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3756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

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办法。

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

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

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我们将研究如何集合教学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

具体形成以下三个目标:

1)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探索出符合中小学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新方法。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形成重视学习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同时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相结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①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②选择、确立实验教师和班级。

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2014年5月——2014年10月)

自2014年5月起,在实验班级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实验研究教学并接受课题组的评估。

3、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

(2014年10月——2015年3月)

①扩大实验规模,进行具有验证性的实验班级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教学。

②实验教师分学科进行实验总结。

4.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2015年3月-----2015年7月)

①课题组进行实验研究工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②汇编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设计的优秀教案、撰写的论文,汇编自制教学课件等。

③结合实验教师的教学案例,完成该课题的教学案例分析。

八、课题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和培养能力,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创新教学方法使知识形象化:

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初三化学中的“氢气爆炸实验”“电解水的微观图解”等,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其动态的变化过程,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中,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

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使难点简单化:

信息技术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

例如:

在“轴对称”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

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

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动画和闪烁,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分别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

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

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很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进程自由化: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进程“自由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

它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为个体差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各不相同。

这样使得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

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讲解法很难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特别容易形成“满堂灌”。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在分层教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八年级教学《变化的鱼》时,书本上举了一些例子,有一些图片,但看上去苍白无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学光盘查找到更多的图形变化的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用多媒体播放照哈哈镜的动画片,一会儿人变得像长丝瓜一样的细长人,一会儿又变成熊猫一样的胖墩,一会儿又变成高大无比的巨人,一会却变成矮小的侏儒。

让学生在欣赏哈哈镜的同时,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

在九年级教学《结识抛物线》时,课堂上一开始用电脑播放美军用炮弹轰炸伊拉克阵地的新闻画面,然后用Flash动画模拟炮弹从发射到落地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观察炮弹的运行轨迹(抛物线),炮弹飞行的最高点(顶点)、发射点到落地点的距离等。

接着告诉同学,这是一个物理问题,这些问题都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以充分解决。

课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内容运动化,使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开拓学生思维。

同样在其他学科中,利用课件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顾及到每位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探索化:

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本身具有危险性,有些药品或生成物本身有毒或有腐蚀性,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1《空气的成分》中,用红磷测定空气的成分。

因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酸性氧化物,具有强腐蚀性,不可用手直接触摸,也不可直接闻气味。

此实验探究不能在教室里做演示实验,需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实验。

教师用相关微课视频代替实验,使学生不仅同样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安全,也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又如,5.1《洁净的燃料—氢气》中“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探究中,氢气的爆炸实验,现象震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氢气爆炸很容易伤着学生,在教室里做此演示实验很不安全。

此时链接相关实验视频,不仅安全,效果也很好。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中实时查询提供了方便。

在讲解《走进图形世界》单元时,教学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展开研究图形的形状、构成、特征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要求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利用网络查找各种几何图形。

上课时,教师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学生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任务。

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通过实时查询,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首先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我校借此契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微课的开发和模式研究,通过对学校教师进行知识讲座、计算机能力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