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535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Word文件下载.docx

A.鲁B.齐C.燕D.宋

2.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

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

“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

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

纲纪不立,天下不平;

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

”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维持家族血缘伦理

C.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

3.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郡县与封国的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5.梁启超认为: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A.实行禅让制B.实行世袭制C.实行分封制D.实行宗法制

6.《史记•秦本纪》曰: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公元前350年,商鞅下令“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这说明秦国()

A.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县制从内地推广到边疆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

8.《全球通史》中指出: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9.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秦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分管国家具体事务

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

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11.西汉统治者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D.设通判

12.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13.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滞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

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14.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5.唐代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明显高于北方,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

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

这一做法()

A.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度的延续B.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C.是科举制客观公正性的生动体现D.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

1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

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7.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

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

18.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

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

这表明()

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19.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

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

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

材料说明清朝()

A.废除了元朝行省制B.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沿用明朝地方制度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20.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4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地图所反映的行政制度的名称。

(3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片所示制度的核心特点。

(3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图片所反映的制度与前两个制度的关系。

(6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分)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分)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

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5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

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

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

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

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

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

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

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

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

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

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

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

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9分)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2.B3.A4.B5.C6.A7.A8.A9.A10.D

11.C12.A13.B14.B15.B16.D17.D18.C19.B20.C

1.【答案】D

【解析】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宋国为商朝贵族微子启的封地,鲁国、燕国为西周同姓贵族的封地;

齐国为功臣的封地,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选D项;

不选A、B、C三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

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

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选B项;

A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不选;

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