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1218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4Word格式.doc

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

她有心向李甲,爱的是人,不是钱。

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

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

为赎身,早有准备。

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

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她刚强,坚定。

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烈。

最后,她“用意修饰”自己,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

(1)人物形象不同。

唐传奇爱情故事的人物身份地位较高,多为士子官宦和大家闺秀;

话本、拟话本中很多为普通市民,而且女子在作品中地位提高,作品经常表现他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2)择偶标准不同。

唐传奇多以郎才女貌为选择标准;

话本、拟话本的择偶标准则更加现实化、生活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已经懂得了“爱情必须附丽于生活”的道理。

(3)爱情篇章的主题也有很大不同。

唐传奇主要反对门第观念;

话本、拟话本在反对门第观念、等级观念外,还有很多反对贞操观念的作品。

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第一,描写爱情的篇章最具有进步意义和艺术魅力。

(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

(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主要描写对象。

(3)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

(4)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断案折狱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

(1)揭露封建司法制度腐败及各级官吏残酷、虚伪、无能。

(2)刻画了少数正直廉明而有才智的清官。

虽然这些官吏不属于市井百姓,但他们断案折狱的主要对象还是市井平民。

第三,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是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方面内容。

第四,歌颂赞扬劳动人民美德的作品也优秀话本、拟话本的又一重要内容。

四、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来安排情节的。

话本、拟话本讲究故事性,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在作品中设计各种“巧合”,提高了艺术性。

所谓“巧”,就是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

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

《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

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

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至于刘贵与崔宁的财物都正好是十五贯,更是“巧”。

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

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

陈二姐又哪会信以为真?

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也不会被“错绑”、“错杀”。

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

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频频叹服,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不断称奇。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

(2)

认真阅读《水浒传》原著、教材关于《水浒传》的论述及相关研究论著,并以小组形式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每组选择两个题目集中讨论;

每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做五百字左右的发言,并注意其他同学的观点。

讨论之后,请用各150字摘要记录三位同学的发言,并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提交。

讨论题目:

(1)《水浒传》所描写的是否“农民起义”?

非农民起义说。

《水浒传》的主题是什么?

历来就有争议。

近几十年来以主张“农民起义说”者为多。

仔细剖析《水浒传》内容,实际上它很少涉及宗法社会的农民生活,更没有表现出宗法农民的经济和政治的诉求。

即使偶尔写到一些农民也大多是沉默的、没有追求的、随人俯仰的一群。

《水浒传》中写的社会底层的精英,绝大部分是游民或社会边缘人物。

所谓游民就是脱离宗法网络、宗法秩序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小说中描写了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挣扎和奋斗。

他们的“经济诉求”是优裕的物质生活,为了实现这种物质生活就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发迹变泰”就成了他们的政治诉求。

《水浒传》中写出了游民奋斗过程中成功的一面,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阴谋陷害,“聚义”最终失败了。

《水浒传》所写的是游民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水浒传》作为第一部用口语写作的长篇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考察,它也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

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造反有理”的思想,同时还为造反者建立了一套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如“好汉”、“逼上梁山”等,这个话语体系不仅为后世造反者所认同,也为其他阶层的人们所理解。

近几十年来,《水浒传》中的招安最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持“农民起义说”的学者认为“招安”是背叛。

摆脱一些教条,对招安问题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可知招安既是当时不可避免的结局,其意义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农民起义说。

《水浒传》的题材是农民战争题材。

作者站在同情、赞扬农民起义的立场上,颂扬起义领袖的立场上,站在被压迫阶级立场上,反映“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现实,创造了人民英雄的群像,肯定了农民武装斗争的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小说揭示了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即农民与贪官污吏、奸臣的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忠臣与奸臣的矛盾。

两种矛盾相互牵制,最后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忠奸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两大阵营森严壁垒,界限分明,分别是梁山英雄和以高球为核心的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如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太尉高俅、太傅杨戬、皇戚慕容达等中高级官员,是斗争的主要对象。

人民反抗力量主要是江湖社会,包括反上梁山的英雄,李逵、吴用、“三阮”等中坚力量;

逼上梁山的英雄,宋江、林冲、花荣、柴进等领袖和骨干;

拉上梁山的英雄,有降将关胜、呼延灼、张清等。

小说还写到沟通梁山义军与皇帝的关系的中间力量,如清官陈文昭、忠臣张叔夜、妓女李师师等。

作品反映人民的积怨、积愤,反映人民不平的心声,歌颂人民靠自己的斗争改变命运,对现存秩序表示怀疑,对自己的力量予以肯定。

作品肯定复仇的合理性、正义性,宣扬农民反抗是“逼”出来的。

“逼上梁山”的描写体现的就是被压迫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忠奸斗争也是小说描写的重点,作者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对封建皇权有揭露批判,但不敢直接否定,而是千方百计为其开脱。

通过一些语言、情节表达“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主张“清君侧”,而反对“取而代之”。

作者企图把反抗斗争纳入忠奸斗争,把宋江写成“权时避难,暂驻水泊”。

七十回以后,忠奸斗争成为主线,最终是忠臣失败。

这与农民斗争有联系,但又有变化,是忠奸斗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

农民斗争,开始时是忠奸斗争中忠臣的同盟军,最后成为忠奸斗争的牺牲品。

(2)如何看待《水浒传》鱼龙混杂的人物群像?

《水浒传》描写的是一个时代下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各个行业不堪所迫,转而投身绿林,而这108将就是其中的代表。

也就是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看起来鱼龙混杂,但实际上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张顺、吴用、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例如林冲,他是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的典型代表。

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趋群,既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怨气。

但教头的地位,舒适的家庭,又使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

高衙内在大庭广众之中调戏他的妻子,他忍了;

中了高俅的圈套,被发配沧州,他忍了;

野猪林差一点儿丧命,他又忍了;

到了沧州,他还是准备继续忍下去,被发配充军还幻想有一天能回来“重见天日”。

但是,高俅父子为了谋害他,竟然派人到沧州火烧了大军草料场,要把他活活烧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手刃了仇人,毅然上了梁山。

(3)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招安描写?

关于宋江接受招安的描写,也是比较客观的。

(1)宋江身上存在着接受招安的个人因素,如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人生追求目标。

(2)还有两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和梁山泊起义军内部存在的接受招安的某些因素。

起义军首领绝大多数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赤贫代表阮小五唱的调子就是:

“忠心报答赵官家”,阮小七唱的“京师献与赵君王”。

108将中,只有李逵动不动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

但在小说中,李逵的话成了插科打诨的噱头。

像林冲、李逵这样愿意一反到底的英雄毕竟是极少数,连吴用、公孙胜、刘唐等首领也是无可无不可;

更不用说占压倒多数的来自朝廷方面的降官降将了。

(3)水浒故事流传加工是在宋元之际,《水浒传》成书在元明之交,异族入侵,对中原汉民族构成极大威胁,朝廷和起义军更愿意合作以共同抵御外侮,所以宋江接受招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征辽。

显然,在宋江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渗透了元明之交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也体现了元明之交的时代折光。

这样看来,宋江接受招安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4)《水浒传》有哪几种结局?

你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水浒传》版本不同,结局也不同。

版本主要分为一百回种和一百二十回种的,后者将宋江起义的整个过程都写了下来,包括一百单八将的齐聚,梁山兴旺,和后期众英雄替朝廷卖命,征辽,征田虎方腊等起义军,最后走上了不归路的过程。

而前者只是写了宋江起义征辽,征方腊的过程,而没有征田虎的过程。

但是还有一说就是前者是完全出自施耐庵之手,而后者是由后人加的二十回。

(5)《水浒传》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

第八十三回到一百回的最后十八回为第三阶段,写起义军的瓦解覆灭。

人们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分歧主要集中于这一部分。

总体看来,作者对农民起义英雄是肯定的、同情的,甚至是拥护的;

对昏君奸臣是不满的、甚至是痛恨的。

但作者有一个底线,就是起义军不能推翻封建统治和封建皇权。

说白了,作者是赞同起义军接受招安的;

但对起义军最后被利用、被消灭又深感遗憾。

换言之,作者既不能容忍封建政权被农民军所取代,又不愿看到起义军被利用、被消灭的下场。

作者客观上写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虚伪,写出了农民军的淳朴信义、光明正大。

他不愿意朝廷与起义军连年攻杀,但又清醒地认识到起义军投降也不是出路。

作者思想上陷入矛盾和两难境地,所以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