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3101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Word下载.docx

5、学习内容:

习武、礼乐

西周的教育

6.西周教育的特点:

“以礼造士”。

(PPT)

7.西周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官师合一”是“学在官府”的体现。

8、西周的教育管理:

考核与奖惩大学的考核:

《学记》中有详实记载;

小成;

大成。

9.西周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乡学的惩戒方法:

先教后罚。

对不听取教导者,先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如果不改变,就流放远方,永远不加使用。

10.西周的六艺教育

(1)礼乐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以至社会生活的各

方面都不能没有礼。

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2)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

数,指的是算法。

六艺的特色:

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

11.六艺教育的历史影响(PPT)

(1)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作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作历史论证。

(3)在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

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教育寻找论据;

有所批判,则指斥异端背离六艺教育。

由此可见,六艺教育思想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

春秋时期的教育

12.春秋时期教育的总特征: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私学兴起的原因:

1.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2.“士”阶层地位的变化私学的历史影响:

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1.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樊篱,使教育从政治活动中逐渐摆脱出来,成为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孔子的教育思想

14.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

庶—富—教人口—经济—教育

庶:

要有较多劳动力。

富:

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教:

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

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15.孔子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16.孔子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意义: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

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17.孔子的教学内容:

(1)“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

(2)六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

18.孔子的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3)因材施教

应根据学习者自身差异采取教育措施。

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19.孔子主张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温故知新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诲人不倦

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

(4)以身作则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孔子爱护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6)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稷下学宫

1.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干政议政作用十分突出。

2.稷下学宫的特点:

(1)学术自由(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纳百家。

2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允许个别游学。

3相互争鸣与吸取。

(2)待遇优厚

1“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

2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

墨子的教育思想

8.墨子的教育作用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害,教育对人是可能的。

人性不是先天所成,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9.墨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

三条具体标准:

博乎道术(知识文化)、辩乎言谈(辩论技术)、厚乎德行(道德修养)。

10.墨子的教育内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养成兼士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2)科学和技术教育:

墨家的科学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生产和军事技术教育。

数学:

极限、圆;

力学;

光学:

小孔成像;

器械制造。

(3)文史教育

“非乐”(他认为,乐教靡费人力财力,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懈怠于所从事的职业)

(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1衡量人的认识与言谈是否正确,把握三条标准:

“有本之者”,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

“有原之者”,即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

“有用之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2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类故的方法。

孟子的教育思想

11.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的依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认定:

“仁、义、礼、智”为天赋予人的本性之端。

社会现实中的“不善”(或“恶”),为环境使然。

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

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

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12.孟子的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教育的作用:

“扩充善性”、“求其放心”

(2)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人伦”就是五对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13.孟子论理想人格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的教育思想

14.荀子的“性恶论”

“性伪之分”人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伪”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15.荀子的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教育是依一定的规矩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

人的改变,是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6.荀子的教育目的荀子把教育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

“士”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君子”最主要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

“圣人”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

17.荀子的教育内容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

——六书。

《诗》:

中声之所止也;

《书》:

政事之纪也;

《礼》:

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尤重《礼》,以之为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学至乎《礼》而止矣”。

18.荀子的学习过程

(1)闻见

(2)知(3)行

19.荀子论教师的地位教师地位:

与“天、地、君、亲”并驾齐驱。

教师作用:

关乎国家礼法之存废。

教师为“礼”的化身。

20.荀子论师生关系

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21.荀子论教师素养

为师之道在于: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法家的教育思想

22.法家的教育方式方法

(1)“以法为教”是法家关于教育内容的规定。

(2)“以吏为师”是法家关于法制教育的实现手段。

《大学》的教育思想

23.《大学》中的“三纲领”

(1)明明德:

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2)亲民:

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

(3)止于至善: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24.《大学》中的“八条目——落实“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推己及人的修养路径

《中庸》的教育思想

26.《中庸》论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的教育思想

27.《学记》的教育作用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9.《学记》的教学原则如启发式、因材施教

30.《学记》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

侧重从教师角度,即教师自身的教和教师自身的学。

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朝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的演变:

“法家思想”7“黄老之学”7“独尊儒术”

2.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1)“独尊儒术”宏观文教政策的实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统于一尊,孔子成为知识界尊崇的偶像,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

(2)随着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儒家经学也在教育领域取得绝对控制权,并且成为知识和修养的象征。

(3)“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得原先的诸子百家之争一转而为儒家内部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

3.汉朝学校系统

4.太学

(1)太学设立的时间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

立。

(2)太学的教师是博士

(3)太学生的称谓是博士弟子

(4)太学的教学内容:

儒家经典

(5)太学的教学形式:

“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