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422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内容部分(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件Word格式.doc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4分)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⑴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这里考“竹石牧牛”意象的象征含义,答案尽可自己分析。

不过要揭示这些物象的内在精神。

结合诗前的小序“甚有意态,戏咏”可知,在作者心目中,竹、石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所不愿意见到的。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

或者说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四、规律总结

1.常见题型:

“写了什么内容(或几个层次,并作简要分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生活态度)”“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格式:

⑴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或“寄寓、揭示”)什么感情(或主旨)

⑵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评价(总分总式)

3.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6分)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

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

“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③,不学荆州利木奴④。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楚客:

屈原。

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

③皇树:

橘树。

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

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

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

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

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

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

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

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①吴文英:

南宋词人。

一生未第。

②横笛:

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

(1)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

(2)尾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

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题时,关键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

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

“难对风前语”,足见作者的孤寂之情。

最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声”“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应该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的含义。

“清疏”是说作者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达其个性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