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Word格式.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律中,响切云霄,响遍山谷。
回音在顷泻的雨中liá
o()绕不绝。
(1)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将正确的汉字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
(2)根据拼音书写汉字,填在拼音后的()中。
(3)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4分)
选项:
恐惧呼唤憧憬喜悦反抗哀伤
A.B.C.D.
3.默写。
(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歌行》(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野望》(2分)
(3)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
了解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请你展示:
A.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B.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
C.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有关战争的英雄: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着极大的风险,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38线以南。
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以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吗?
记者:
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7
总理:
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二、阅读理解(39分)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1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⑤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⑦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⑧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⑨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导语部分(2分)。
6.找出文中议论的语句:
(写序号),体会其作用(3分)。
作用:
7.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第⑦句的“此种情况”的指代意思(2分)
8.文中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答:
9.文中画线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0.在文中()内填入适当的词语。
(二)(14分)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
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1.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2.文段开头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3.老头子为何“张皇失措”?
14.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分)
16.写出最后一段中女孩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3分)。
(三)血色黄昏(14分)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
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
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
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车里有白馍!
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哗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
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
一边.是手无寸铁娥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
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
“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
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
“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
“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
“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
“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
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
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
“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了一声嚎叫:
“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
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17.这是一篇小说,读过以后,你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它的情节吗?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8.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也许你读了之后会被深深打动,请列出一个令你感动的情节,并简要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情节:
原因:
19.“四野霎时一片寂静:
”这是因为什么?
20.文中写到两次“跪”,它们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1)大胡子少校面对饥民“跪”:
(2)少校和师长在新坟前“跪”:
21.文中的“尤小翠”是—个怎样的孩子?
22.最后一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作文(35分)
23.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的,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自私,有时需要战胜挫折,有时需要战胜自满,有时需要战胜自卑……请以“战胜我成长”为标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