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0700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5.3%;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2亿元,比2005年增加2.82倍,年均增长30.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2.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201.9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量的3.14倍,年均增长27.6%;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五年累计达到342.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3倍,年均增长19%。

产业结构呈现新亮点。

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

44.2:

37.8,二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1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连续五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63万吨;

牡丹花卉、绿色无公害瓜菜、畜牧养殖三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持续膨胀,牡丹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被批准为“全国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发展农产品标准化基地45万亩,绿色无公害认证品牌增加到22个;

建成规模养殖场680个,畜禽存栏量达到727万头(只)。

大力实施“一一六六”重点企业培育计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2家,比2005年增加103家,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5.6%;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7亿元、利税33.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1.1%和60.1%。

服务产业日趋繁荣活跃,启动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标准“农家店”871处,城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51处,形成了轻纺服装、五金建材、电子电器、塑料制品、机动车配件、农副产品等12大市场集群,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237亿元,年均增长24.3%;

大力实施“1+3”旅游规划,启动中华祖源景区、黄河文化游览区建设,完成了曹州牡丹园景区提升改造,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

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3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万亩;

规模饲养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木材蓄积量达到210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发展到4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2.2%,“十一五”年均提高0.84个百分点;

万元GDP取水量降至208立方米,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2%,SO2、COD排放总量分别削减8%和5%,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认真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五年累计新增绿地面积9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到39.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五年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6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82项,获得专利授权1500件。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建立省、市级技术中心15家,有15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创新规划项目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个,省级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5个,步长丹红注射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第十二届专利金奖。

牡丹工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1.1%,比“十五”末提高6.1个百分点。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加快实施《城镇化建设三年纲要》,强力推进城镇综合开发,城镇化率达到39%,比“十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

文心花园、怡海花园、南平花园、奥斯卡春城、江南御景园等30个小区建成入住,时代奥城、金河湾、在水一方、龙田名郡、牡丹园片区等56个开发项目加快实施,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完成拆迁260万平方米,竣工商业面积102万平方米、住房面积330万平方米。

配合市政府组织实施了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赵王河公园等重点工程,新修了长江路、北外环路、南外环路、长城路等7条主干道路,升级改造了西安路、青年路、兰州路、八一路等17条城区道路,建设了生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工程。

小城镇综合开发顺利启动,城镇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在建项目24个,开工面积26万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实施村庄改造37个,完成15个,在建面积30万平方米。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6个,清淤治理河沟330公里,改厕8万余座,建设沼气池9200座,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8%,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比重提升到45%,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90%以上。

逐步完善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山东步长在国内上市,卓越皮革和天时钢结构在国外上市。

设立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创业投资基金,引进了菏泽第一家商业银行。

开展了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改革试点,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税取消,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不断完善。

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加快,投资、金融和财税等改革迈出新步伐,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实施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6.89亿美元,年均增长6.4%;

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36万美元。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新建改建、维修加固中小学校舍25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现有危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6%。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9.8%,手足口病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学有效,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开展。

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群众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以内。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5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419元和5895元,年均分别增长14.5%和13.4%。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大区”建设步伐加快。

“平安牡丹区”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成功经验

我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务实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和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等机遇,全面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大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三大基地一大产业”发展,推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大力实施教育普惠、医疗惠民和社保救助等十大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加快煤电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努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集约节约用地力度,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五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六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着力解决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收入少,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低;

资源粗加工和原材料生产比重大,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层次低,综合竞争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出口总量小、消费能力弱,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能源消耗总量增加,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较慢;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战略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总体上仍处于历史机遇期、加快发展期和战略转型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加大、内在要求迫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实现“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高效跨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国际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出现新的重大变化,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导致外需增长放缓,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客观上对我国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形成倒逼机制。

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围绕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金融安全等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对发展中国家合理承担国际责任、争取必要发展空间构成新的考验。

二、国内环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同时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

围绕扩大内需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

围绕自主创新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

各地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将会有大跨越,居民收入将实现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一是工业化转型期。

我区总体上已经进入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演进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品质生活追求将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最终需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走低消耗、低排放、高端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城镇化加速期。

2010年我区城镇化水平达到39%,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生产和消费要素将快速向城镇集聚,城镇带动和辅射作用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

三是信息化融合期。

工业与信息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互相创造市场需求、提供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渗透,将有力促进制造业能级提升,推动产生崭新的融合型产业门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市场化完善期。

随着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扫清,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完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五是国际化拓展期。

推进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拓展国际市场,将促进开放型经济迈向更高层次。

六是社会建设提升期。

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城乡、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