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7974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docx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

祝玉芬梁志会杜昱平

【摘要】目的总结、复习几种常见神经皮肤综合征的CT、MRI特征和诊断。

方法收集17例经临床及多种影像手段证实的此类病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

结果①结节性硬化6例,所有病例CT平扫见两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高密度钙化灶,其中4例为两对母子关系,并见两位母亲合并有肾脏错构瘤,;②神经纤维瘤病1例,MRI表现为椎管异常,胸腰段脊柱侧弯,椎体后缘呈明显的切凹改变;伴有双肾发育不良,CT示肾内多个高密度影,背部皮肤多量脂肪堆积,③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6例,CT可见顶枕部沿脑回分布的弯曲的条状高密度钙化,部分延伸致侧脑室内,增强后见病灶内有扭曲的条状和结节状明显强化的血管影;④小脑血管瘤病4例,影像学表现为小脑内大囊、小结节样占位性病变。

结论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分析不同的影像学征像,可以对神经皮肤综合征早期做出明确的诊断。

但提出对小脑血管瘤归为为该类病变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血管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CT,MRIfeaturesanddiagnosisofseveralkindsofNeurocutaneousSyndrome.MethodsThedataof17patientswithNeurocutaneousSyndromewascollected.Theirimagingfeatureswereretrospectivelyreviewedandanalyzed.Results

(1)6casesofTuberousSclerosis.DiffusedsubependymalnodularcalcificationlesionswerefoundinallcasesonunenhencedCT.4patientsare2pairsofmother/childrelationship.Bothofthetwomothersarefoundtosufferfromrenalangiomyolipoma.

(2)1caseofneurofibromatosisshowedabnormalspinalcanal:

scoliosisofthoracicandlumbarspine,concavechangeofvertebralposteriorborder.Bilateralrenalhypogenesiswasfoundinthispatient.Diffusedhyper-densitylesionswerefoundinkidneyandfattyaccumulationwasfoundinbackskin.(3)6casesofSturge-Webersyndrome.OnunenhencedCT,curvingandstrip-shapedcalcificationswerefoundalongtheparietalandoccipitalgyrus.Partsofthemprotrudedintolateralventricle.Afterenhancement,strip-shapedornodularenhancedvesselswerefoundinthelesions.(4)4casesofvonHippleLinda.SpaceoccupiedlesionswithLargecystandsmallnodulewerefoundincerebellum.ConclusionWecanmakeanearlyandaccuratediagnosisofNeurocutaneousSyndromebyanalyzingtheimagingfeaturescombiningwith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reasonably.Itstillneeddiscussionwhethercerebelhemangioblastomashouldbeincludedintothiskindofdisease.

  [Keywords]TuberousSclerosis;Neurocutaneoussyndrome;Sturge-Webersyndrome;vonHippleLind(cerebelhemangioblastom);MRI.

  神经皮肤综合征(neurocutaneoussyndrome)是一类神经和皮肤同时患病的先天发育异常,又称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系一类少见源于外胚层组织和器官发育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

常见的有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结节性硬化(tuberoussclerosiscomplex,TSC)和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Sturge-Webersyndrome,SWS)、vonHippleLindaw(VHL)综合征(如视网膜小脑血管瘤病、血管母细胞瘤)等。

此类病变,常有多系统的先天异常,临床表现复杂,就诊原因各异,容易漏诊和误诊。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此类疾病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9年共16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此类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探讨其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使我们能够对此类病变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提高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1995-2009年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17例经临床及多种影像手段证实的的此类病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1-44岁,平均19.5岁。

结节性硬化6例,其中4例为两对母子关系,并见两位母亲合并有肾脏错构瘤;神经纤维瘤病1例,③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6例;④小脑血管瘤病4例,病史从出生时即有,或数月至数年不等;临床以癫痫,惊厥发作为最常见的症状,多数就诊神经科,也有智力低下,颅高压症状,脊柱侧弯,血尿,及皮肤肿物等而就诊不同科室。

  2.影像学资料

  17例中,CT平扫12例,增强扫描6例,MRI平扫10例,增强6例(平扫+增强6例),其中CT+MRI扫描者7例;扫描CT机型为Philips-Tomoscan,和Toshiba-MRI机型为采用Philips公司Gyroscan-T1.5T超导磁共振,SE序列,T1W(TR/TE=167/2ms),T2(TR/TE=5834/110ms),T2FLAIR,DW/SSH层厚6mm,层间隔0.7mm。

  

  结果

  1.结节性硬化

  结节性硬化6例,男女各3例,1-36岁,其中4例为两对母子关系,均是因孩子癫痫发作就诊,当看到有典型CT表现,再看其母亲面部有典型皮脂腺腺瘤结节发布,检查其母颅脑也有典型表现,并见两位母亲均合并有肾脏错构瘤,另2例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以癫痫、惊厥、面部多发皮脂腺瘤就诊,智力中下,CT平扫见两侧脑室室管膜下及脑室周围小结节状高密度钙化灶,;MRI显示等信号的结节,结节和肿瘤增强明显。

  2.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1例,女性,14岁,患者以脊柱侧弯和背部肿物就诊,检查可见,多发咖啡样牛奶斑,以背部、下腹和大腿内侧较集中,可见背部左侧皮肤多量软组织堆积成肿瘤。

MRI表现为椎管异常,胸腰段脊柱侧弯,椎体后缘呈明显的切凹改变;左侧背部皮肤多量脂肪堆积,伴有双肾发育不良。

CT示右肾明显小,左肾旋转不良,并肾内多个高密度影,左侧背部部皮肤多量脂肪堆积,(图1-2)。

  3.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6例,男性5例,女性1例,3-24岁,4例表现有面部沿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葡萄酒色的血管瘤,癫痫发作5例,6例智力均轻度低下,CT可见顶枕部沿脑回分布的弯曲的条状高密度钙化,部分延伸致侧脑室内,增强后见病灶内有扭曲的条状和结节状明显强化的血管。

MRI见见顶枕部沿脑回分布的片状混杂信号,内有弯曲的条状血管和低信号的钙化,周围水肿。

局部脑萎缩。

  4.脑网状血管瘤(脑血管母细胞瘤)

  小脑网状血管瘤4例,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23-44岁,临床以头痛、呕吐、眩晕、视力减退就诊,MRI均表现为小脑内大囊、小结节样占位性病变,MRI增强后病灶的实质部分和结节呈明显的强化(图3)。

  讨论

  现代科学还不能对神经皮肤综合征的病因做出完全的阐述,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的某些基因变异有关。

神经系统和皮肤来自外胚层,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胚胎背侧的外胚层细胞逐渐增厚,形成神经板,胚胎第3周时,神经板的两侧向背侧隆起,形成神经嵴,其中间凹陷形成神经管,神经管以后发育成大脑和脊髓等神经器官,一部分则演化为皮肤等组织。

由于胚胎早期细胞增殖衍化活跃,故遗传和其他因素均可引起外胚层细胞的发育异常,导致神经系统、皮肤和眼睛同时受累,来自中胚叶和内胚叶的组织如心、肺、肾、软骨和肠道也可有不同程度的累及,其特点是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不良和瘤样物的形成[1-3,5,]。

因此,该类患者常表现为多系统和多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出生时就皮肤可有斑点状、痣状雀斑,青春期后,尤其是妊娠后更明显[6],多有家族性倾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居多。

目前已知该类疾病多达40余种之多,最常见的还是NF、SWS、TSC、斑痣性错构瘤,其他还可见线形痣皮脂腺综合征等。

此组患者临床多有典型症状和体征,有比较明确的家族发病的历史和迹象。

  1.结节性硬化

  又称Bourneville病,1880年,Bourneville发现患者为脑内存在白色织硬的结节样病灶故命名结节性硬化,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脑内皮层结节、脑白质异常、室管膜下结节和室管膜下的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率低。

多见于儿童,发病率为1/6000-1/20000[2-3]。

多无性别和种族差异,在许多器官中错构瘤生长。

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即皮脂腺瘤、癫痫和智力低下,不一定同时发生。

其癫痫发生率为96.2%[2],62%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38%智力正常。

另外,还可有面部的皮脂腺瘤,躯干或四肢出现色素脱失,鲨鱼皮样斑等,病理损害涉及3个胚层的组织,脑、肾、视网膜、皮肤、骨骼和其他内脏器官均可伴发肿瘤样改变。

影像学表现:

①脑实质钙化,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的患者可见突入脑室内的高或稍高密度的硬化结节,CT可见“烛泪征”[4]。

②没钙化的结节或合并有星形细胞瘤的增强后病灶有强化。

CT显示脑实质错构瘤在10%-15%,瘤内含有异常巨细胞,为不成熟干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是癫痫的病理基础[3],CT表现多数为低密度,少许钙化,强化多不明显,机制可能与局部胶质增生和/或白质脱髓鞘或神经元移行障碍的结果有关[4];当结节阻塞室间孔或第三脑室时,可出现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增高征等,MRI可以清晰而敏感的显示脑内的病理变化,MRI对室管膜下没钙化的结节和肿瘤以及皮层结节的显示比CT更准确。

③本病的骨骼改变,近年来逐渐得以重视,影像学可发现骨骼硬化性小结节,多位于松质骨丰富区,边界清楚,还可表现为牙质样增生或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以颅骨内外板常见;短管状骨可见局限性骨皮质增厚改变等[4]。

  2.神经纤维瘤病

  该病最早由Smith于1849年描述,直到1882年,VonRecklinghausen比较详细的阐述了本病的组织学特点及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故又称为VonReckling-hausen病(I型)。

其特征是中枢及末梢神经多发性肿瘤以及皮肤的牛奶咖啡色素斑和血管、内脏损害。

该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亦可能为显性基因的突变所致,发病率为30-40人/10万人,母系占68.6%,父系占31.4%[5],男性略多于女性。

颅内常有T2WI高信号影,成因为异常髓鞘形成和胶质化。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表现为颅内听神经瘤,以双侧多见,占82%左右,多伴有听神经的增粗,Gd-DTPA增强后,瘤体及听神经均呈明显强化;三叉神经亦可侵及;视神经胶质瘤发病率仅次于听神经瘤,其他部位的肿瘤较少见,主要为脑膜瘤,常为多发。

NF脊柱改变主要为骨骼的异常及神经纤维瘤,骨骼改变包括脊柱侧弯、脊柱后突、椎体压缩、偏平颅底、硬膜囊扩大及椎体后缘凹陷,脊膜膨出及假性脊膜膨出;如合并神经纤维瘤的病变常呈明显的强化,横断或冠状位上可见哑铃状生长,好发于脊神经根和马尾,可发生于几个脊神经节段[3]。

  3.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

  又称脑膜血管瘤病或Sturge-Weber综合征;本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种族和性别差异。

临床见面部沿三叉神经分布的“葡萄酒样”血管瘤,大约90%的患者有癫痫发作,约50%的患者智力减退和精神障碍,约2/3的患者合并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等局部定位征,少数可伴发青光眼与眼球突出等。

颅内的病灶多位于枕叶或顶枕叶,血管瘤为胚胎期血管形成与分化障碍所致,瘤体可为小静脉型或毛细血管型,畸形血管下面的脑组织由于长期供血障碍、瘤体挤压发生局灶性坏死、胶质增生、钙盐沉积及局限性脑萎缩;CT表现为:

①脑回样钙化;②增强后软脑膜下的血管瘤呈脑回样强化;③局限性脑萎缩;④侧脑室脉络膜丛球扩大可达7-10mm,深静脉增粗;⑤病侧颅骨代偿性肥厚;MRI畸形血管瘤的显示比较敏感,还可见“牛眼征”,即先天性巨大眼球,伴发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剥离等[1]。

  4.脑网状血管瘤(脑血管母细胞瘤)

  脑网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性肿瘤,多数人认为起源于中胚层的细胞残余或认为起源于血管外多能干细胞-组织细胞可能[6]。

本病15%-20%有家族史,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可合并视网膜血管瘤、肝、胰、肾及附睾肿瘤,嗜铬细胞瘤等,形成VHL综合征,约占颅内肿瘤的2.3%,肾细胞癌是VHL的最常见死因.VHL病相关的基因缺陷位于人类染色体3p25-26,zichu此处也是肾细胞癌的相关基因区域[7]。

本病的20-4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部位多见于小脑半球(80%),大脑半球少见(10%),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偶见于脊髓发病。

影像学表现见肿瘤多呈囊性改变(60%-90%),囊壁菲薄,为胶质纤维所构成;典型的为大囊小结节,结节大小1-2cm,结节血供/血管丰富,结节多无钙化,注射造影剂后结节强化明显,实质性占10%-40%,体积较大,不光滑,血供明显,瘤体为怒张的血管,交织成网状,强化明显,MRI对后颅凹的病变显示更清晰,大的血管结构呈流空效应,瘤内慢性出血或多发病灶显示比较理想,对显示肿瘤的壁结节与畸形血管、延髓或脊髓内肿瘤或脊髓空洞更理想;该病80%可伴发脊髓空洞症,MRI除能清晰的显示肿瘤外,还可充分显示空洞的范围和程度,空洞内液体含蛋白较多,其信号高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的信号,有10%-13%并发红细胞增多症及高血色素症,在术后可接近正常,复发时又加重。

  近来,免疫组化提示,本病很可能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7]。

其起源仍有争论。

由于不能肯定该肿瘤起源神经外胚层,更多偏向起源于中胚层的细胞残余或认为起源于血管外多能干细胞-组织细胞可能[6]。

所以,本人认为对将本病称为神经皮肤综合征还有待讨论.

  现代影像学可以准确、全面显示神经皮肤综合征的异常征象,了解其临床症状和体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发挥不同检查方法的的优势更有利于此类病变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施增儒,秦志宏,王中秋.脑先天性遗传性疾病CT、MRI诊断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265-296.

  2.DaboraSL,JozwiakS,FranzDN,etal.Mutationalanalysisinaco-hortof224tuberoussclerosispatientsindicatesincreasedseverityofTSC2,comparedwithTSC1,diseaseinmultipleorgans[J].AmJ.HumGenet,2001,68

(1):

64-80.

  3.王文献,张冬,刘卫金,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4):

1381-1384.

  4.张晓凡,王芳,张毅等小儿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及颅脑CT表现中国CT和MRI杂志[J]2005,3(3)

  5.郑家伟,孙坚,张志愿.I型神经纤维瘤病诊治进展。

[J]上海口腔医学,2007,16(6)561-568.

  6.汤建明,谢万富,张晓东,等.脑血管母细胞瘤与VonHippel-Lindau病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7)1125-1126.

  7.胡颖川庞宗国,王庆茹,等.68血管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J].华西医大学报,2000,31(3):

380-3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