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13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

SO2>(填“>”或“<”)CO2。

②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满CO2、SO2的集气瓶中,均能剧烈燃烧。

观察到一定量镁条在SO2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与淡黄色固体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2Mg+SO22MgO+S。

【实验三】丙组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

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

①敞口放置;

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

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

三步实验中确保塑料瓶外形不变,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4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a对应干燥的空气,b对应干燥的二氧化碳,c对应湿润的二氧化碳

①最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

A.MN段 

B.NP段 

C.PQ段

②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

③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时不再变化,原因是瓶内O2全部逸出,瓶中全部是。

答案:

解:

【实验一】甲组同学利用图1微型装置探究燃烧条件,②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由该步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

使用该装置进行实验的优点是:

节约药品、环保或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实验或便于对比,便于操作;

故答案为: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2H2O2

2H2O+O2↑;

操作;

【实验二】

①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其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CO2、SO2紫色石蕊试液图2所示,试管内紫色石蕊试液都变成红色;

SO2>CO2;

红;

>;

②镁和二氧化硫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和硫,配平即可;

2Mg+SO2

2MgO+S;

【实验三】丙组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①最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MN段;

②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③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时不再变化,原因是:

瓶内O2全部逸出,瓶中全部是空气;

①A;

②快;

③空气。

2、用Y型管完成下列实验:

(1)用图1所示装置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①a处只放白磷,b处只放红磷,Y型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处白磷燃烧,有大量的白烟生成,b处红磷不燃烧。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②若要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在a处只放白磷,则应在b处加入白磷和80℃热水。

(2)用图2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①已知稀硫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类似,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②在装置Ⅱ的Y型管c、d处各放一张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条,将装置Ⅰ的Y型管向右倾斜,使少量稀硫酸流入碳酸钠中,观察到d处滤纸条先变红,该现象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③若要证明②中使紫色石蕊滤纸条变色的原因是H2O与CO2共同作用,而不只是CO2,则应在装置Ⅱ的Y型管内d、e处分别放置的实验用品是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条、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条。

(1)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烧杯内的水是80℃热水,且都与氧气接触,白磷达到着火点,能燃烧,而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所以Y型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a处白磷燃烧,有大量的白烟生成,b处红磷不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②可燃物燃烧还须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所以,应在b处加入白磷和水,且水没过白磷与另一侧白磷作对比进行探究;

(2)①稀硫酸与碳酸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②观察到d处滤纸条先变红,该现象可说明,从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③在II的Y型管中放入干燥紫色石蕊滤纸条和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条,若干燥紫色石蕊滤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条变红色,则证明②中使紫色石蕊滤纸条变色的物质是H2CO3不是CO2。

故填:

(1)①a处白磷燃烧,有大量的白烟生成,b处红磷不燃烧;

.4P+5O2

②白磷和80℃热水;

(2)①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②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③干燥的紫色石蕊滤纸条、湿润的紫色石蕊滤纸条。

3、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已知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如图1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用酒精灯加热铜片中部的目的是铜片具有导热性,使热量传播的速度相同,此实验的目的是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是为了比较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着火点的高低。

(3)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反思与应用】

(1)若将实验

(2)中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换为煤粉和木屑,会看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所以在生煤火炉时,要用点燃的木柴来引燃煤。

(2)若熄灭铜片上燃烧的物质,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隔绝氧气;

或撤离酒精灯,用水熄灭。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物质具有可燃性;

(2)已知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如图1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用酒精灯加热铜片中部的目的是:

铜片具有导热性,使热量传播的速度相同;

此实验的目的是:

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是为了:

比较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着火点的高低;

(3)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因为密闭容器中还有氮气等;

D;

(1)若将实验

(2)中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换为煤粉和木屑,会看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2)若熄灭铜片上燃烧的物质,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隔绝氧气;

或撤离酒精灯,用水熄灭;

4、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装置图,请依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装置图中仪器名称:

甲锥形瓶。

(2)装置A是实验室用来制取和收集一种常见气体的装置图,其中气体发生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写出一种能用发生装置D制备并用装置F收集的常见气体物质的化学式O2;

(3)装置B实验中二氧化碳气体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来灭火;

(4)装置C是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其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5)在装置E中通过比较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的不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可燃物燃烧需要有充足的氧气。

(1)仪器甲是锥形瓶;

锥形瓶;

(2)图中气体发生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是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这样会造成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白色固体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因此该装置适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装置D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用发生装置D制备并用装置F收集的常见气体是氧气,因为试管口没有棉花团,所以是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

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

O2;

(3)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来灭火;

灭火;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3Fe+2O2

Fe3O4;

(5)在装置E中通过比较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的不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可燃物燃烧需要有充足的氧气。

5、化学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长颈漏斗加入80℃的热水,并将燃烧匙上的红磷和白磷都淹没,然后连接注射器并推动注射器活塞,将部分热水压回长颈漏斗,使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

【资料】:

红磷着火点为240℃,白磷着火点为40℃,白磷有剧毒。

(1)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2)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

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露出水面的红磷不能燃烧。

(3)实验后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酸性高酸钾溶液的目的可能是把有毒物质氧化成无毒物质。

【探究二】实验小组通过数字传感器(图2左)测得密闭装置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火过程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仔细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4)曲线②(填①或②或③)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曲线①中BC段的变化原因:

水蒸气冷凝成水,气体减小,通过曲线①数据分析,你对燃烧条件新的认识是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探究三】实验小组分别用酒精和柴油探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如表1:

表一:

各物质着火点和沸点

物质

着火点(℃)

沸点(℃)

酒精

423

78

柴油

220

400

表二:

燃烧匙内柴油温度

345℃

507℃

柴油是否燃烧

不燃烧

燃烧

实验中发现用火柴可以点燃酒精,但柴油很难被点燃。

研究小组通过高温传感器(图2右)测得燃烧匙内柴油的温度与燃烧情况如表2:

【资料】酒精、柴油等液体燃料在燃烧时先汽化为气态,然后气态的燃料再开始燃烧,燃烧放出的热量促使液体燃料不断汽化,不断燃烧下去。

(5)结合小组的实验,请分析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