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开为伞.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90863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撑开为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撑开为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撑开为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撑开为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撑开为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撑开为伞.docx

《撑开为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撑开为伞.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撑开为伞.docx

撑开为伞

杭州市社科院杭商研究中心

课题名称:

杭商老字号创业史研究

课题编号:

2014JD21

撑开为伞,收拢成竹

——西湖绸伞的创业历史

曹力铁杭州师范大学

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日常用品,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伞起源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传说,相传4000多年前,人们从孩童头上顶了一片荷叶遮雨而受到启发发明了伞。

最初的伞是用树叶、羽毛做的,后来逐渐被罗绢、油纸替代。

在我国,丝绸织物出现后,就逐渐出现了以丝绸做伞面的伞,《通物志》中曾记载“张帛避雨,谓之伞盖”。

中唐之后,绸伞进一步流行。

时为南宋临安的杭州,曾是全国制伞中心。

市场上绸伞品类繁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可供顾客选择。

那时,绸伞大多用于宫廷和官宦人家,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及至近代,杭州西湖绸伞脱颖而出,成了中国绸伞家族中的突出代表。

西湖多雨,又以绸作料,就有了一把以湖命名的伞——西湖绸伞。

植根于杭州的西湖绸伞,因伞面映射杭州西湖胜景,因此受到大众的青睐与喜爱,而驰名中外。

为传承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2008年我国已将“西湖绸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被列入“首批杭州市传统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和技艺”加以保护与保存。

一、第一把西湖绸伞

杭州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由杭州都锦生丝织风景厂研制成功,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

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杭州人,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

在教学实践中,他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

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

1926年,都锦生已拥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五台,意匠八人,职工约一百三四十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厂。

20世纪30年代,江浙一带的工商业在风雨飘摇中逐步有所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繁荣。

杭州都锦生丝织风景厂生产的风景丝织物名噪一时,但有个美中不足的问题就是每年只销春、秋、冬三季,到了夏季,工厂一部分车间就得停工。

实业家都锦生不满足于现状,为了弥补淡季生产之不足,寻思开发与丝绸织物有联系的新产品。

1932年,都绵生组织一批工人到日本进行访问考察,带回七把日本绢伞。

当时的日本绢伞式样谈不上美观,伞面粗糙发白,也没有什么图案花样,但都锦生厂从中受到很大的灵感启发,设想充分利用杭州地区的地方特产——丝绸和竹子,尝试制作绸伞,于是调集厂里的制作人员,其中以竹振斐艺人为绸伞研发的技术骨干,不惜代价试制西湖绸伞。

绸伞的伞面用绸是不成问题的,都锦生丝织风景厂有专机可以织造,伞骨问题较大,当时杭州没有人会做,厂方派人四出访贤,最后了解到富阳鸡笼山有一个纸伞工——戴金生,擅长制作纸拿骨,都锦生不惜重金聘请戴金生,试制绸伞骨子。

戴金生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琢磨和实践,终于成功。

伞骨问题解决后,其实还有不少困难。

如,刚开始是伞顶开洞太大,装上去的伞面会产生皱纹,很不雅观,浪费了几十匹绸缎,经过半年的摸索最后才得以解决。

还有伞头包不好,撑伞时不灵活,又容易折断,摸索了三个月方才突破。

伞面的装饰也是反复推敲而定的。

投产初期,只有5人参加试制生产,每把伞卖7.50元(约合一担米的价格,一担米就是100斤米)。

第一批绸伞伞面没有什么图案花样,与日本的绢伞相差不远,所以伞的销路并不好。

l934年春节后,都锦生曾聘请一个善绘花鸟的大学生为绸伞伞面作装饰设计,半年画成了蹲头、方块、白鹿等图案,但颜色与绸伞不协调,消费者仍然没有什么兴趣。

后来雇佣人工刺花,但刺花图案不够生动,无法衬托虚实明暗,仍没什么业务。

最终采用以西湖风景来代替其它图案,用刷花工艺进行表现而定格,从而真正体现出绸伞的独特情趣。

一把绸伞经过多次艰辛的革新试制,经历了两个春秋,终于在1934年仲夏之时,极具江南风格的西湖绸伞制作成功了。

都锦生先生为扩大新产品的影响力,花费800多元,特别邀请了当时红遍南北的上海电影明星胡蝶、徐来到杭州,为绸伞成功开发的庆典揭幕并为新产品做广告。

西湖绸伞一炮走红,热卷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潮。

从此这个藴涵了杭州地域文化特质的绸伞,随着杭州西湖的亮丽景色,而饮誉中外,扬名天下。

二、乱世中的西湖绸伞发展

都锦生丝织厂为了垄断绸伞生产,曾试图千方百计保守技术秘密。

1935年,都锦生丝织厂的工人、西湖绸伞创始人之一——竹振斐离开了都锦生丝织厂,用100多元资金在本市茅家埠,自己搭建了简单的绸伞作坊,应该说是创办了第一家专门制造西湖绸伞的作坊,取名“振记竹氏”。

最多时“振记竹氏”作坊有15名工人,月产量达到250把,但不久,由于缺少资金,西湖绸伞淡旺季变化幅度太大等原因,亏本负债,工场倒闭。

刚巧此时,启文丝织厂老板从香港回来,看到西湖绸伞,认为这个产品还是有利可图的,就聘请竹振斐到启文丝织厂去工作。

都锦生和启文两家丝织厂为了竞争绸伞生产,一方面以降低一半左右的绸伞价格进行销售,另一方面增加生产。

同时,在本市南班巷等处也相继有“王志鑫”等另星的绸伞生产家庭小作坊,所产的绸伞一般是放在杂货店里零售。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杭州本市的绸伞仅限于市内门售,销售对象全是为西湖游客。

由于春秋两季西湖游客多,经常供不应求,需要事先定制,有的游客为了订购绸伞,甚至在杭久留不归,各厂各户往往加班加点生产,有时也会粗制滥造来应付顾客。

而每年9月份开始到下个年度的2月份属于淡季,又会因为绸伞没有销路而使得一些作坊停产转业。

抗战前夕,全市绸伞年产量逐渐发展到800把,

制作西湖绸伞的工厂(作坊)共有6家,从业人员30人。

抗战爆发后,杭州一度沦陷,游客绝迹,绸伞生产全部陷入停顿状态。

抗战胜利后,西湖游客逐渐增多,绸伞业又开始恢复。

国民党统治区的市场,一度出现虚假的繁荣,到1948年,西湖绸伞的年产量超过1万把,西湖绸伞的从业人员也发展至56人,达到旧中国历史上的发展顶峰。

三、建国之后的西湖绸伞

(一)成立杭州风景绸伞厂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并大力扶持手工艺品的生产和发展。

1951年和1952年,连续开了两次浙江物资交流大会和杭州土特产交流大会后,把绸伞列为杭州特种工艺品之一。

省土产出口公司和绸伞生产户挂上了钩,一方面直接向绸伞生产户订货,并帮助他们到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帮助到上海、天津等地打开销路。

1952年下半年,西湖绸伞作为本市第一宗出口的手工艺品,由土产出口公司收购外销苏联。

此杭州的绸伞正品全部出口苏联,流向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尼、锡兰、意大利、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四十余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中立国家,绸伞从国内市场扩大到了国际市场;国内销售由本市扩大到上海、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由于打开了销路,那一年全市绸伞总产量达到17360把,还供不应求。

绸伞工人以前旺季来、淡季去的困苦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绸伞业迅速发展起来。

据1953年初杭州市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组成的绸伞调查组调查,全市共有绸伞生产户5家。

每月生产绸伞二千余把,生产均分散在各自的家庭里,互相严格地保守技术秘密,产品质量和规格也各有差异,生产绸伞所用的绸向中蚕公司预订合约,所用丝线、鱼胶、包头纸等辅料在杭州市场上采购。

所用伞骨是由省土产出口公司向富阳鸡笼山农户收购,然后,分配给各户。

当年,土产出口公司发动一百多人投入伞骨生产,有力地支持了绸伞的发展。

到年底,绸伞生产户增加到9户,全年产量达62112把,比1952年增加4倍。

为了提高绸伞质量,解决各生产单位之间在原材料供应上的矛盾,便于土产出口公司的统一收购,满足出口任务的需要。

1953年,省、市政府部门于是组织振记竺氏伞作、金星绸伞工业社、万丈伞作、王志鑫伞作、徐顺德伞作、老人和伞作、孙沅兴伞作、“五一”绸伞作、“三一”绸伞作等9个绸伞生产户,组成杭州市“绸伞联营处”。

“绸伞联营处”各户其实还是分散生产经营,各负盈亏。

浙江省土产出口公司通过联营处向各户订货,供应原材。

1954年12月6日,在合作化高潮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五一”绸伞作、“三一”绸伞作、“振记竺氏”伞作、王志鑫伞作、徐顺德伞作等5个绸伞生产户与金星绸伞工业社合并成立杭州市绸伞生产合作社,当时有社员59人,固定资产0.013万元,流动资金1.16万元,社址为小营巷58号。

合作社发展很快,成为杭州绸伞业的主力军。

1956年1月,万丈伞作、孙沅兴伞作、老人和伞作、金星绸伞工业社等4个绸伞生产户并入公私合营德丰新绝缘材料厂,成立绸伞车间,后来转划到公私合营印花绸伞厂,再又转划到公私合营丝绸印染厂。

1957年7月1日,丝绸印染厂的绸伞车间与都锦生丝织风景厂的绸伞车间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杭州绸伞厂,职工80人,厂址在天水桥。

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合营,虽然改变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但经济类型多,管理制度混乱,工资制度也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绸伞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1956年,全市绸伞从业人员虽然仅有200余人,经济类型却有公私合营的绸伞厂,集体所有制的绸伞生产合作社,季节性生产纹工社绸伞工场(纹工一般在冬季为旺季,夏、秋淡季中有部分踏花边人员临时改做绸伞)以及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联合起来的“绸伞联营处”。

因此,在绸伞产品上容易发生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各单位相同工种计件单价也不一样。

为了缓解绸伞生产合作社和绸伞厂归属不一,领导多头,在原料、销售、价格、分配等方面的矛盾,组建全市性集中的绸伞生产企业势在必行。

1958年9月29日,杭州市绸伞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杭州绸伞厂以及杭州市丝织风景生产合作社3家企业合并,这时候,杭州全市所有绸伞生产单位和绸伞艺人均汇集到一个厂,成立地方国营杭州风景绸伞厂(后改名为西湖伞厂),形成了绸伞业统一的局面。

厂内划分3个车间:

一车间为厂部所在地坝子桥弄l8号,二车间地址天水桥,一、二车间为制伞车间;三车间为丝织风景车间,地址是林司后68号。

后又建立了车木车间和油漆组。

(二)杭州西湖绸伞的辉煌

西湖绸伞发展史上的鼎盛期,要属于1958年和1959年了。

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的这段时间里,绸伞产量急剧增加,从业职工达457人,绸伞的规格、质量也有不少改进。

伞绸从原用较厚的钢扣纺改用丝织造,使绸伞更具半透明的朦胧意趣,花板由单套改为双套,风景图案从单色改为彩色,加以改进刷花方法,伞面图案更加显鲜艳秀美。

包伞头从原用皱纸改用另绸料和牛皮纸,增加了牢度。

品种由单一的普通绸伞,增加了彩虹伞、漆骨伞、绘花伞、排须伞、绣花伞、乔其纱伞、长头柄伞、晴雨二用伞等12种;伞面花样由原来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六和塔”等9种杭州风景,增加到“首都北京”、“南京”、“苏州”等地10多种;绸面颜色也从原来大红、品兰等6种增加到17种。

风景绸伞厂的艺人们提出口号:

“要用我们的劳动和智慧,把杭州装饰得比天堂还美”。

风景绸伞厂还开展劳动竞赛,1959年,西湖绸伞的产量突飞猛进,上升到60.23万把,达其有史以来产量、销售量的最高峰值,使其焕发出了最亮丽的光彩,与解放前产量最高的1934年相比,增长59倍;出口量达到40万把,荣居杭州市手工艺品之首,产品还外销苏联、欧洲等地区。

那一年,不管是绸伞年产量、还是出口量,均达到了绸伞生产历史上的最高峰。

当时,主管部门为了支持绸伞生产大发展,经市计委批准,拨款5万元,在天水桥征地建造了一幢3000平方米的绸伞大楼,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了绸伞研究室,大大促进了绸伞生产的发展。

表1西湖绸伞历年产量、出口量一览表(1934—1962年)

年份

产量(万把)

出口(万把)

年份

产量(万把)

出口(万把)

1934

0.01

——

1952

1.73

0.6

1935

0.08

——

1953

6.21

5.11

1936

0.1

——

1954

9.43

7.87

1937

0.03

——

1955

1091

8.20

1938-1945

抗战停产

——

1956

18.11

15

1946

0.014

——

1957

32.19

25

1947

0.1

——

1958

44.24

32

1948

1

——

1959

60.23

40

1949

0.36

——

1960

44.07

8.2

1950

0.48

——

1961

21.66

10.24

1951

0.99

——

1962

26.34

13.88

资料来源:

黄燮浩著,杭州西湖伞厂厂志(1958‐1986)[G]. 杭州:

杭州西湖伞厂,1988.

(三)杭州西湖绸伞的衰退

西湖绸伞是从1952年开始大量出口苏联,再由苏联分销到东欧各国。

由于出口苏联一直是西湖绸伞唯一的外销渠道,因而西湖绸伞一度成为中苏关系的晴雨表,也成为中苏关系恶化的直接受害者。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正当西湖绸伞扶摇直上的时候,由于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绸伞出口急剧减少,生产、经营一落千丈、急转直下。

1960年二季度,出口计划骤然中止,上海进出口公司不久也停止了收购,外销渠道完全断绝。

再加上国内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市场上根本没办法销售,企业也一时濒临绝境。

上级主管部门为了缓解企业的压力,1960年6、7月间以“大办钢铁”、“支援重工业”为由,从厂里调走250名职工。

由于产品无销路,企业还是不能维持,主管部门再借出114名职工到外单位工作,有去园林管理局拔草的,有去游泳池当管理员的,有去扎剪刀,摇龙头麻线的,厂内仅留57人坚持小批量的绸伞生产。

留厂职工每月领取50~75%的工资,外借职工的工资差额由外单位酌补。

不久,企业的经济性质也由全民所有制调整为集体所有制。

表2西湖绸伞历年产量、出口量一览表(1963—1986年)

年份

产量(万把)

出口(万把)

年份

产量(万把)

出口(万把)

1963

11.18

——

1975

——

——

1964

2.34

——

1976

——

——

1965

1.68

——

1977

0.13

0.1

1966

1.4

——

1978

0.64

0.5

1967

1.13

1.02

1979

1.16

0.38

1968

0.89

0.77

1980

1.48

0.44

1969

0.58

0.44

1981

1.55

0.51

1970

——

——

1982

1.65

0.67

1971

0.04

——

1983

1.16

0.27

1972

0.36

——

1984

1.1

0.28

1973

0.45

0.14

1985

1.04

0.01

1974

0.36

0.15

1986

1.23

0.01

资料来源:

黄燮浩著,杭州西湖伞厂厂志(1958‐1986)[G]. 杭州:

杭州西湖伞厂,198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绸伞又被当作“四旧”,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物品被列为扫荡之列,到1968年、1969年的时候,绸伞生产已经奄奄一息了,1970年被迫停产,绸伞生产被撤掉,职工也被分配到其它生产班组,改做钢骨晴雨伞。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在访华行程中,他离开北京后的第一站即到杭州。

饱含中国文化深蕴的西湖受到尼克松一行交口称赞,西湖绸伞也被选为国礼送给美国客人。

绸伞作为赠送外宾的高级礼品,再次受到外事部门的关注,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不少尊贵的客人来华访问,都被赠送了绸伞。

除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绸伞的外贸需要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出口的需要,杭州重新建立绸伞小组,开始小批量生产,这时,中央也下达了保持传统工艺产品的指示。

绸伞慢慢恢复生产,但数量仍比较少,1972——1974年期间,每年只有三、四千把,1975年和1976年两年,由于绸伞原料淡竹来源困难及价格等方面的原因,出现经营性的亏损,再度停顿。

为保留传统产品,1977年后恢复生产,但数量极少。

1978年,杭州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所里专设了西湖绸伞部门,竹振斐受聘于西湖绸伞工作室主任。

他便利用研究所的有利条件,开展了绸伞的新产品研发。

期间,他陆续带了5位学徒。

其中宋志明先生目前仍在从事这项工作,2010年被列为杭州西湖绸伞“非遗”传承人。

改革开放后,绸伞的产量开始恢复。

1979年至1986年,绸伞每年的产量不过一万余把。

1986年,绸伞生产的产值只占西湖伞厂总产值的约五百分之一,制作人员为全厂职工总数的约五十分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冒牌“杭州西湖绸伞”大批涌入市场,尤以江西产“杭州西湖绸伞”为盛。

这种伞以仿真的人造纤维作伞面,伞骨也以劣质毛竹所制,伞面图案庸俗,工艺粗糙,售价仅及杭州西湖绸伞的三分之一,甚或更低。

这些伞,由于价格便宜,而多数外地游客只知绸伞是杭州特产,不辨真假,结果使其市场占有率极高,大大降低了杭州西湖绸伞的文化内涵及品质口碑,严重冲击了杭州西湖绸伞的市场。

面对假冒伪劣充斥的绸伞市场,人们不禁要问:

真正的西湖绸伞是什么样的呢?

三、西湖绸伞的设计之美

“绚丽多彩遮得暑,西湖绸伞美绝伦!

”这是一位日本朋友用高超的书法,写下的赞美西湖绸伞的诗句。

在出售西湖绸伞的柜台前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美誉,西湖绸伞称得上是杭州工艺品中的佼佼者!

据外贸人员说,如今不论在纽约、伦敦,或在巴黎、东京,甚至阿拉伯半岛上,都可以看到西湖绸伞,它展现出中国古老文化的高度艺术成就。

说到西湖绸伞诗情画意的工艺,主要以伞体的材质美、工艺美和画面美的设计制作而一绝天下。

(一)材质之美——淡竹丝绸的绝美组合

从材质美上讲,西湖绸伞撑开放射性伞骨的竹是采用杭州附近安吉、德清一带特有的淡竹,而不是一般的毛竹。

淡竹有质地细腻、竿直均匀、色泽玉润、性韧坚实、曝晒不弯的特点。

制伞的淡竹要求直径在4—5厘米之间,竹节上下间隔在25—26厘米之间,竹面无斑、无阴阳面、生长期在3年以上竹龄,选竹,俗称“号竹”,每年霜降后的腊月是最佳砍伐时节。

过嫩、过老、过小的竹都不能要,每根淡竹只能选取2至3把伞骨,其余的另作他用。

由一节淡竹竹筒均匀劈成32根或36根细条长伞骨,另配短伞骨和杆组成伞体,收拢时像是一段淡雅的圆竹,这样把握在手上才显现出舒适的美感。

伞头和伞柄采用尚好的木纹细密的樟木,而伞面的面料选择也很讲究。

杭州是“丝绸之府”,杭嘉湖平原盛产蚕丝,丝绸中最佳的选择是薄如蝉翼的乔其纱,很适合制成伞面。

织造精细、质地轻软、透风耐晒、易于折叠、常用的西湖绸伞伞面色有正红、枣红、墨绿、宝蓝、粉绿、桃红、天蓝、群青、粉绿、草绿、柠檬黄等20余种,当然也有蓝印花布和万缕丝以及电脑绣花等等。

而流传于民间的《白蛇传》中“湖畔借伞”故事更使西湖绸伞增添了一分神话色彩。

淡竹和丝绸的绝配,使西湖绸伞的画意跃然于潮人面前……

(二)工艺之美——18道工艺口授相传

“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这是西湖绸伞的主要特色。

西湖绸伞选材上考究,在制作工艺上更胜一筹。

西湖绸伞的主体由伞骨和伞面组成。

伞骨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同时采用古老的套合技艺,不用任何粘合剂。

它的圆形伞面采用特制的伞面绸制作而成,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绸伞伞面有了新的变化,除丝绸外,还采用蓝印花布、手工万缕丝、电脑绣花布等面料。

伞面还加以刷花、绘花和绣花等装饰:

刷花采用多种套色,以杭州西湖风景为题材;绘花则采用中国传统国画的技巧,以仕女、花鸟为主;绣花则题材多样,工艺精细,鲜丽秀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西湖绸伞制作精巧,因其利用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资源、杭州丝绸和杭州西湖风景装饰图案三项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作设计风格,同时具有精致的选材、繁绂的18道手工工艺流程和丰富的品种规格而名扬天下。

除了采竹、劈竹、伞骨加工、车木在产竹基地制作,其后续几道工序更需精工细作全部采用手工完成,环环相扣、口授相传、师传徒承。

西湖绸伞种类分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杂技伞、排须伞等。

“张开一把伞,收拢一根竹”是西湖绸伞的主要特点,其造型轻盈、设计奇巧、制作精细、高雅美观,既有日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具江南艺术之神韵。

(三)画面之美——三花工艺不可或缺

西湖绸伞在材质美、工艺美上是胜筹的关键,而伞面的画面美更是不可缺少的。

伞面装饰传统工艺上俗称三花,即“画花、刷花、绣花”。

说到伞面上的绘画,那与在纸质、板质、布质上的绘画有本质的区别,伞面乔其纱临空发软,纱料经纬密度不高,在纱上绘画如同赤着脚在趟河泥一样,笔势、水分、顿、挫、提、按的快慢速度都需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充分表达好你所需伞面的艺术效果。

“刷花”是西湖绸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盛行起来的,因出口创汇需要,国家出口工艺品数量剧增,西湖绸伞每年产量要60多万把。

设计师们设计好图案,用清漆刷过的马粪纸,凉干后在上面绘制组合图案,镂空刻制成套色版样,根据色版,层层刷色、简洁方便、易于生产。

“绣花”的西湖绸伞,是比较精贵的一种,其中盘金绣又名金银绣是杭州刺绣最古老的绣种之一,用比丝线粗两三倍的金银线,用齐针、别针、套针的绣法,在西湖绸伞上绣制出《二龙戏珠》、《飞龙》、《百寿图》、《宝相花》等,可谓富贵精典。

收藏艺术价值叹为观止。

西湖绸伞种类可分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杂技伞、戏曲伞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的中国梦追求,对于西湖绸伞的个性化艺术的要求也日趋提高,而手绘的、精制的、个性化的伞面图案绘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捧。

这些赏心悦目的美丽伞面,以及其独特的材质美、工艺美和画面美的惊艳是工艺美术艺术中永不凋零的奇葩。

四、西湖绸伞的18道工序

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第一道是选竹,制作绸伞的竹子一般选用浙江安吉、德清一带的竹子,但是它不是毛竹,是淡竹,选竹时我们跟着师傅由竹农带着到一块集中的毛竹林里,碰到合适的竹子我们拿一只油漆罐和一支毛笔做上记号。

不是每支淡竹都可以用的,一般选择生长期在3年以上时间的竹子,口径要在5、6公分,不能有阴暗面,然后做上记号,由竹农砍下来。

为什么要选择直径在5、6公分的竹子呢?

主要是考虑雨伞收拢后的手感问题,收拢后手捏不牢了就太粗了,绸伞就不精细了。

选竹的时间一般是每年的“双抢”以后,“双抢”后毛竹的病虫害少了,但是即便这样,也是要在做成伞架后进行防腐处理的,一般春竹是用不来的。

选好竹子后就拿到加工点,劈伞骨、做伞架,也就是第二道工序伞骨加工了。

我们主要是跟着师傅做检验,西湖绸伞伞骨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都是手工劈的,一把伞劈下来骨子要均匀,粗细要一样,粗细不一样伞收拢时的效果就不好了,就不圆了。

这个过程是蛮苦的,我们都是在农村里蹲点,要住在农民家的,比如我们到安吉选好竹子,再拉到富阳的伞骨加工点加工伞骨,(因为伞骨质量要由我们来检验的)这个过程我们都要跟牢的。

等伞骨做好了,我们再拉回杭州制作绸伞,包括车木、伞面装饰、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包装,加上前面的选竹和伞骨加工一共18道工序。

这18道工序里最有技术性的就是上架,上架就是把伞面上到骨架上去,要求一定要平整,不能起皱;还有一道是贴青,我们做绸伞时要把竹子的篾青与伞骨分开,分别编上号码,等把伞面夹在两者中间后,再按照对应的号码归位,这样把伞骨收拢后就是原来竹子的形状。

表318道工序名称及要求

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要求

1

选竹

选择生长期在3年以上时间的竹子,口径要在5、6公分。

2

加工伞骨

骨子要均匀,粗细要一样。

3

裁绸拼角

选好居中圆心把绸拼成伞面圆形。

要求选好料,拼角要居中,针脚不宜过长,一般每厘米两针。

4

伞骨撇青

把伞骨的篾青和篾黄分开,并编好号,要十分注意,篾青不能撇断,上下编号字迹要清楚,第一根竹青和最后一根竹青按顺序作好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