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0195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提纲110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萌牙: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

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

三、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四、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教育--人

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同人发展的关系

(二)教育的基本问题与教育观

(三)防止几种倾向

教育万能倾向;

功利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倾向。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教育的领导权;

2.受教育权;

3.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1.培养所需人才;

2.制造舆论;

3.促进民主: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途径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决定教育者的观念;

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具有科学研究功能4.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改变知识的观念2.改变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促进教育的第三次飞跃。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校园文化: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物质文化;

2.组织和制度文化:

3.精神文化4.亚文化

特征:

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教育与文化关系:

相互储存、相互制约

第五节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1、人的主观能动性2、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三、人的发展动力:

需要(内在需要的实现与满足---激发新需要)新的需要---(矛盾)---已有发展水平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作用3.批判“遗传决定论”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发展的过程

三、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环境决定论”批判。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教育的作用:

发现人的价值;

发掘人的潜能;

发挥人的力量;

发展人的个性。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5.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教育万能论”批判。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

国家人才总的要求(质量规格)

(二)作用:

导向;

激励;

评价。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理想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述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强调个性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现教育目的要推进素质教育

(一)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个性发展4、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为什么说现代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

2.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3.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4.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

德、智、体、美、劳(?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有完整性的人;

(二)学生是有独立性的人;

(三)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人;

(四)学生是有发展性的人;

(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学生的身份:

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国家公民

(二)学生的合法权利:

公民权(人身权为主);

受教育权。

(三)学生的义务:

守法;

守规;

学习;

服管。

第二节教师

一、广义的教师:

指凡能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的思想品德及身体、心理发展的人。

狭义的教师:

指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即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⒈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

⒉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促进个体社会化。

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

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作用:

(一)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⒈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⒉教师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培育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发展起关键作用。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管理者5、示范者6、朋友7、研究者

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五、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教育史上对师生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

教师中心说:

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说:

杜威;

主导主体说:

我国。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教学上:

授受关系;

人格上:

民主平等关系;

道德上:

相互促进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1、广义的课程:

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进程。

2、狭义的课程:

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按为: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数科书中。

二、课程的分类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课程的内容结构来划分)

1、学科课程:

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独立地、并列地编制成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我国主导的课程类别

优点:

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

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学科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形式存在;

综合课程:

把性质相关,联系密切的一些学科合并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

(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和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任务依据来划分)

基础性课程:

必修

拓展性课程:

素质

研究型课程:

探究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

A国家课程:

由国家教育部门总体规划确定的课程门类和课时,通过课程计划颁布,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B地方课程: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依据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计划》制定的在本省(或地区)实施的课程。

C校本课程: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筛选法;

参照法。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文件: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科书。

(二)课程设计的意义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1、教学计划的概念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特征: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

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说明;

课时安排;

考试制度等……

(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概念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

说明;

正文(本文)。

(三)教科书

1、教材与教科书(?

2、教科书的编排

3、教科书的作用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节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将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初中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安排课程表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P140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进行规划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活动评价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P141

1、课程方案自身

2、学校和教师的水平

3、地区发展水平

第五节课程评价

一、定义

----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