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4206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北师大版必修2

【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检测卷北师大版必修2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53年毛泽东批示: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  )

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答案 B

解析 1953年对资本主义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即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2.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

“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答案 B

解析 通过“1957年”的时间判断,当时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初期,由此可知当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3.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

陶老三参加互助组  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A.参加人民公社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答案 B

解析 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所有制在农业和工商业领域的变化。

由图片下面的文字提示“参加互助组”和“公私合营”可以判断这是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的成果。

只有B项能完整地表述这两个方面。

A、D两项发生于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时间不正确。

C项股份制错误。

4.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

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

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抗美援朝”胜利

C.“左”倾错误影响

D.三大改造完成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犯的“左”倾错误。

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5.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

”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答案 D

解析 抓住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实行公社化”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项是“一五”计划,B项是中共八大的内容,C项是“大跃进”的教训,均不符合题意。

6.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 A

解析 审题关键是抓住图片上的时间信息(195811),克服望文生义(见到卫星二字误以为是“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由于高指标而出现“浮夸风”、放“卫星”现象。

7.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产量的下降。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项。

土地改革是在50年代初期,此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故B项错误;苏联未进行过类似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尝试,故C项错误。

8.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答案 D

解析 首先认真读图,明确1957~196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造成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故D项符合题意。

9.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业总产值由2534亿元下降到2015.3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558.7亿元下降到361.3亿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A.“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B.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C.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

D.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答案 A

解析 1966~1968年处于“文革”时期,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

而C、D两项只是当时“文革”动乱的某一方面;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在1960年。

10.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

“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

答案 C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但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改变社会性质,排除D。

11.1979年9月24日英国《卫报》刊文《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说:

“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

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

”该文中“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有(  )

①思想路线未变 ②人口基数过大 ③经济模式单一

④中美关系紧张

A.②③B.①②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很多,所给的四个选项只有“人口基数过大”和“经济模式单一”符合要求,其他两项都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而1979年元旦中美已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①④都应排除。

故选A。

12.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民领取生产

               承包合同书

A.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不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只符合土地改革。

13.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

收入

交售粮食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30000斤

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在农村开展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巨大经济成果。

1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改革主要是从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

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

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

C.图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

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答案 C

解析 分别提取图片中粮票、“有点钱买不着东西”、“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以及时间限制等信息。

图三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时间不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故选C项。

16.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风趣地提问:

“这台机器姓‘社’还是姓‘资’?

”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东西

B.指出了姓“资”姓“社”的标准是看它为谁服务

C.使用机器生产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认为这台机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姓“资”姓“社”的标准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故姓“资”姓“社”的标准是看它为谁服务。

17.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该城市是(  )

A.上海B.厦门

C.广州D.汕头

答案 B

解析 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改革开放后1980年开放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18.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邻港澳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答案 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发展的表现之一。

19.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

“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她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这里的“基本变化”不包括(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所述“20世纪”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

材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描述,这些成就的取得与A、B、C三项都有关。

故选D项。

20.“点—线—面”,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⑤上海浦东

A.③②①⑤④B.②①③④⑤

C.②①③⑤④D.①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先进行开放的是经济特区,由此可排除A、D两项。

在吸取特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又开放了沿海开放城市及沿海经济开放区。

在90年代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龙头从而向内地延伸。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6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

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WTO”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

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4分)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4分)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分)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4分)

答案 

(1)指导思想: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失误:

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

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事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努力:

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

(4)第一种:

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号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

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依据时间“1958年”总结其发生的背景;第

(2)题主要从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概念去把握分析;第(3)题要紧紧围绕“市场经济”这一口号归纳分析关于市场经济的史实;第(4)题答案比较开放,不论选取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史论结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

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

结果如何?

(4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6分)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4分)

答案 

(1)原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

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

(3)异军的作用:

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说明的问题: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4)中国工业化进程: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础上?

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唐山、朱向东《毛泽东自力更生思想初探》

材料二 “……我们谈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几亿劳动群众,工人农民,他们现在感觉到心里通畅,搞大跃进……这一干起来,今年粮、棉差不多增产一倍……钢铁可翻一番……明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钢铁明年可能超过两千万吨。

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赶上英国。

十五年计划,两年基本完成。

谁能料到?

这就是群众干劲的结果……”——1958年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张先亮《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

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邓小平文选》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方针的背景是什么?

(2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毛泽东是基于什么认识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的认识有何依据。

这场运动为什么会酿成一场灾难?

(6分)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邓小平是基于什么认识作出了对外开放决策的。

(4分)

(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处理好哪两对关系?

(4分)

答案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2)认识: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力量大。

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原因:

过于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了生产力。

(3)世界经济国际化分工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

(4)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人的主观作用与客观经济规律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