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882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docx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现状分析

姓名:

_何帆_______________

学号:

********

学院:

林学院

专业班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班

论文标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任课老师:

王忠诚

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第一章区域背景

一、地理位置概况

宁乡县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西侧、洞庭湖南缘,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地处东经111°53′~112°47′、北纬27°52′~28°29′之间,土地总面积2912.09平方公里。

其东临望城县和岳麓区,南与湘潭市犬牙交错,西南接娄底市,西、北面与益阳市接壤。

全县2005年总人口132.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29万人,农村人口96.90万人。

辖17个镇,16个乡,392个村。

二、自然条件

宁乡县地处雪峰山余脉东缘和湘江尾闾两侧,属于湘中丘陵向滨湖平原的过渡地段。

县境西部高山盘踞,南缘山地环绕,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岗地绵延,东北平原辽阔,中部为沩江谷地,大体轮廓为北、西、南三面向中倾斜,呈朝东北开口的凹形盆地。

海拔高度由西部的最高峰瓦子寨1070.8米到东北部的朱良桥团头湖28.7米,相对高差1042.1米。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流水的切割作用,水系相当发育。

境内主要有沩水、乌江、楚江、靳江四条河流;县东北角有团头、闸坝两湖。

宁乡县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受季风影响比较强烈,冷暖空气的交替比较明显,四季分明,寒冷期短,炎热期长,春温多变,寒潮频繁,回暖较早。

历年平均气温16.8℃,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5℃,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达29.0℃;年平均无霜期27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737.6小时;日平均气温≥10.0℃的活动积温为5300.3℃;年平均降水量1358.4毫米;年平均风速2.9米/秒,一般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宁乡县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鱼米之乡”、“牲猪之乡”、“茶叶之乡”,是全国重点瘦肉型猪商品生产基地和湖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

宁乡县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钒、钨、锡、钥、铋、锑、铅、锌、银、铜、铀、独居石、锆石、金刚石、硫、磷、稀土、石膏、石棉、含钾岩石、钾长石、海洞石、重晶石、耐火粘土、高岭土、泥岩、石灰砂岩、白石岩、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砂石、粘土等三十多种,现已查明的矿床、矿点及矿化点78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耐火粘土和石英砂岩)、中型矿产5处、小型矿产15处、矿点47处,矿化点9处。

宁乡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资源大县。

刘少奇故居所在地花明楼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风景名胜区;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拥有全国著名的高温复合温泉而成为天然的旅游疗养圣地,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旅游业面向21世纪优先发展的43个项目”之一;境内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2000多件青铜器震惊世界,宁乡也因此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位于沩山的千佛洞是湖南省会周边近距离内最大最具特色的天然溶洞,绵延近40华里;位于沩山的青洋湖是全国三大土坝工程之一。

三、社会经济条件

宁乡县区位条件优越,是省会长沙的西大门,宁乡县县城是“长株潭”“3+5”城市群中“一核三带”中长(沙)常(德)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城镇。

县境内交通发达,洛湛铁路、208省道纵贯南北,209省道连接东西,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及319国道横穿县境东北部。

金洲大道建成通车后,宁乡至长沙距离缩短至20分钟。

2005年宁乡县地区生产总值143.79亿元,是1996年的3.20倍,年均递增率13.7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996年的1.74倍、7.82倍和3.22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82:

51.32:

27.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61亿元,是1996年的10.66倍,年均递增率30.08%;实现财政收入7.11亿元,是1996年的3.00倍,年均递增率12.9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5元。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在1988年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现状调查中,其类型、分类熊及其含义均按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拟定,土地分以及地雷8个: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耳机地雷35个。

但是在2002年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引发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土地分一级类3个: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类10个。

在本文中,研究宁乡县的土地利用现状采用全国新出台的分类方法,即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个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十个二级类。

1.土地资源数量分析既要用绝对量表示土地资源数量,又要用相对量表示资源的数量,其主要分次已利用土地如耕地等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数量及其占区域土地面积的比重。

2.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应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级部门内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在分析中应将重点放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用途有争议的土地及各类后备资源上,其科帮助人们人事和评价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便于土地利用问题的分析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一、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

本次我们调查小组调查的主要范围是双江口镇的大部分土地利用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农用地的面积约1204公顷,约占总调查区面积的70%,建设用地大约398公顷,占调查区域面积的23%,剩余的部分为其他用地,大约占7%,面积约108公顷,详细的土地利用情况详见表1与表2。

表1第二小组调查区土地利用现状面积与比例分布

地类名称

面积/公顷

比例/%

农用地

耕地

483.8453

28.2681

林地

643.8033

37.6134

其他农用地

76.8204

4.4881

农用地面积总和

1204.4690

70.3696

建设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1.6680

0.0975

住宅用地

193.0568

11.2791

工矿仓储用地

139.7125

8.1625

公用设施用地

15.2606

0.8916

交通运输用地

48.6202

2.8406

建设用地面积总和

398.3181

23.2713

其他土地

未利用土地

67.4691

3.9418

其他土地

41.3753

2.4173

其他土地面积总和

108.8444

6.3591

土地总面积

1711.6714

100

表2第二小组调查区用地类型比例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

2013年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8.27%、37.61%,合计占土地总面积的70.37%。

2、土地利用程度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调查区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1602.83公顷,土地利用率高达993.64%;其他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36%,只有108.84公顷。

3、林地分布不均

林地643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61%。

林地中,有林地156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1.39%;林地分布极不平衡,以北部土山区为多,林地的59.50%,其次为中部河谷地带,南部工业区林地最少。

4、交通用地

区域交通用地面积为48.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4%。

交通用地主要由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三部分构成。

其中铁路占地10.0公顷,占县交通用地的20.57%;公路占地30.2公顷,占62.11%;农村道路占地8.42公顷,占17.31%。

5、水域

调查区范围内的各类水体、水域、包括池塘等用地在内的大约56.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2%,区域内的表盒部分比较集中在沿沩江江岸区域和北部的区域,南部工业园区只有分布较少的池塘和人工水渠等基础水体。

三、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1)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是表示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资源潜力的指标。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额-未利用地面积

小组计算:

土地利用率=[(1711.6714-108.8444)/1711.6714]*100%=93.64%

(2)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农用地利用率指农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农用地利用程度。

根据宁乡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我们计算得出农用地利用率:

小组计算:

农业利用率=(1204.4690/1711.6714)*100%=70.37%。

(3)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小组计算:

(56.83/1711.6714)*100%=3.32%

(4)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利用率指建设用地面积与土地利用面积之比,反应建设用地占地情况。

小组计算:

(398.3181/1711.6714)*100%=23.27%

(5)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是耕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之比,反应耕地的利用程度及农业的发展程度。

小组计算:

(483.8453/1711.6714)*100%=28.27%

(6)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没有统计,故不作计算。

(7)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因为小组调查区不是完整的行政区划,故人口调查与城镇用地不便,未做计算。

(8)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指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土地的林业利用程度。

小组计算:

(643.8033/1711.6714)*100%=37.61%

2、土地生产率分析:

(1)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2)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3)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4)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5)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因为相关不确切因素,不能对土地生产率的相关指标进行调查或确认,故卫队土地生产率进行分析。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

1、城镇空间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宁乡县大部分城镇,特别是位于县域东北部的县城及周边城镇,均分布在地形平坦、资源环境优越的沩江河谷地带,其周边分布着大量优质耕地,城镇扩展势必占用周边优质农田,使得城镇空间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2、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大,利用效率低

2005年,全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63.40平方米,超出《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确定的人均140平方米上限标准;农村居民点布局中,聚居农户四户以下的农村居民点个数达到44146个,占农村居民点总个数的73.86%。

3、土地利用统筹难度大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各行业对土地需求刚性之间的矛盾,城镇快速发展与农村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造成宁乡县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调整和优化各行业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

4、林地分布不好控制

宁乡县土地利用现状中林地的范围特别广泛,特别是在我们小组区域范围内,缺乏明确的控制手段,对森林安全措施的漏洞等需要明确的提高和改善。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手段依据,做到每一块林地都可以照顾到。

五、土地利用问题对策分析

1、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利用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积极推进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村庄整理。

依据编制《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断完善用地计划分类编制和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实际用地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分析评价制度,发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调控作用。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预审和验收制度,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机制,加大对土地利用违约责任的法律责任追究力度。

(2)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

《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

各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不断完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必须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审查,必须取得农用地转用许可。

(3)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相结合,采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扩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范围,及时发现、制止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为,定期公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占地新建建筑物,拒不执行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机制

(1)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对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林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等因保护生态环境导致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实施经济补偿政策,降低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机会成本,平衡其与经济发达乡(镇)之间收入差距,调动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2)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

以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为原则,将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以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

(1)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示制度

《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依法批准后,应在全县辖区范围内予以公示。

公示内容包括规划目标、规划期限、规划范围、用途区类型与面积、用途区管制规则、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等。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工作制度、办事程序进行公示;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动态进行公示。

建立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众自由咨询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服务。

(2)建立规划实施管理公开制度和监督机制

公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公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情况,公开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违法用地情况及处理结果,公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建立县乡(镇)两级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执法监督、新闻与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督体系,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4、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1)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按照《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完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的考核体系,将实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的面积和质量、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耕地保护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问责制,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负总责。

把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因素,完善相关评价和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的作用。

(2)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

宁乡县内各部门编制的城镇、村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相互衔接,必须符合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

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相关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切实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3)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

乡(镇)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重点落实基本农田地块,确定各地块的用途,划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边界等。

形成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布局相结合的规划控制体系。

5、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分配机制

(1)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

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鼓励各类建设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地。

加大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作为国家确定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重要依据,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落实对农户保护耕地的直接补贴,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该项收入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村庄整理、耕地开发等支出;由县政府集合各部门涉农资金,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形式,向基本农田集中、新增耕地潜力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大的区域倾斜,支持农村开展以土地整理和复垦、村庄整理、宜农未利用地的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内容的土地综合整治。

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

(3)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探索利用“宅基地换城镇住房补贴,承包地换城镇社会保险”的用地新模式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农民向城市、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加大对以农村宅基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增强通过村庄整理腾退建设用地、新增耕地的可行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三章结束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域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和劣势、优势土地资源的战略地位等等,解释各种土地资源在地狱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的合理与不合理等关系,未指定人地协调发展和强化地狱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附图说明

一、小组调查区土地现状分布图(附1)。

二、总的调查范围区域土地现状分布图(附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