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528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57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笔记吴庆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3教学心理

●20世纪60年代起,随认知心理学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不断深入,教学心理学应运而生。

●主要内容:

1,对学与教的干预条件及干预活动做出探索。

2,总结教学理论。

3,提出有效教学方法。

4,提出有效教学技术。

1.4.4教师心理

●主要内容包括:

1.新教师的特征;

2.教师的专业成长;

3.专家型教师;

4.教学专长;

5.教师的心理健康。

2认知发展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1.1发生认识论

●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学习者;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2.1.2建构知识

●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为认知建构主义。

●儿童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为何儿童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呢?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与达尔文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相一致。

●想一想:

认知建构主义的教学隐意?

2.1.3认知发展

2.1.4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环境:

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认知结构。

●平衡化: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动力性。

2.1.5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语言和表象尚未出现,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建构感知动作图式。

●两大成就:

(1)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2)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前运算阶段(2-7岁):

语言开始出现和发展,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具体可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性思维阶段(4-7岁)。

●自我中心的年龄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具有了抽象概念,可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而不是形式的。

●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1)分类:

能按照抽象特征分类。

(2)排序:

能按照逻辑关系排序。

(3)推理:

能进行递推性思维。

(4)守恒观念:

形成了守恒的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

2.1.5基于皮亚杰理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法

●自我发现法

●认知冲突法

●同伴影响法

2.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创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被公认为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核心观点:

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先于认知发展。

3社会和情感发展

3.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解释个性发展的理论,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950年出版《儿童与社会》,提出心理社会发展8阶段论。

●每一阶段均需解决某有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危机),能否积极解决危机,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婴儿期

0~1岁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婴儿后期

2~3岁

活泼自主-羞愧怀疑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

幼儿期

4~5岁

自信-退缩内疚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

儿童期

6~11岁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

12~18岁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向肯定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

成人前期

18~25岁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成人中期

26~60岁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成人后期

60岁以上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3.2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构成。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有正确错误之分。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情绪体验与态度,如自尊、自信、自负、自我满足、自我贬低等。

●自尊是自我体验最重要的方面;

羞耻心是自尊的基础。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具有激发作用和抑止作用。

●自我意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水平

阶段

第一水平:

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二:

天真的利己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水平:

习俗水平

阶段三: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四:

维护权利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三水平:

原则性水平

阶段五:

社会契约或功用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六: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3.4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过程。

●父母教养与同伴影响的共同作用。

3.4.1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控制

容许

接受

权威型

放纵型

拒绝

专断型

忽视型

●对儿童的影响:

(1)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2)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3)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4.2同伴关系的影响

●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如安全感、爱与归属感、成就感。

●为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背景。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服从、拒绝、同伴群体的错误。

3.4.3制约同伴关系形成的条件

●学业成绩

●个体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评价

●个体的身体特征

第二讲_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

没有谜底的谜面

●Sternberg(2003)认为:

“智力是一个很难琢磨的概念。

●Murphy(1991)指出:

“很难有一个人们共同认可的智力定义(既准确又实用)。

●Dennis(1996)说:

“目前心理学界对智力的具体含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而且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1智力本质属性的研究

1.1两次专门讨论

●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组织当时的智力研究专家,对智力本质进行定义。

●1986年Sternberg等主编了《什么是智力?

关于智力本质及定义的当代观点》,收集当代智力研究者对智力本质的看法。

●两次讨论涉及到智力的本质属性共27种,如适应环境的需要等。

1.2两次讨论间的变化

●相似之处:

1921年和1986年心理学家在基本加工(知觉、感觉、注意)和心理加工速度这些属性上的看法一致。

●变化之处:

1921年时更重视高级心理活动水平的成分(抽象思维、表征、问题解决、决策)和解决新事物的能力、学习能力等,1986年更重视元认知、执行过程、知识、自动化加工等属性。

1.3当前对智力本质的认识

●Snyderman&

Rothman(1997)调查了1020位专家对智力本质的看法。

表1专家认为智力的最重要的5个本质属性

描述

同意(%)

抽象逻辑思维/推理

100

问题解决能力

97.7

获得知识的能力

96.0

记忆力

80.5

适应环境

77.2

2经典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研究有两大模式:

心理地图模式与计算模式。

●心理地图模式得出智力的结构理论(经典智力理论);

计算模式得出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现代智力理论)。

2.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于1927年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他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2.2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卡特尔(R.B.Cattell)认为,有两个一般智力因素,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它排除了文化因素,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因而被称作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是流体智力过去应用的结果,如在学校学习获得的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2.3瑟斯顿的基本心理能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认为,存在7种“基本能力”:

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瑟斯顿的智力理论成了后来多重智力理论的前身。

●这一理论还支持学生在某些智力方面表现出不足,但在另一些方面往往又很优异的现象。

2.4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

产物,即心理加工所得到的结果;

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

2.5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Vernon)于1960年认为智力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他把智力划分为四个层次:

(1)最高层次是智力的普遍因素(g因素);

(2)第二层次分为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机械和操作方面的因素;

(3)第三层次分为几个小因素群,即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和手工操作等;

(4)第四层次指各种特殊因素(s因素)。

3现代智力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一直颇受指责。

原因如下:

(1)建构结构理论的方法学(以因素分析法为核心)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2)这些智力结构理论难以得到整合。

(3)根据这些理论编制的智力测验,也只停留在测量各种反映个体差异的智能构成因素上,难以对内在心理过程作进一步揭示。

3.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H.Gardner,1983,1993)认为,人有七种智力:

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

●1998年,他又提出,人的智力除前述七种外,还包括自然智力。

判断的标准

●脑损伤的潜在独立性。

●存在具备该智力的非典型性人群。

●智力至最终专长间,有一明确的发展历程。

●可以确定该智力的进化历史。

●可以通过个体差异间的实验性研究来确定这种能力的存在。

●智力的实质可有来自心理测量学的证据证明。

●对某一特定符号系统编码的敏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