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6364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4)经济活动:

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

吸引了大量外资,“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深圳发展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

[思维点拨]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

(1)特殊的优惠政策: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特殊的管理权限:

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特殊的经济结构: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城市

(1)设立:

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政策

①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②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2)意义:

对促进开放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的开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浦东的开放开发

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宣布了开放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决策,要把浦东建成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2)沿海地区的开放。

(3)沿江城市的开放:

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城市。

(4)内陆城市开放:

批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17个省会(首府)为内陆开放城市。

(5)逐步实行内陆边境城市的开放。

中国基本建构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意义

促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图解识记]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主题一 创办经济特区

史料

[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出经济特区分布在沿海地区,这种区位选择有利于利用外资、技术,从而更好发挥特区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中的示范作用。

[问题思考]

(1)中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 

(1)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3)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带动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史论总结]

经济特区的特点及其意义

(1)特点

①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2)意义

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②深圳迅速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④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主题二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史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史料二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管理也是知识”,说明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

“成为开放的基地”和“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则从内、外两方面强调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

史料二则突出了当前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对外开放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史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设立经济特区有何显著意义?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怎样的特点。

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 

(1)目的:

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意义:

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

(2)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旧中国“开放”与新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

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党和国家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陈秉安著《大逃港》:

“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但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央批准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答案 D

解析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最早是在安徽和四川,与深圳无关,故C项错误;

1980年中央批准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了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D项正确。

2.(2016·

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二·

23)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  )

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B.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答案 C

解析 出口特区的试办表明已经开始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外开放政策调整,而不是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故B项错误;

材料中“出口特区”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单一性,而经济特区的内涵更丰富、更广泛,因而其变化说明了此时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更大,故C项正确;

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的转变说明出口特区适应了中国国情,只不过对外开放的力度较小而已,故D项错误。

3.(2016·

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984年,邓小平指出: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为扩大开放,中国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 B

解析 1979年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区域,1984年作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决策,故B项正确;

1985年作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5·

淮安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长江三角洲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D.沿江开放城镇

解析 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开放区,故B项正确。

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在参观浦东新区后感慨道:

“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

”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解析 浦东开放和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体现改革开放的强大生命力。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主要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