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424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培养“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的审美及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语言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的风格。

3、掌握诗歌语言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

诸如松、竹、梅、菊;大漠、边关、古道、烽燧;夕阳、落红、柳絮、杨花;子规、猿啼、寒蝉、乌鸦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

“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

“(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

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

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曾言: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②五言炼第三字: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③五言炼第五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⑤七言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⑥七言炼第五字: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⑦七言炼第七字:

“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

“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2,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支开”,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

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例5,许浑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中,“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韵。

2、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

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

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3、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

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都是炼字。

它们都是使动词:

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杜甫的《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

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形容词置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

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

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雨联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周邦彦《咏蔷薇》: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

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又如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诗眼”“词眼”与炼字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诗眼”见诸魏庆之《诗人玉屑》,“词眼”见诸陆韶《词旨》。

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

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

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

诗词的写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于是,前贤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

的确,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具体地说,在诗词的关键去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

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

“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

上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

与此相类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莫怪乎北宋时人赠给宋祁一个“红杏尚书”的雅号!

然而,“诗眼”“词眼”不是孤立的“炼字”。

前贤们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探求,究竟层次偏浅;而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从全篇的章法结构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

”以此,“炼字亦须遥管遥应也”。

刘熙载更把这种观点拓展到其他文学门类甚至经义的领域,称作“文眼”。

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又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

也就是说,“炼字”局部点化之功,仰仗于整体构思的“前注”“后顾”。

设若没有“顾注”,竞竞吹求造语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寻不到意境,反而由于斧凿做作,惹人生厌。

王国维力主境界说,他赞赏宋祁的“闹”字炼得好,是因为着眼于境界,看他一语道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

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眼时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

五言诗点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点眼多在第五字,和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有关。

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

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

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

“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

在词里,句子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二、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应从语言入手,抓住诗眼,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极易被锤炼的字词,感受古人锤炼词句的精妙,词义的丰富,意蕴的深远。

同时,也可通过情感语言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趣。

三、作业布置

做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诗词鉴赏试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高考诗歌语言风格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3、提高学生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语言风格的分类

1、平淡(质朴、朴素):

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读来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优美(绚丽、绮丽):

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4、直率(率真):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如《诗经·硕鼠》。

5、委婉(含蓄):

其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

其特点是比喻新颖,用语通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8、自然:

指诗词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奔放(豪放、豪迈):

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3、凝练(洗练):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穷的境界。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4、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因此,我们应熟悉一些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常见著名诗人的诗风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的俊寒清冷贾岛的孤峭清瘦

三、小结: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诗人个性特点的。

只有把握诗歌的风格,才可以从语言入手,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形象,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四、布置作业:

背诵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掌握诗歌的风格分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理解高考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命题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把握高考诗歌结构类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常见结构特色

在古代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

一般表强调。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雨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

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二,教学总结:

应考策略和规范答题

(一)、炼字型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规范答题模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1)、同意。

看,在诗中是回望的意思。

(步骤一)。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答:

(1)“卧”是躺着的意思。

(2)一个“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真实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3)“卧”字使用极妙,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意境更加耐人寻味。

(二)、“诗眼”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

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2、规范答题模式:

(1)、指出该字或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起的作用。

3、答题示例: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

(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家园之思。

(2)、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3)、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语言风格型

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4、规范答题模型:

(1)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长干曲四(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

品评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

(1)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指出语言特点2分)

(2)“何处住”,“在横塘”,自问自答的对话描写,语言朴素而明快,体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

(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得2分)

(3)表达了诗人对纯朴率真的船家女的喜爱之情。

(指出表达感情得2分)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1)、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2)、“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