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可以促进语言的发达,语言的发达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5、作为一个哈尼族居住集中、又是唯一哈尼族参与的自治州,哈尼族语言文字应该是红河州重要的无形文化资源,其所创造和承载的独特文化现象不仅是该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因此,在红河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进程中,哈尼族语言文字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6、红河州南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是历史的差距、自然环境的差距,也是观念的差距、文化教育的差距。

哈尼族语言文字在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哈尼族群众可以用哈尼族语言文字更直接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哈尼族社会的发育,解放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力。

7、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哈尼族聚居地均有不同程度非法宗教渗透,影响了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破坏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和道德准则。

发展哈尼族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激活哈尼族社会优秀文化力量,从而抵御外来不健康文化的侵入。

8、当代社会媒体充分发达、信息十分丰富,然而哈尼族地区却还非常闭塞,即使有广播、电视等媒体在哈尼族地区广泛使用,也因为语言的障碍而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

重视哈尼族语言文字在媒体上的应用,使哈尼族群众尽量分享社会信息资源。

二、调查组的构成

本次调查工作由州政协委员、州文联编辑、哈尼族作家哥布同志全面

主持。

调查组由下列人员构成:

李元庆,汉族,红河州政协常委、州文化局艺术研究室副研究员,音乐人类学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哥布,哈尼族,红河州政协委员、州文联编辑,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车金明,哈尼族,红河州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红河州哈尼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哈尼族语言文字研究;

艾吉,哈尼族,红河州文化局编辑,作家;

白居舟,哈尼族,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哈尼语播音员,长期从事哈尼族语言文字研究和实践;

莫独,哈尼族,个旧市文联副主任科员、作家协会主席,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组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第一阶段是3月6日至3月11日,分别在红河、元阳两县调查,第二阶段是3月14日至3月20日,分别在绿春、金平两县调查。

调查组通过座谈会、个别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在上述四县的县属有关单位、人员及红河县的洛恩中心小学、洛恩乡草果村委会、草果小学,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俄扎乡政府、俄扎乡哈播村,绿春县广吗小学、大兴镇牛洪村委会那倮果村,金平县哈尼田村等进行调查。

共召开座谈会13次,参会人员270人次;个别访问有关人员29次45人次;发出问卷调查表122张,收回问卷调查表122张。

被调查者包括县处级和乡科级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教师、农民、学生等。

由于本次调查不是专业的语言学调查,因此不涉及语言学的学术问题;本次属于文化人类学的社会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如何保护和开发

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哈尼族语言文字,以此为中心,针对历年来哈尼族语言文字的工作成果、哈尼族地区干部群众对哈尼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想法以及在哈尼族地区推广普及哈尼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可行性等情况展开比较详细的调查。

四、调查的情况

(一)常规调查情况

1、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的社会背景

哈尼族源于长江和黄河上游甘青川藏接合部的古羌族群。

由于族群的分化、战争等原因,逐步向南迁徙,渐渐完成了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嬗变转型,并定居于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小部分已迁至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

红河州的哈尼族主要聚居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建水、石屏两县也有一定数量的哈尼族人口分布,总人口已达70万。

哈尼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和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完整的文化系统。

红河州的哈尼族至今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及风俗习惯等,这除了地域环境的相对封闭外,主要是由于其文化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体现了这种文化较为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而举世瞩目的红河哈尼梯田,则是这种文化部分的外在形式。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雅方言、碧卡方言和豪白方言三大方言。

红河州系哈雅方言的基础方言——哈尼次方言区。

红河州哈尼族语言在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保持了较旺盛的生命力:

古老的史诗还在传唱,哈尼文化的传承者“匹”们还在民间活跃,多数儿童会唱传统的儿歌,男女青年间流传着翻译成哈尼语的流行歌曲,哈尼人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哈尼语。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红河州哈尼族通晓汉语文的约21550人,仅占全州哈尼族人口的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习一直靠口授心记。

没有文字一直是阻碍哈尼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素。

1952年,中国政府为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全面提高哈尼族社会发育程度,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

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57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

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

这个方案于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通过,又经195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呈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

此后至今的47年间,哈尼文在民族教育、社会扫盲、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一定程度使用。

例如绿春县广吗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开设哈尼文课程,为哈尼文的推广普及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金平县阿得博乡等单位在哈尼文的扫盲工作中也作出了可喜成绩;红河人民广播电台20多年来坚持哈尼语广播,不仅受到国内哈尼族群众欢迎,而且境外哈尼族人士也受其积极影响。

2、近半个世纪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成效

(1)哈尼文的创制和使用,增强了哈尼族干部群众的政治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自从人民政府为哈尼族创制了文字,哈尼族人民就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他们热忱欢迎这种属于自己的文字。

1992年红河州民委和红河州教育局通过1362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很欢迎和欢迎的1297人,占95.22,;积极要求学习和愿意参加学习的1278人,占93.84,。

本次通过122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是:

如果有机会学习哈尼文,愿意学习的有113人,占92.62%;在“你觉得哈尼族有没有必要学习哈尼文”中,回答“有必要”的有112人,占91.80%;在“你是否主张推行和使用哈尼文”中,回答“主张”的有107人,占87.70%。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哈尼族通过自己文字的从无到有,通过自己文字在各个领域的使用,真正尝到了民族平等的味道,增强了政治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2)47年间曾掀起两次哈尼文学习高潮,学校教育和社会扫盲取得一

定成绩,哈尼文在一定范围得到推广,在一部分哈尼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得到有效运用,由此带来哈尼族社会一些新面貌。

1958年,哈尼文经中央民委批准试行。

当年4月,云南民族学院开办了第一期哈尼文培训班。

当年7月,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政府主持了哈尼文的试行工作,在元阳县举办了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民族工作队和部分教师参加的哈尼文师资培训班,接着在上述四县开展了哈尼文群众扫盲运动。

经过3个月的学习,红河县扫除哈尼族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34870人,占该县哈尼族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娄的85.4,;元阳县扫盲5437人,占文盲和半文盲数的6.9,;绿春县扫盲指挥部组织了350人的扫盲队,到农村、工厂、矿山、机关进行哈尼文扫盲,使13510人脱盲。

以上数字可能难以排除当年特有的“浮夸”成分,但也收到一定成效。

例如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村民马叔波,当年接受哈尼文扫盲后,在担任农村干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使用哈尼文,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如该乡阿东村的段莫娘,1958年学习哈尼文后,学医问药、配制药剂都用哈尼文记载。

此后哈尼文工作沉寂了20多年。

1983年,以红河州人民政府召开的“红河州哈尼文推行讨论会”为起点,再次较全面地开展了哈尼文的试行工作。

1984年,红河州人民政府决定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4县部分全日制小学试行哈尼?

汉双语文教学。

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先后放弃了哈尼文的教学,但在开展双语文教学试验的学校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范例,证明了双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如绿春县大兴镇广吗小学。

该校从1984年开展哈尼?

汉双语文教学试验至今,培养了一批哈尼文和汉文都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效果良好。

通过哈尼文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用哈尼文辅助汉文科目学习的方法,效果十分明显。

该校在上级重视、师资力量充足、哈尼文教学最活跃的时候,汉文科目的教学质量一度跃居全学区第一。

除了进行双语文教学试验外,1984年以来,红河州在南部四县哈尼族聚居的乡、镇开展哈尼文成人扫盲工作,出现了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公所和金平县阿得博乡箐口村公所两个哈尼文无盲村

公所。

脱盲后的这两个村公所出现了经商热、种植热,还建立了农村科技夜校和文艺宣传队,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显著的

发展。

(3)用哈尼文抢救出版了一批哈尼族文化经典。

1984年云南民族出版社恢复哈尼文书籍出版至2005年的20年间,共出版哈尼文书籍74种,其中政治类8种,科普类7种,文艺类38种,教材类9种,工具书类5种,综合类2种,其它类5种。

其中包括著名的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丧葬祭词《斯批黑遮》等重要古籍。

该社出版的哈尼文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