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9302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铸造菩萨的人格.docx

铸造菩萨的人格

铸造菩萨的人格

一、现实呼唤大丈夫

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的精华又主要体现在菩萨的精神上。

菩萨的精神就是一种“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众生担当苦行的利他精神。

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流布和发展,就是因为大乘佛教的这种积极入世的菩萨精神迎合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传统。

大家都知道,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仁爱,这些精神与大乘佛法有可以相互沟通之处。

我们今天讲继承文化传统,讲学习佛法弘扬佛法.毫无疑问地应当继承和发扬大乘佛教中的菩萨精神。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的活的灵魂。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大乘佛法的精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我们必须把佛法变成自己的人格。

我们现在提倡生活禅,而生活禅的究竟处就是要将佛法人格化。

净慧大师在《生活禅开题》中说得好:

“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太虚大师在提倡人间佛教时,曾作了一个偈子,也表达了同样的精神。

偈子是: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大意是说,做人以成佛为终极目标,以佛为榜样,要成佛必须从人格的修养开始,使自己的人格来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当自己的人格完善了,那时也就是成佛的时候.这才是佛教的现实处,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究竟处。

因此,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佛教徒,在落实生活禅时,也必须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将佛法变成我们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佛法是佛法,我是我,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我们也就不可能从佛法中获得真正的妙用。

我们提倡菩萨的精神,将佛法人格化,这不仅是佛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时代的迫切需要。

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变革的时代。

社会生活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切向钱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为他人担当苦行的观念越来越淡漠。

在贪欲的驱使下,人们在欲海中沉浮,忘记了道德,忘记了崇高和神圣,正变得愈来愈自私、贪婪、狭隘、麻木;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者有之;为草芥之利而相互争斗者有之;见人比自己强而心怀嗔毒者有之;该仗义执言时却偷偷逃走者有之;见他人处于困境而麻木观望、不肯援救者有之;受一点挫折或委屈就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要死不活者有之。

可是,另一方面,没有哪个时代的人像现代人那样,口口声声宣扬要做个男子汉、大丈夫,要潇洒地走一回,要寻找自我!

男于汉、大丈夫、追求自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时髦的字眼,可是它的内涵都非常苍白,揭开语言的帷幕,我们就会发现,其骨子里则是贪婪、自私、狭隘、小气!

我们到处可以看得见的人,但真正称得是庞然大物大丈夫的却很少,外表庞大与精神的小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绝妙的讽刺画。

究竞起来,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所说的自我,实质不过是贪欲的化身,贪欲的奴隶。

人们不是获得了自我,而是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从而成为一个“空心人”。

这个空心人唯一的内容就是贪欲。

关于这一点,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现时代的人》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

我们都庆幸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

这好比我们坐上一列飞驰的列车,我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

可是我们都很少有人意识到这高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性,大家都被欲望及其满足冲昏了头脑,很少有人问一声:

列车跑得这么快,有车刹吗?

如果没有车刹,列车跑得越快,其灾难不越大吗?

现在是该我们问一声“这列车是否有车刹”的时候了,是该我们问一声“我是谁”的时候了。

虽然我们的现实有许多让人担忧的地方,但我们应当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依然有正法住世。

佛教以它特有的智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寻找真正的自我、做真正的大丈夫、过真正的、洒脱的生活,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佛教为我们的生存、生存的价值,自下而上的皈依处、自下而上的归宿,提供了真正牢固的形而上的哲学基础。

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人是一条不洁的河。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神圣重新升起时,它才可能变得清澈。

我们知道,人世间最美丽的心灵、最完善的人格、最智慧的头脑,最刚健的行为、最光明的语言都集中在菩萨身上,菩萨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勇的化身。

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真正的大丈夫当推菩萨。

菩萨作为大丈夫,是我们生活中的光明,时代的向导,心灵的依止,大地的意义。

我们呼唤大丈夫,呼唤菩萨,是因为我们身处茫茫业海,漂泊无定,是因为我们独立生死旷野,生命过于脆弱,是因为我们被贪嗔痴所役使,看不到光明与出路,是因为我们常常陷入生命虚无的旋涡而悲观绝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内心自性的菩萨,是我们存在的保护神,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源,也是我们战胜痛苦和烦恼的力量源泉。

那么,什么是菩萨?

怎样才算具有菩萨的人格?

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大致的勾勒。

菩萨是菩提萨埵简称。

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言之,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

自觉觉他、为众生求解脱者即为菩萨。

从因地上讲,凡是发心为众生谋福利、为众生求解脱、为众生担当苦行的有情均可称为菩萨。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周恩来是菩萨,雷锋是菩萨,焦裕禄是菩萨,因为他们心中无我、为众生辛勤地奉献着。

菩萨并不神秘,他像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存在。

所不同的是,他是觉悟了的有情。

与我们平常的众生相比,菩萨作为有情的存在,有两点与我们不同,一菩萨是无我的有情,他破除了我执,以众生为体,具有大悲心;二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他体证到了世界的无常、万法的空性,从而具有大智慧。

菩萨以菩提心为体。

所谓菩提心就是一种普济众生、趋向佛果的意愿,一种思念及趋向大觉之心意,一种向往和争取悲智二种圆满的佛果觉位之心。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菩提心以救拔众生为己任,二是菩提心以趋向佛果为目的。

这两点构成了菩提心的悲智两个方面。

具体说来,菩提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悲心。

所谓大悲心就是普施一切众生的平等无分别的怜悯心、同情心。

(悲是拔苦之意,非悲观之意)它与一般的同情心不一样,它的出发点是万物与我同体,它的特征是“无我的”、“平等无分别的”。

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和核心。

提婆菩萨在《大丈夫论》中云:

“菩萨以悲为体”、“悲心是诸佛之母”。

为什么说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呢?

因为“万法以悲为本”,因为诸佛菩萨获得无上菩提离不开众生的缘故。

提婆菩萨讲:

“欲向菩提,以众生为伴,悲心为体”,“一切众生是我修福之伴”。

普贤行愿品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不离众生之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换言之,离开了众生,抛弃了众生,就不可能获得无上道果。

在这个意义上讲,悲心与菩提,悲心与解脱,悲心与涅槃是一体不二的。

关于这一点,《大丈夫论》中有很好的论述,例如:

“悲众生即是我解脱”。

“舍于己乐为他求乐,即是涅槃。

”“心欲利群生,大悲常在心者,无上菩提便如在手中无异”。

这些都说明,志求无上菩提者,应当不让悲心片刻离开本怀;抛弃了悲心,就是抛弃了无上菩提心。

2、智慧心。

什么是智慧,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难讲,尤其是对一个没有开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在这里我只能从文字上作一点简单地描述。

简单地说,智慧就是心灵能够穿透诸法实相的觉悟能力。

它能够破除我执,使我们摆脱贪嗔痴等诸烦恼的驱使,从而使我们的心灵处于一种自由、清净、安祥的状态。

从心体上看,般若智慧是一种清净本真的无分别的如如不动的灵觉之心。

它的特征就是六祖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个心是孤明历历的,当下现前的,是不可对象化的,因而也是不可用语言描述的。

般若智慧我们可以从真、善、美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

就真而言,般若智慧就是对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彻底认识。

例如,四圣谛,三法印讲众生系于爱欲、流浪生死、苦空无常,讲诸法因缘和合、幻生幻灭、无有自性,等等,这些认识都是非常究竟的。

就善而言,般若智慧能驱除邪见、树立正念、照破无明烦恼等诸结使的障蔽,从而使我们保持三业清净,过一种解脱自在的生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经常作恶多端、烦恼重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

人类的战争从根本上来看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无知。

就美而言,平时我们总是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总喜欢用对象性思维来肢解事物,很少把大自然当作是与自己同根同体的有生命的有机物、而平等地与之对话、交感,结果导致了我们同大自然间的分裂与对立。

大自然在一种功利的灰色的面纱下而向我们闪避自身(去除贪欲无明的蔽障,心得清净故,自然之美历历明了显现。

)。

在般若智慧的光照中,一切都是美的,新鲜的,活泼泼的;没有死的东西,没有灰色的东西,没有枯燥的东西。

以上是对智慧心内涵的基本描述。

智慧心也是菩提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大悲心一起构成了菩提心的双轮。

从理论上讲,光有大悲心,而缺乏应有的智慧,这种大悲心往往显得非常软弱无力,容易陷入一种非常脆弱的感伤情调之中,这种感伤情调常常成为进一步修道的障碍,而被称为“悲魔”。

所以大悲心和智慧心常常是并提不二的,大智可以诱导大悲,使之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推动力。

3、勇猛心。

(如谭嗣同者,乃无畏菩萨)

它指的是意志的精进不息和刚健有力。

它表现在临危不惧、临难不退、临死不屈。

敢于正面人生,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敢于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等等方面。

在六度中精进主要指的就是一种勇猛心。

佛经中经常出现“大雄力”、“狮子吼”、“狮子王”等一类的词汇,它们传达的就是这种人格和意志的勇猛和力量。

勇猛心也是菩提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普济众生,光靠悲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勇猛心作保护。

没有勇猛心的智慧也是一种不发生大效用的智慧。

悲心也好,智慧心也好,最后必须通过勇猛心来在实践中完成和体现。

另一方面,真正的大勇猛心也只能在大悲心和智慧心的前提下才会生发起来。

因此,这三个方面本是一体不二的,不能够分割开来。

菩萨以般若为知,以大悲为情,以大雄为意。

从真善美的角度看,智慧心属于真,大悲心属于善,勇猛心属于美。

所以菩提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简言之,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雄,它是人间最完美的人格。

当然菩提心的发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果上看,我们终生修行的过程,就是发菩提心的过程。

菩提心的发起是以破除我执为基础的。

我执少一分,菩提心就增一分;我执多一分,菩提心就减一分;当我执没有了,菩提心也就可以发起来了。

以上我们从心体上谈了一下菩萨的人格,下面我们再从菩萨行的角度看菩萨人格的体现。

菩萨的人格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必须通过行为,即菩萨行,也就是“六度”,才能变成一种现实。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里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拟从中概括出对我们现实生活做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谈谈,其实是对大慈(爱心)、大悲(同情心)、大智(慧心),大雄(勇猛心)的进一步展开。

1、担当苦行、助人为乐的精神。

2、口吐莲花,随喜功德的精神。

菩萨心地无私、光明坦荡、富有悲心和智慧,所以他时时刻刻注意给人希望、光明、鼓励和勇气。

他的语言像莲花一样纯洁无瑕、真诚无欺、美丽动人、涤荡人心、催人奋进,而不会给你带来烦恼、徘徊、绝望和悲观。

他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观念强加在你的身上。

他总是理解你,他只希望你自己作主,精进不息,乐观向上,远离悲观、绝望、沮丧等恶劣情绪,时时刻刻生活在信念和希望的光明之中。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不是这祥。

人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把自己的生活模式,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强加给别人,而对别人的生活追求妄加评判,甚至无理指责和否定,缺乏理解,缺乏支持:

当别人处在奋进的路上,不是鼓励和肯定人家,而是泼冷水;当别人陷入徘徊中时,不是热情地帮助别人选择,而是说丧气的话,让别人长时间地陷入苦闷之中;当别人有受了委屈则非礼对待,不是安慰他,使他的心灵平静下来,而是说刺激的话,点燃他的嗔恨之火。

菩萨不仅口吐莲花,而且还随喜功德。

菩萨没有嫉妒心和嗔恨心。

他希望所有的人能广修功德,取得成绩。

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实中的人做得更是不够。

我们每个人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

看到自己的同学或同事取得了成绩,我们表面上虽然表示祝贺,表示高兴,可是内心都极不舒服,嫉妒心和嗔恨心顿起,乃至希望他倒霉?

有没有过?

做到随喜功德确实不容易,它需要我们慈悲、宽宏、自信、无我。

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痛苦、烦恼、矛盾乃至不幸都是因为我们缺乏随喜功德心的缘故。

历史上有多少有才华能干的人,因为周围的人缺乏随喜功德心而备受磨难,乃至含恨离世!

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发生得太多了,自己没有能力上不去,都不肯让别人上。

当别人上去了,自己却在暗中放毒箭,这是何等嗔毒的心!

嫉妒嗔恨之心是人性中最恶劣的成分之一,它根源于人的狂妄自大,贪婪自私。

我们讲随喜功德就是为了对治嫉妒嗔恨之心的。

3、高度自信、平等恭敬的精神。

菩萨很自信,他为自己具有坚固的菩提心,高度的智慧、健康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自信。

而我们平常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分别对待、建立在外在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个人自然的天赋之上。

我们平常人的自信则是相对的虚假的自信,因为它的基础是无常的、脆弱的、外在的、不断变化的,一旦外在的条件和优势失去了,自信也就不复存在了。

试想,当我们美丽的外表因时光而褪色或因疾病而变形时,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在偶然事件中失去了一条胳膊或大腿时,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的社会关系因社会变化而失去昔日的辉煌时,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的财富一夜间散失殆尽、变得一贫如洗的时候,我们还自信吗?

当我们失去了显赫的职位而寄人篱下或漂泊街头时,我们还自信吗?

那时,我们靠什么安身立命呢?

所以说,真正的自信应当是学会用自己的双腿走路,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用自己无上的智慧、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高尚的品质来应付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只有这些内在的东西才是可靠的,才会伴君走天涯,并随时给你带来光明和希望、幸福和自由。

由于菩萨的自信是绝对的、平等无分别的,所以菩萨同时还能够平等恭敬地待人。

一个人只有当他真正地自信,只有当他摆脱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他才会懂得平等视人,尊重他人的人格。

一个不自信的人,他要么小看自己而自卑,要么小看别人而自傲,他往往以高傲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他喜欢诋毁别人,喜欢挑剔,喜欢求全责备,或者轻侮别人的人格和成就,以此来抬高自己,求得心理平衡。

一个人越是高傲,越是目空一切,内心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因为他不自信!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

我们应当明白,当我们一念自傲、一念轻蔑,一念恶意的挑剔、一念嫉妒或嗔恨、一念幸灾乐祸或侮慢生起的时候,正是我们不自信的时候。

4、忍辱负重、宽宏大量的精神。

菩萨因为以无我为我,因为悲深愿重,所以他的心量广大如虚空,能忍世间难忍之事,能担世间难受之苦。

他以博大的胸怀容受世间的种种苦难、非议、屈辱和误解,而不产生丝毫的嗔恨,愤怒和怨忿之心。

菩萨的精神是一种大地的精神,他像大地一样周载万物、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菩萨的精神又是一种桥的精神,他像桥一样忍辱负重,给众生种种方便。

有人问:

“什么是赵州桥”,赵州禅师回答道:

“度驴度马”。

这一回答是对菩萨精神的最好表达。

菩萨跟我们众生不一祥。

我们众生受一点点屈辱,马上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报复心嗔恨心极强烈,恨不得置人于死地而后快。

人间的许多纷争,大多都是因为我们嗔心太重,缺乏忍辱的精神。

世界要和平,光靠外在的调解是不够的,它要求我们每个人得首先息掉自己内心的嗔恨之火。

5、精进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种基于大悲大智之上的绝对乐观精神,我们可以用美国著名诗人兰德尔·贾雷尔(Randlljarrell)《作者致读者》中的一句诗来表达: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

面对茫茫业海中沉浮、刚强难化的众生,菩萨正是以这种态度去济度的。

6、八风吹不动,独立自主的精神。

所谓“对境无心、八风不动”是也。

“八风”就是: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菩萨没有攀比心,没有虚荣心,没有名利心,因为他以无我为我。

(这个是果位菩萨的心形,我们凡夫初发心菩萨明理后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放下以至断除)菩萨总是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为众生奉献自己的生命力量,而不求回报。

相比之下,我们世间人却不这祥。

我们攀比心重,虚荣心强。

看到别人穿时髦的衣服,我也想穿;看到别人住豪华的房子,我也想住;看到别人唱歌走红,我也想唱。

我们处处跟别人比较,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我们的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由此而来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比过去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可是我们现代人并不觉得因此而幸福和舒畅,烦恼之火一样的炽烈,病一样的深重。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不知足,失去了自我而成为欲望奴隶。

本来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专一境,以自己为依处,也许能生活得很好,能干点事情出来。

可是因为我们欲求太多,心太浮躁,易受诱惑,缺乏自主精神,结果什么也没有干成功,反而活得很累。

我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因缘的生活,我们应当乐于承担这种生活,并且不失自己的本性。

以上因为是针对现实生活、从菩萨人格中择其要者,对现代人之机而说的,因而未免挂一漏万,实未能穷尽菩萨人格的全部内涵。

虽然如此,现代人若能如实地依此而行,亦必能获得无量无边功德。

从前面讲的可以看出,菩萨的人格主要体现为一种崇高的悲壮美。

但是菩萨也有温情似水的一面,观世音菩萨之所以作为一种女性形象长久地葆有在人们的心目中,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菩萨对众生所展示的温情美,来自菩萨那广大无边的无我的慈悲心。

菩萨也像我们众生一样懂感情。

例如,菩萨也经常流眼泪,而且流很多眼泪,四海之水尽是菩萨为众生流下的同情的泪水。

不过,菩萨流眼泪与我们众生有根本的不同,他不是为自己流,而是为众生流,在《大丈夫论》中所云:

“(菩萨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为之堕泪;菩萨“修大施时,悲喜踊跃,亦复堕泪”,“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

三、作生活的大丈夫

前面说过,真正的大丈夫人格就是菩萨的人格。

我们在讲菩萨人格的内涵时,同时也间接地指出了我们应当怎样去做。

为了更具有针对性,我想摄其要者,再谈几点,以作为补充。

1、要发大悲心,乐于奉献。

人活在世上,确实很苦很累很孤单。

诚如《无量寿经》中所言:

“人于爱欲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但是,面对同样生命的沉重,有的人能勇敢地承担,不以为苦,反而活得洒脱而光彩,并且死时安详无悔;而有的人则备感生命的焦灼,其苦不堪言,非血泪所表;个中的分野在于是否拥有大悲心。

生活中有许多孤独、痛苦和绝望,光靠狭隘的个体精神和力量根本是无法承担的,只有通过发大悲心才能解除。

如果你们有机会去精神病院作一次调查,你们就会相信下一说法是确实无疑的:

悲心愿重的人得精神病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那些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人。

这说明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靠发大悲心来培养。

当今社会矛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复杂剧烈,人们所承受的心理负荷也格外地沉重。

所以发大悲心和提倡奉献精神,对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

它可以减轻我们内心的孤独感,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可以使我们的心量变广阔,可以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可以使我们能够承受更多的误解和屈辱,可以淡化我们内心的贪欲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烦恼,可以避免我们堕入个人主义者感伤、脆弱及生命虚无感之中。

可以说,大悲心为我们在无边的苦难的大地上构筑了唯一牢不可破的家园,其他的一切都不足以使我们恒久地抵抗生活中的凄风苦雨。

不仅如此,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价值感说到底也是来自大悲心。

我们之所以能活下去,之所以能战胜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全仗生命的价值感。

总之,当你发起了大悲心,确定了奉献的人生态度时,你会觉得生活不再暗淡无光而是充满光明与希望;你会觉得人生不再是无可忍受的单调,而是充满无穷的乐趣;你会觉得生命不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有无数的众生在作我们坚强的后盾;你会觉得生活中再没有什么艰难险阻是不可战胜的,再没有什么情感折磨是不可承受的,再没有什么误解和诽谤是不可容忍的。

这里我想谈一件小事情:

我们村里有一位老太太,快七十岁了,腿不方便,子女不愿意赡养,借人家一间破屋住,每天得用瓢去很远的地方舀水吃,生病时甚至连水都喝不到。

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季节里,她连续哭了三天,诉说自己的不幸,周围也没有人安慰她。

一天傍晚,她拿了一根绳子,来到山坡上,想上吊,这时正碰上邻居六岁的小男孩骑着一头水牛回来,那小孩反复地唱着同一句歌词:

“我骑着小毛驴儿乐悠悠”。

看到小孩天真的样子,她突然不想死了。

就在这时,她听到山顶上尼姑庵传来的敲法器的声音,她的心一动。

于是也去尼姑庵,并在那里长住下来了。

她有一手好刺绣的手艺,而且懂得很多中草药和民间偏方。

从此,她就以她的手艺和医术开始为当地的人无偿地服务。

她每天都在各村子间来回奔忙。

她的无私奉献赢得乡民们由衷的感激。

她的身体比以前硬朗了,她的心情也比以前舒畅了。

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我们说,这位老大太,之所以能活下去全得力于她一念觉悟,得力于她从悲心中、从奉献中找到了生命的支点和力量的源泉。

如果不是那一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肯定结束了她那悲惨的一生。

2、要见义勇为、舍身取义。

作为大丈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敢于为众生而赴难。

在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这种精神。

报纸上经常刊载这样的消息:

一伙流氓歹徒围攻一弱女子,周围尽是些身强体壮的看客,可是就没有一个人肯勇敢地站出来。

武汉市前不久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只狼狗撕咬一小学生,旁边有很多成人围观,像看戏似的,小孩被狗咬得惨不忍睹,可就是没有一个人肯上前救护小孩。

当记者赶到现场时,有不少人偷偷地溜走了。

这件事使我想起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看客”的批判。

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人们一心只想着钱,不少人已把道德、良心、正义给丢掉了。

他们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经常充当“看客”。

想起来让人寒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佛教徒,我们肩负着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当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我们无愧于佛子,无愧于大丈夫。

为了众生的利益、幸福和自由,我们要敢于仗义执言,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敢于牺性自己的生命。

当然我们讲见义勇为,讲舍身取义,不是鼓励蛮干,我们不要忘记般若智慧;只有在般若智慧的指导下,我们的行为才有可能发挥最好、最大的效用。

3、要自主选择,勇于承担。

大丈夫在选择自己的生活职业时,他总把利他精神看得重,既考虑到要最大限度地利他,同时又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

而且选择之后,他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这种选择,承担这种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他绝不怨天尤人。

我们一般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知不觉中跟着别人跑。

我们所认为的好工作是什么呢?

是能赚很多钱,能带来名誉和地位。

前一段时间,知识分子兴下海。

许多从事专业离生活比较远的知识分子,又没有什么实干的经验智慧,也跟着别人冒然下海。

其结果是非常惨的:

既没有捞着钱,又把学术给荒废了。

人的生命短暂,一个人一生又能经得住几次这样的荒废呢?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们既经理智地选择,就应当坚持下去,万不可心猿意马,而徒然耗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科学家、大工程师、大发明家、大企业家,可是真正成功者却很少,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贪习太重,又想享受这,又想享受那,又想拥有这,又想拥有那,从而将自己本来有限的生命之流分作几处(那力量自然不比制心一处来得有力);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只会在幻想中贪恋辉煌的结果,却没有承担在现实生活中艰苦奋斗的勇气。

4、要学会放下,以无我为我。

我们之所以痛苦、烦恼,之所以脆弱、胆怯,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背负的太多。

我们的身体因为过于依赖空调、医药,从而自身的自然调节功能大大减退,以致离开了它们,我们简直不堪一击,不能生存!

其他的方面也如此。

我们不自在,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患得患失;我们易受人控制,是因为我们想从别人那儿捞点好处;我们容易上当,是因为我们想占便宜;我们容易被人抓辫子,是因为我们长着辫子;我生得庞然大物,却打不死老鼠,是因为我们老记挂着老鼠身边的瓦罐子。

我们的虚荣心越强,我们活得就越累;我们要的越多,我们所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