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1172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文档格式.docx

(2)野史:

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

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

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

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③对中华文明产生影响(重农思想、农业科技等)

2、中华文明的起源

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化)

核心: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3、史料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前21世纪—前1600年)】

1、后世文献(《礼记》)

大同之世(原始社会)→小康之世(阶级社会)

公天下→家天下

禅让制→世袭制

部落联盟→国家(基本特征: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

社会分化

石制农具:

农耕经济

青铜器:

青铜时代

礼器、祭器:

体现等级贵贱

3、结论:

二重证据证实夏王朝

争论:

缺少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资料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前1600—前1046)】

1、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朝

2、政治体制:

内外服制

内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

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控制的地区

关系:

松散的联盟

3、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社会分工)

4、文化:

青铜文化(青铜器的象征和功能、甲骨文)

结论:

通过考古挖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前1046—前771)牧野之战,定都镐(西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隋、唐)

东周春秋(前770—前476)奴隶制度瓦解时期

战国(前475—前221)封建制度形成时期

秦(前221—前206)

楚汉战争(前206—前202)

一、【政治】

(一)分裂→统一

春秋战国

1、三次大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秦的统一(前221)

三次大一统隋的统一(589年,西晋曾短暂统一)

元的统一(1279年)

趋势:

统一是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国家统一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因。

③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④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的统一向心力不断增强。

⑤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⑥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

⑦卓越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

2)、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④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⑥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

⑦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施、长城等。

⑧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

⑨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等。

1)、国家分裂的因素有:

①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

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

③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

④但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家分裂的影响:

①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但由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而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2、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发展。

(政治)七国争雄促成了区域性的统一;

各国内政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

(思想)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主观:

①商鞅变法,“人亡政不息”,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②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同族人被重用的不多,外来人才能得到重用和信任。

③远交近攻逐国破、合纵连横战略高。

④秦王嬴政个人杰出的才能。

3、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封邦建国→中央集权

1、西周:

封邦建国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

①分封同姓诸侯及异姓功臣、贵族;

②分封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作用:

①对殷人合围控制;

②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2、东周:

由于生产力发展,诸侯变王田为私田,井田制瓦解,

政权不断下移,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渐瓦解

3、秦:

确立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

①含义: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矛盾:

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vs地方)

②原因:

地理环境:

封闭(大河文明)

经济因素:

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统一的国家政权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御敌

政治因素:

吸取分封制的教训;

秦完成了统一

思想因素:

法家思想

③内容:

政治上:

皇帝→(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

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开发越族,设立三郡

④特征:

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⑤作用:

积极

ⅰ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ⅱ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ⅲ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

ⅰ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ⅱ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ⅲ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西周)→军功授爵、国君任命(战国)→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秦)

二、【经济】

西周:

井田制(属周王所有,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东周: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产生→井田制瓦解,承认土地私有

秦: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继续发展,自给自足,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

三、【思想文化】

礼乐文化

礼:

维护社会秩序

维系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

显示身份、权力、义务的差别

乐:

激发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礼乐关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礼崩乐坏,战乱不休;

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具体表现:

生产力大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出现局部统一;

分封制崩溃,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

阶级上:

自耕农和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地位:

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成为古代学术思想的源头。

代表:

①儒家

孔子

A、“礼”: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言行,维护等级秩序以达稳定社会。

要“克已复礼”。

B、“仁”:

“爱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要“仁者爱人”,由亲及远,故孝“为仁之本”,便能恢复礼制,实现安定与和谐。

C、“义”:

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

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道德标准,就是“义”。

要重义轻利。

三者的区别与关系:

礼是行为规范,仁是道德准则,义是礼的规范与仁的精神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孟子:

“仁政”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论;

“性恶论”

②法家

韩非、李斯

肯定社会变革;

提倡法治;

君主集权制;

重视功利;

严刑峻法

法家思想受统治者的重视

原因:

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实力,在动荡的局面中实现统一的要求

③道家

老子

否定现世,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焚书坑儒

历史原因

①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②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史学:

刘知幾与《史通》

(1)刘知幾:

唐代史学理论家。

生活在唐武周、中宗时期。

(2)著作:

写作《史通》。

《史通》对唐朝以前的中国史学做了系统的考察,阐述了史书体例、编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的原则等。

(3)史学观点:

刘知幾论史学编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他还提出史家“三长”说,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

(4)地位:

他的这些观点,不仅时人以为知言,也得到后代学者的公认。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一)统一→分裂→统一

西汉:

(前202—8年)长安

东汉:

(25年—220年)洛阳

曹魏(220,洛阳)

蜀汉(221,成都)

东吴(229,建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西汉

汉初:

汉承秦制,平七国之乱,布衣将相

出现“文景之治”

武帝:

内外朝;

刺史制;

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

②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局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③人民的辛勤劳动

启示:

统治者必须实行以民为本的统治政策;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2、东汉

初期:

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光武中兴”

后期:

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