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46790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假复习文言文.docx

寒假复习文言文

《世说新语二则》复习提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自主复习(10分钟)

1、背诵世说新语二则,2、掌握文学常识,课下注释,3、翻译课文4、理解内容

2、教师检查巩固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所记的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写法是一般都是直陈其事

2、重点字词

(1)内集:

家庭聚会

(2)儿女:

古义(子侄辈)今义:

女儿,儿子(3)俄而:

一会儿(已而夕阳在山;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雪骤:

雪急(5)欣然:

高兴的样子(6)何所似:

像什么(7)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比拟(8)未若:

不如比作(9)因风起:

凭,靠

3、课文理解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

3、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现在又何不同?

古义:

家庭中的青年一代今义:

子女

4、文章中的两种对雪的比喻,哪一个更好,还有哪些描写雪的诗句?

补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陈太丘有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重点字词

1.期行:

约定同行2、不至:

到3、舍去:

放弃;离开4、戏:

嬉戏5不:

同否,6、相委而去:

舍弃(顺承)7、家君:

对自己父亲的谦称8、下车引之:

拉;代元方9、顾:

回头看

二、课文理解:

1、君、尊君、家君的称号有何不同

君:

对别人的敬称;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家君: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补充:

称呼自己的母亲:

家母,家慈;称呼别人的母亲:

令堂,令寿堂

称呼自己的儿子:

犬子,称呼别人的儿子:

令郎

称呼自己的女儿:

犬女,小女称呼别人的女儿:

令爱

2、元方指出父亲的朋友那两个错误(无信;无理)

3、你对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同意,表达你的观点。

《论语》十二章复习提纲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1、原文;译文:

子曰:

“学(做人到位,做事正确)而(顺承)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也)乐乎?

人不知而(转折)不愠,不亦君子(有德者)乎(吗)?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

“吾(我)日三(多次)省(反省)吾身:

为(替)人谋而(但是)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转折)不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

“吾十有(又)五而(修饰)志于(在)学,三十而(修饰)立,四十而(修饰)不惑,五十而(修饰)知天命,六十而(修饰)耳顺,七十而(修饰)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

“温故(旧的知识)而(顺承)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作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

“学而(转折)不思则(就)罔,思而(转折)不学则(就)殆()。

”《为政》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这种)忧,回也不改其(他)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

“知之(学习)者(人)不如好之(学习)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

“饭(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修饰)枕之(肱),乐亦在其(这)中矣。

不义而(修饰)富且贵,于(对)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做老师)焉。

择其(他们)善者而(顺承)从之(善),其不善者而(顺承)改之(不善)。

”《述而》

孔子说: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

“逝(离去)者如(像)斯(这,河流)夫(语气词表示感叹),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曰:

“三军可夺(改变)帅也,匹夫(平民的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

“博学而(并列)笃志,切问而(并列)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文体知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和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章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3、重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17.好之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4、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

1.可以为师矣2.择其善者而从之3.温故而知新

六、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4.乐:

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7、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浮云

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填空

1.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

2.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

3.复习重要性的句子

4.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如何处理:

5.君子对待富贵的态度是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诫(警告,劝人警惕)子书》复习提纲

一、原文及翻译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之行(指操守、品德、品行),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非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无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非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无以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才干)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达成,成就)学。

淫慢(漫不经心。

慢:

懈怠,懒惰)则不能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年与(:

跟随)时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意与日(时间)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成枯落(:

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多不接世(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这里指对社会有贡献),悲守穷庐(破房子),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淡泊一作:

澹泊;淫慢一作:

慆慢)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卧龙,代表作有《出师表》

2、释题:

诫:

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

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

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三、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夫君子之行()淫慢()励精()险躁()遂()穷庐()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3.非淡泊无以明志4.非志无以成学5.非宁静无以致远6.险躁则不能治性7.淫慢则不能励精8年与时驰9.意与日去10.将复何及11.诫子书

五、一词多义

1.学:

夫学须静也(学习,动词);非志无以成学(学业,名词)

2.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助词:

的)

3.以:

静以修身(连词,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

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六、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明确)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3.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

使….增长)4.非志无以成学(名词作动词:

立志)

六、内容梳理

1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怎样论述的?

答: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论述

无论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静”只有静才能成功,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利用对比论证,增强论证效果。

2.要成才需要几个条件,条件的关系是什么?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2.学习(才须学也)3.珍惜时间,

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狼》复习提纲

狼三则·其二

一、原文及译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同“只”只有)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连接,这里是跟随。

补:

缀公卿之后)行甚(非常,很。

补:

汝之不惠,甚矣)远。

屠惧,投以(“用”以骨投之,状语后置)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补:

战则请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民弗从也)。

复投之(代词,狼;补:

将复何及),后狼止而(转折)前狼又至(到)。

骨已尽矣,而(转折)两狼之(取独)并(一起;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驱如故(以前;补,温故而知新)。

屠大(非常)窘(窘迫、害怕),恐前后受其(代词:

狼)敌(名作动,攻击)。

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堆积)薪(柴草)其(代词:

麦场)中,苫蔽(同义副词:

覆盖,遮盖)成丘。

屠乃(于是)奔倚其(柴草)下,弛(放下)担持刀。

狼不敢前(名作动:

向前),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补:

虎视眈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状语:

像狗一样)坐于(在)前。

久之(补足音节),目似瞑,意(神情,态度。

补:

醉翁之意不在酒)暇甚(非常)。

屠暴(突然)起,以(用)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代词:

狼)。

方(当...时)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名作动:

打洞)其(代词:

柴草)中,意(打算)将隧(名作状:

从隧洞)入以(来)攻其(代词:

屠户)后也。

身已半入,止(同:

只)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代词:

狼)股(古义:

大腿;今义屁股),亦毙之(代词:

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表示推测:

大概,原来是;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以(用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但是)顷刻两毙,禽兽之(助词:

的)变诈几何哉?

止(同:

只)增笑耳(罢了)。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

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一则是说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了吃肉被吊在树上的故事;第三则是些屠户被狼困在棚子内,狼以爪伸入,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最终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聊斋:

书斋名;志异:

记述奇异的故事。

3、《狼》体裁:

短篇小说。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三、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

“止”同“只”意思是“只是”(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1)复投之(代词,代骨头);

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

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2)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功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3)止:

止有剩骨(止同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4)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悔前狼假寐(才)

(5)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

向前的)

狼不敢前(动词:

向前)

(6)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想)

(7)敌:

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盖以诱敌(名词:

敌方)

2、古今异义

(1)驰担持刀驰:

古义:

放下今义:

松弛

(2)屠自后断其股股:

古义:

大腿;今义:

屁股

(3)一狼仍从从古义:

跟随今义:

介词,引出时间,地点。

3、词类活用

(1)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

(2)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3)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作状语,从隧道打洞

(5)狼不敢前:

前:

名词作动词“向前”

四、课文理解

1、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人什么启示?

2、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如今的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的嚎叫”。

你是怎样理解的?

3、《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4、主旨:

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要失败。

5、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议论。

(内容)点明主旨:

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要失败。

(结构)总结全文。

 

《穿井得一人》复习提纲

作者:

吕不韦

宋之(助词,标志定语,“的”)丁氏,家无井而(表示:

因果,“因而”)出溉汲(打水浇田),常一人居(停留)外。

及(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转折)传之(这件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居住在在国都中的人)道(说)之,闻(“使知道”;于:

介词,不译)之(代词)于(介词,不翻译)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向)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使唤,这里指劳动力),非得一人于(在)井中也。

”求闻(名词:

听闻,消息)之(助词;无意义)若此,不若无闻(动词:

听到)也。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是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2、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挖掘:

开凿)

2、溉汲(打水浇田,汲:

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待:

等到)

4、国人道之(国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

讲述)

5、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6、问之于丁氏(向)

7、得一人之使(使用,这里指劳动力)

8、丁氏对曰(回答,应答)

9、求闻之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如无闻也(不如)

3、一词多义

(1)宋之丁氏(助词:

的)

(2)有闻而传之者(代词:

这话)

(3)闻之于宋君(代词:

这件事)

(4)国人道之(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5)得一人之使(助词:

的)

(6)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

语序为“若此之闻之”)

(1)及其家穿井(代词:

他的)

(2)其人曰(代词:

那)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

向)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4、古今异义

(1)穿井得一人(古义:

挖掘、开凿;今义:

破,透)

(2)国人道之(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

(3)国人道之

5、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

(什么启示或者什么道理?

(1)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说明求贤不能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杞人忧天

作者:

《列子》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文言实词】:

识记课下注释

【一词多义】:

(1)得一人之使

(2)有闻而传之者(3)闻之于宋君(4)因往晓之

 

《孙权劝学》复习提纲

1、原文解读

初,权谓吕蒙曰(对...说):

“卿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用”)军中多务(“以军中多务辞”)。

权曰:

“孤岂(难道)欲卿治(研究)经(儒家经典)为(成为)博士(古义:

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

学位)邪(同“耶”)!

但(只是)当(应当)涉猎(粗略的阅读),见(了解)往事(古义:

历史;今义:

以前的事情)耳(罢了)。

卿言多务,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孰视之)若(比的上)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非常)有所益(有所广益;增益其所不能;斟酌损益)。

”蒙乃始就学。

及(等到;“及郡下,诣太守”)鲁肃过(路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才干)略(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

”蒙曰:

“士(非士之怒也“有但是有才能的人”)别三日,即(就)更(重新)刮(擦拭)目相待,大兄何(为什么)见(知晓)事之(取独)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顺承)别。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sù)水先生。

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前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

“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

以历史上的得失为借鉴帮助加强统治。

3、重点字词

1、初:

2.谓..曰3.卿:

4.当涂:

5.掌事:

6.岂:

7.孤:

8.治经:

9.但:

10涉猎:

16见往事:

17.孰若:

18自以为大有所益:

19.才略:

20.非复:

21.士别三日:

22.刮目相待:

23.见事之晚乎

四、一词多义

1、以:

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2.当:

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3.见:

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五、古今异义

1、但:

古义:

只;今义:

表示转折

2、治:

古义:

研究;今义:

治理

3、博士:

古义:

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

学位最高级

6、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情节概要:

孙权劝学————鲁肃赞学

2、孙权是如何劝学吕蒙的,可以看出孙权有怎样的性格?

答:

孙权首先指出“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指出学习的;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习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性格:

3.从吕蒙“始就学”可以看出吕蒙的性格特点?

4.文章写鲁肃与吕蒙交友的用意是什么?

(1)写出鲁肃为吕蒙的惊人才能所折服,表现了鲁肃敬贤爱才.

(2)

7、积累成语: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陋室铭》

作者: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作者

刘禹锡:

字孟德,唐代诗人,哲学家,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二、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解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类比:

开头二十四个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写山和水是为了和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和龙是为了和作者进行类比,从而点出“德馨”

三、典型例题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表明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表明陋室主人古代名闲自比的是--------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出何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是-----------------------------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岸边),山门圮(倒塌)于(在、到)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兼词:

“于此”)。

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在)水中,竟(最终)不可得。

以为(认为)顺流下(向下)矣,棹(划船)数小舟,曳(拖着)铁钯(同:

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讲课)寺中,闻之(代词:

寻十余里无迹这件事)笑曰:

“尔辈(你们)不能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是(这)非木杮,岂(怎么)能为(被)暴涨携之(石兽)去(离开)?

乃(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在)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石兽),不亦颠(颠倒,错误)乎?

”众服为(认为)确(正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这件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石头)于(在,到)上流。

盖(大概)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水)反激之(的)力,必于(在)石下迎水处啮(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沙为(成为)坎穴(空洞),渐激渐深,至石之(的)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停止),遂(于是)反溯(逆水而行)流逆上矣。

求之(石兽)下流,固颠;求之(石兽)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在)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文学知识

1、《河中石兽》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历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