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9342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际关系心理学Word下载.docx

6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广义上的社会关系,指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表达这一思想的主要有“人们的一切关系”、“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一切关系的科学抽象。

二是狭义上的社会关系,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12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13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层次

一、生产关系;

二、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例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宗教关系以及公共关系等;

三、心理关系,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受主体心理特点调节的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所组成的人际关系。

14人们直接的心理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冲突,另一个是心理相容。

15交往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化和实质化,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直接前提,交往的状态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成正比的。

16人际关系是以天命观、家族主义和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伦理思想为基础,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瞿学伟1992)

17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奥尔特曼和泰勒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阶段;

二、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

第二:

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

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18人际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根据这种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冷漠、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

冷漠阶段:

指交往的一方吧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

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

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19许多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诸多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母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

20儿童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

21“成人感”的出现,使少年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实质的变化。

第一、获得威望和尊重的需要。

这是少年学习的和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人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第二、强烈的独立和自主需要;

第三、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

22到了青年期,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模式,于1951年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Y式传递。

3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分为四类:

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4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纽科姆认为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形态:

相互正关系:

双方相互肯定,对对方持积极态度;

相互负关系:

双方相互否定,对对方持消极态度;

混合关系:

双方既有时相互肯定,也有时相互否定,其态度也同样,构成一种混合关系,视情景而定。

5梅奥和他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的一系列实验组成的霍桑实验,现已成为人际关系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

6人际交往理论:

1)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理论):

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家和奠基人。

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思想、自我和社会》一书,该书对符号相互作用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

2)场合交往论:

建立在康波和斯尼格等学者的有关研究基础上。

场合交往论强调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并由此推演出特定情况下“对情况的解说”。

场合交往论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

3)自我呈现论:

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4)社会交换论:

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一般来说,社会交往理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的。

他与1961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心理体验。

5)T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工作分不开的,40年代,勒温和他的助手们对交往中接受敏感性训练的T组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T组理论注意到了人际交往中人们的动机和目的,并强调对这些潜意识的东西加以训练,以便提高其敏感性。

7人际特质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这三类需要如下:

1)包容的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2)控制的需求。

这种需求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利、权威、超越、影响、控制、支配、领导他人等。

3)感情的需求。

这种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8人际激励理论:

1)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戴维·

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三种。

2)归因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了归因理论

3)期望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

4)公平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

9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

一、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

群体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层次理论,是彼得罗夫斯基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就其结构而言可以分为三层:

1、第一层(表层),主要表现为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情绪上的好感与反感,群体的相容与动作的协调,接触的难易,趣味是否相投,受暗示的大小等群体心理现象;

2、第二层(中层),是以集体活动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为中介的人际关系总和;

3、第三层(内层),是形成人与人之间依恋关系的总和。

10人际关系的中介理论:

是对人际关系层次理论的发展和改造,它同样和彼得罗夫斯基的研究工作紧密联系,是他运用活动原则研究人际关系现象的产物。

把活动看作是人际关系的工具,并用一些巧妙地实验解决了基本理论的难解之谜。

彼得罗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际关系可以看作是以群体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的内容、目的和任务为中介,群体中各个成员每时每刻都在参加活动,通过具体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构和内部关系;

2、群体被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可以推而广之用来说明具有高级发展水平的集体;

4、集体的社会心理规律与具有低级发展水平的群体相比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差别。

11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一、社会测量法:

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二、参照测量法:

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的;

三、贝尔斯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贝尔斯1950年创立了一种分析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

他根据“相互作用过程分析”,提出了社会行为分类理论。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1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态度:

①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②态度具有对象性;

③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④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2态度的组成部分:

认知成分(基础)、情感成分(核心成分)和行为成分。

3根据态度的组成成分,我们可以对态度进行分类:

一、按认知评价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

二、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三、按行为倾向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4态度的功能:

一、顺应功能:

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二、认识功能: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出必要的信念,以利自己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正确的定向行为;

三、防御功能:

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进个体心理冲突的解决,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四、调节功能:

态度能够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

同样也调节了人际关系,调节了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5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人际影响;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三、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6认知失调(不协调)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认知不协调,即如果一个认知与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