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444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11 大小:80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2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义Word格式.docx

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逐一回归原文,特别是要将选项中的一些词语回归到相应词语处,因为选项中个别词句是对原文词句的翻译。

诀窍2 定时间,脉络大意更清晰

写作正史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

文章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

中间是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

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大意,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

[读文示例] 

1.依选项,借题读文更快捷

[说明]

文中波浪线处所画“/”及文中标注释义分别由右栏第1题和第3题提供信息。

   

2.定时间,脉络大意更清晰

(1)时间(憙年十五)——为兄报仇,却不乘人之危。

(2)时间(憙年未二十)——担任郎中,代理偏将军,成功招降舞阴李氏。

(3)时间(光武破寻、邑)——征战受伤,屡有战功,回朝受奖。

(4)时间(邓奉反于南阳)——斥责谋反,忠于朝廷。

(5)时间(后拜怀令……憙下车)——严格执法,依法处置李子春事件。

(6)时间(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斩杀盗贼,执法谨慎,上书建言。

(7)时间(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为边事作长久计。

(8)时间(建初五年)——患病去世,深受皇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

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

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

,但

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

,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5分)

译文: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附1~4题“解析答案”]

1.解析:

选A 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

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

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2.解析:

选B 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

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

“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3.解析:

选C 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以发现不对应的地方。

C项,根据原文中“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选项张冠李戴;

并且“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无中生有。

4.解析:

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按照直译的要求逐字对译,然后通读,看句意是否通顺。

特别要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如

(1)中的“奉(奉行)”“枉(违犯)”“欲(要求)”等;

(2)中的“蝗(出现蝗灾)”“有年(丰收)”“歌(歌颂)”等,“侵入平原界辄死”前省略主语“蝗虫”。

参考答案:

(1)皇上说:

“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

年轻时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

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

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

(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

“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

”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

“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

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

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

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

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

“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

”后来被封为怀令。

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

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

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

赵王说:

“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

”皇上说:

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

“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

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

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

享年八十四岁。

谥号正侯。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的关键点

(一)——文言实词

《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题的要求是: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

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高考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特别提示

“120个文言实词练后记”详见《狂背120天》分册“知识清单一”。

一、5类实词是命题人青睐的题点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读音相同)、或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叠韵(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关系,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

类别

释 义

示 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通用。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

“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或“通”表示。

[判定技法]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砥柱,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山在虢城东北,太阳城东也。

《搜神记》称:

“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惊惕。

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

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河之右侧,崤水注之。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霄。

郑玄按《地说》:

“‘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

’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

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

”余按郑玄所说非是。

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

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通假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见水中,若柱然     见:

通“现”,出现

B.邪行五里邪:

通“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