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425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docx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文档视界

202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_文档视界

202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一、疾病概述

(一)定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URTI)

简称上感,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

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以病毒多见,占70%~80%,细菌感染占20%~30%[1],细菌可直接引起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上感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流程见图1。

图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流程

上感需与初期表现为感冒样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如过敏

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麻疹、流行性出

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斑疹伤寒)。

二、药物治疗原则

病毒感染为最常见病因,治疗原则以休息、多饮水、对症处理

等措施为主,无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和使用抗菌药物[2];如判定

为细菌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上感病原学特点及患者个

体因素,推断可能的致病菌,经验性选择目标性抗菌药物。

表1。

表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治疗

(一)对症治疗

1.解热镇痛药:

有头痛、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抗鼻塞、抗过敏的复方制剂:

有频繁喷嚏、多量流涕等症状的患者,可酌情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或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有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咽痛等症状者,应用盐酸伪麻黄碱等可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的药物。

临床常用于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均为复方非处方药(OTC)制剂。

这类药物有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故宜在睡前服用,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避免使用。

3.镇咳:

对于咳嗽症状较为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可待因等镇咳药。

(二)病因治疗

1.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般无需积极抗病毒治疗。

2.抗菌药物治疗:

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三、治疗药物

(一)对乙酰氨基酚

1.药品分类:

解热镇痛药。

2.用药目的:

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头痛、肌肉痛等。

3.禁忌证:

对对乙酰氨基酚过敏者禁用。

4.不良反应及处理:

偶见皮疹、血小板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

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肾功能异常。

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

5.剂型和规格:

(1)片剂:

0.5g/片。

(2)颗粒剂:

0.1g/包。

(3)口服溶液剂:

100ml∶2.4g。

6.用法和用量:

(1)成人:

①口服:

退热镇痛,0.3~0.6g/次,每4小时1次或4次/d,一日量不宜超过2g。

退热疗程一般不超过3d。

②肌内注射:

0.15~0.20g/次,不宜长期应用,退热疗程不超过3d。

(2)儿童:

解热镇痛,口服,一次10~15mg/kg(总量30kg,10mg/次、1次/d;体重≤30kg,5mg/次、1次/d。

12岁以上儿童,10mg/次、1次/d。

(3)特殊人群用药:

肝功能受损者应减低剂量;哺乳期妇女慎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吸收迅速,主要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3A4酶(CYP3A4)代谢,少量经细胞色素P4502D6酶(CYP2D6)代谢,主要代

谢产物为脱羧乙氧氯雷他定。

原形药物及主要代谢产物的半衰期分别为8.4(3.0~20.0)h和28.0(8.8~92.0)h。

8.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服用酮康唑会提高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西咪替丁、茶碱等药物会抑制氯雷他定代谢。

(八)西替利嗪

1.药品分类:

抗变态反应药。

2.用药目的:

用于上感引起的喷嚏流涕等。

3.禁忌证:

对本药或其他哌嗪衍生物过敏者禁用;终末期肾衰竭[肌酐清除率(Ccr)<10ml/min)]患者禁用。

4.不良反应:

偶见嗜睡、头晕、头痛、激动、口干、胃肠不适;罕见过敏反应。

5.剂型和规格:

(1)盐酸西替利嗪片:

10mg/片。

(2)盐酸西替利嗪滴剂:

1%。

(3)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糖浆:

0.1%。

6.用法和用量:

(1)成人:

10mg/次、1次/d或5mg/次、2次/d。

(2)儿童:

口服。

①2~6岁:

5mg/d、分1~2次。

②6~12岁:

10mg/d、分1~2次。

(3)特殊人群用药:

肾功能不全者需要减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7.药物代谢动力学:

本药口服后迅速被胃肠道吸收。

在5~60mg范围内,本药的药动学特征呈线性。

用药3d后达稳态。

60%本药以原形随尿排泄,清除率为0.6ml·kg-1·min-1,消除半衰期约为10h。

对于6~12岁的儿童,70%本药以原形随尿排泄;儿童的清除率为0.3ml·kg-1·min-1,2~6岁儿童的半衰期为5h,6~12岁儿童的半衰期为6h。

8.药物相互作用:

(1)茶碱和西替利嗪同时使用会分别增加两种药物的血药浓度,二者合用时应谨慎。

与格列吡嗪合用可导致血糖水平轻度降低,建议两种药物分开服用,最好早晨服用格列吡嗪,晚上服用西替利嗪。

(2)与镇静剂(安眠药)及乙醇同服需谨慎。

(九)喷托维林

1.药品分类:

2.用药目的: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干咳。

3.禁忌证:

对喷托维林或制剂辅料过敏者禁用。

4.不良反应:

偶有便秘、轻度头痛、头晕、嗜睡、口干、恶心、腹泻等。

5.剂型和规格:

片剂,25mg/片。

6.用法和用量:

(1)成人:

口服,25mg/次、3~4次/d。

(2)儿童:

一般用于5岁以上,口服,6.25~12.50mg/次、2~3次/d。

(3)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经验不足,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

参数不详。

8.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药物不详。

(十)可待因

1.药品分类:

2.用药目的:

镇咳,用于较剧烈的频繁干咳。

3.禁忌证:

对可待因或其制剂辅料过敏者禁用;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多痰患者、已知为CYP2D6超快代谢者禁用。

4.不良反应:

多见心理变态或幻想、呼吸不规则、心率异常等;少见呼吸抑制、惊厥、耳鸣、震颤、荨麻疹过敏反应、精神抑郁和肌肉僵直等;长期使用可引起依赖性:

鸡皮疙瘩、食欲缺乏、腹泻等;逾量时可出现头晕、嗜睡、不平静、精神错乱等。

5.剂型和规格:

磷酸可待因片剂,15mg/片、30mg/片。

6.用法和用量:

(1)成人:

口服,15~30mg/次、30~90mg/d;极量90mg/次、240mg/d。

(2)特殊人群用药:

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尚不明确。

7.药物代谢动力学:

本药口服后易经胃肠道吸收,镇痛起效时间为30~45min,60~120min之间作用最强。

镇痛作用持续时间为4h,镇咳作用持续时间为4~6h。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25%,主要分布于

肺、肝、肾和胰,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经肾排泄,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

半衰期为2.5~4.0h。

8.药物相互作用:

与抗胆碱药合用时,可加重便秘或尿潴留;与美沙酮或其他吗啡类药物合用时,加重中枢性呼吸抑制作用;与肌肉松弛药合用时,呼吸抑制更为显著。

(十一)右美沙芬

1.药品分类:

镇咳药。

2.用药目的:

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干咳。

3.禁忌证:

对氢溴酸右美沙芬及其辅料成分过敏者;妊娠3个月内妇女;哺乳期妇女;有精神病史、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停药不满2周的患者。

4.不良反应:

偶有头晕、轻度嗜睡、口干、便秘及恶心等。

5.剂型和规格:

(1)氢溴酸右美沙芬片:

15mg/片。

(2)氢溴酸右美沙芬缓释片:

15mg/片、30mg/片。

(3)氢溴酸右美沙芬颗粒(按右美沙芬计):

7.5mg/包、15.0mg/包。

(4)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

100ml∶150mg。

6.用法用量:

(1)成人:

片剂、糖浆剂、颗粒剂,15~30mg/次、3~4次/d;缓释片剂,30mg/次、2次/d,不可掰碎服用。

(2)2岁以上儿童:

宜选用儿童剂型,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溶液,不同剂型用法用量有差异,建议参照具体说明书给药。

一般推荐剂量为:

2~6岁儿童2.5~5.0mg/次,6~12岁儿童5~10mg/次,3~4次/d。

2岁以下小儿不宜使用。

(3)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3个月内和哺乳期间的妇女禁用;哮喘患者、多痰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

服药后30min起效,作用持续6h。

主要由肾脏排泄。

8.药物相互作用:

不得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抗抑郁药并用;不宜与乙醇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并用,因可增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十二)苯丙哌林

1.药品分类:

镇咳药。

2.用药目的:

用于刺激性干咳,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均可使用。

3.禁忌证:

对苯丙哌林过敏者禁用。

4.不良反应:

主要有乏力、头晕、上腹不适、食欲缺乏、皮疹等不良反应。

5.剂型和规格:

磷酸苯丙哌林片(胶囊),相当于苯丙哌林20mg/片或粒。

6.用法和用量:

(1)成人:

口服,20~40mg/次、3次/d。

(2)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妇女慎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易吸收,服药后10~20min即生效。

镇咳作用可维持4~7h。

8.药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药物不详。

(十三)美扑伪麻片

1.药品分类:

复方感冒药。

2.用药目的:

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等症状。

3.禁忌证: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4.不良反应及处理:

主要有困倦,有时有轻度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食欲缺乏和皮疹等,可自行恢复。

5.剂型和规格:

每片含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325mg或500mg、氢溴酸右美沙芬15mg、盐酸伪麻黄碱30mg和马来酸氯苯那敏2mg。

6.用法和用量:

(1)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口服,1片/次,每6小时服1次,24h内不超过4次。

(2)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7.药物代谢动力学:

参数尚不明确。

8.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同用,可增加肾毒性的危险。

不宜与氯霉素、巴比妥类、解痉药、酚妥拉明、洋地黄苷类并用。

不应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服用。

(十四)复方氨酚烷胺片

1.药品分类:

复方感冒药。

2.用药目的:

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3.禁忌证: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4.不良反应及处理:

有时有轻度头晕、乏力、恶心、上腹不适、口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