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06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docx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

“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

  进厂工作23年,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化工操作工历练成长为事业部主管科研技改的管理者,戴立平参与和见证了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打造全球最大锂系聚合物研发生产基地的创业历程――

  

  人物简介:

戴立平,45岁,高级工程师,巴陵石化合成橡胶事业部副经理,1987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系。

历任化工操作工、车间技术员、生产副主任、生产科副科长、主管安全生产副经理、主管科研技改副经理等职。

2009年被评为巴陵石化公司劳动模范。

  1月14日,巴陵石化2009年度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他缺席――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石化总部,忙着对接年产6万吨锂系聚合物柔性装置建设项目报批事项。

  2月2日,在办公室,他接受记者约访,采访不时因电话铃和来人而“中场休息”。

一连几天,因神经性耳鸣,他上午到医院打点滴治疗,下午上班。

  他说“你们列出的采访提要,我反复看了,九个问题,有的好说,有的我还在琢磨,怎样回答才准确,同时也在反思……”他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有“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挂着。

  他,就是戴立平,一个在很多人印象中言语不多、倡导“无为而治”的“学者型”领导。

  “大家对我有这样的印象?

”戴立平笑着说,“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有付出,有收获,也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感悟。

”访谈中,他的健谈,让我们意外,欣喜。

  

  “记大过处分至今对我触动很大”

  

  “不论是抓生产还是抓科研技改,在安全管理方面,我是要求务必遵章守纪,哪怕是因循守旧都不要紧,一定要按安全规程的条条框框来,不能标新立异。

”这是戴立平的安全观。

  2002年,事业部聚丙烯车间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主管安全生产的戴立平负管理责任,受到一次记大过的处分。

他说:

“那次记大过,至今对我触动仍然很大。

”他不避讳,坦言自己通过反思,增强了从源头严抓安全的决心。

  近年来,合成橡胶事业部技改施工不断,平均每年进厂的施工队伍有数十个,人数达1000人次以上,边生产,边技改。

去年同步进行的4个施工项目,有一个还是在特级防火区内进行。

既要安全,又要高效,安全管理知易行难。

  戴立平强调最多的就是无偏差执行,一切服从于安全。

去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在《研究解决好装置扩能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调研报告中指出,“当前,生产与技改的矛盾最为突出,但无论如何安全是最重要的,当工程进度与安全有冲突时,工程进度必须让位于安全……”

  戴立平最不放心的就是一边是生产装置在运行,一边是技改施工交叉进行,安全隐患冷不防就冒了出来。

有一次,他到聚合车间顺丁橡胶凝聚工序技改现场巡查。

他看到,装置因紧急停车正在排空,而一旁的动火等作业也在进行。

  “这样安全风险太大,必须停下来等排空结束分析合格后才能作业!

”他立即发出指令,并提醒现场作业人员:

越是平时认为安全的地方就越容易松懈,越是这样就越容易出事故,一定要反习惯性违章。

  在深入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中,为解决好外来施工单位“安全意识提高难,自觉遵章守纪难、处罚教育到位难”的问题,戴立平没少往现场跑,没少和同事商讨。

  “后来,我们琢磨,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来管理,强化控制手段,对外来施工单位实施准入、过程、结算‘三步控制法’,使他们认识到;安全过不了关,工程就过不了关,工程过不了关,就会拿不到预期的工程款,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

”戴立平说。

  作为主管技改发展的副经理,戴立平不时要面对形式多样的推荐进厂承揽施工业务的“打招呼”。

他说:

“我个人无权拍板决定,工厂有相关的准入制度,也有相应的部门管理人员来考核审批。

”为了把好外来施工单位入厂关,他常和同事不声不响实地暗访,了解施工单位的资质,业绩等情况。

“有时一看,就知道施工单位的整体水平。

  去年,有个施工队伍由于管理不善、违章现象多,屡次“黄牌警告”无效后,从施工单位中被清理出去,不再允许其承揽事业部的工程项目。

对于事业部有关部门的这一决定,戴立平全力支持,坚决顶住了说情。

  “三步控制法”实施,产生了良好效果,确保了合成橡胶事业部技改施工连年实现“零事故”。

今年1月下旬,巴陵石化在合成橡胶事业部召开现场会,向全公司推介这一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公司级制度。

  在事业部承揽业务的湖南益阳民盛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说,“戴立平副经理的安全这关特难过,事业部的‘三步控制法’可把我们给控制住了。

现在,公司从我开始,到施工员以及班组长,都时刻绷紧安全弦,受益匪浅。

  

  “技术创新就是要鼓励多‘唱反调’”

  

  具有“第三代橡胶”之称的热塑性弹性体SBS,是合成橡胶事业部的拳头产品之一,在全球业界颇有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SBS产品的凝胶问题一度悬而未决。

因为凝胶,SBS的后加工难以顺利进行,降价销售,甚至退货,工厂效益受到损失。

  10多年来,事业部不断投入,组织技术力量持续攻关,提出很多意见,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攻关思路。

戴立平回忆说,“当时大家基本上都是在温度、结构、条件上找突破口,希望早点把问题解决。

  不同的声音出现了1!

多年从事SBS生产应用研究的技开室主任易严德单独“唱反调”,提出“南辕北辙”的试验建议:

改进工艺条件,在聚合过程终止反应。

他的观点,立即引起争议。

怎么办?

这需要“主裁判”戴立平“拍板”。

  “此前大家普遍认为,终止反应的残留会影响下一批产品的质量,就没有往那方面深入研究,”戴立平说,“易严德提出的观点是理论的突破,我仔细考虑,认为他讲的有道理,就支持他的这个‘反调’。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戴立平的主导下,事业部改变思路,按照易严德的设想攻关。

果然,不花一分钱,SBS凝胶质量问题迎刃而解,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得到用户的认可。

攻关成果2004年获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又通过不断优化创新,2009年再获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攻克凝胶难题,是戴立平鼓励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中多“唱反调”的个案。

他说:

“作为主管领导,我的职位虽然比技术人员高一点,但是水平不一定比他们高多少。

在这个团队里,我定位自己就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召集人。

所以,我总是希望他们多提问题,多挑刺,甚至争论。

技术创新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

”他因此承诺:

工厂不会埋没技术人员的创新观点,只要对,又具有可行性,工厂就一定会采纳实施。

  2005年上半年,合成橡胶事业部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在国内建成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的“橡胶黄金”SEBS工业化生产装置。

装置建设时,大家对后处理研磨机的引进意见不一,讨论激烈。

戴立平提出,引进设备既要少占地,又要有利于长周期达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他还要求同事不要受他的观点的影响,广泛研讨。

后来,集中大家意见再决策引进的研磨机,应用效果良好。

  然而,SEBS新装置开车到第5天就“熬”不过去,必须停车处理后才能复产,但还是走不出只能连续5天生产的周期。

戴立平和他的同事,又遇到新“拦路虎”。

  “万吨级SEBS装置是直接根据年产300吨的中试装置技术放大建成的,因中试装置没有溶剂精制环节,在万吨级装置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周全,”戴立平说,“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反复研究,集思广益,也作了很多改进。

”在讨论中,他又认真听取了橡塑中心技术骨干李望明和梁红文等提出的脱除杂质建议,并决定迅速实施相关技改。

  不多久,SEBS装置“开车运行不过5天”的怪圈被打破,开车周期延长,产品质量也提高。

2007年,事业部进一步对生产装备实施技改,目前,年产2万吨SEBS装置的80立方米聚合釜、加氢釜技术均为世界首创,绿色环保的SEBS产品,质量与境外产品媲美。

  “SEBS生产脱除杂质攻关点的突破,也使事业部在技术创新道路上吸取了一个教训,这就是从中试到工业化的技术放大,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个细节都不能疏忽。

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戴立平说,“技术创新有风险,也会有坎坷,还会有失误,但只要看准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有时候,失误也是经验,教训也是财富。

  戴立平说,他和同事感到自豪的是,近些年来,工厂实施重措和大型技改项目上百个,基本都取得成功,科技创新成果变成了现实生产力,产生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当然,相对于成功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创新只是极个别,但这些极个别不成功,启发我们走更有效的创新之路。

  

  “工厂的发展进步我有幸见证”

  

  近年来,合成橡胶事业部在打造全球最大的锂系聚合物研发生产基地的道路上,迈着稳健的步伐;SBS单套装置产能达20万吨,为全球同类最大装置,SEBS装置产能由1万吨扩改至2万吨;SIS国内独产;锂系聚合物产品达到近50个牌号,居国内同行之首,聚丙烯和顺丁橡胶装置的产能也达到13万吨;年产6万吨特种锂系聚合物装置建设有望得到中石化总部批准。

  “时间过得真快,我到事业部上班竟然也有23个年头了,”戴立平感慨,“当时分配到厂,SBS才初具规模。

今非昔比,却是全厂职工不断接力的成就。

我也有幸跟随和见证工厂的发展壮大。

很多时候回顾工作经历,对工厂确实有着一种归属和感谢的情意。

当然,技术创新的道路没有止境,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现在,我跟新进厂的大学生交谈时,都是希望他们脚踏实地,从一个车间、一个专业,一个工种开始打好基础。

”戴立平说。

他非常感念刚上班时车间班组师傅、同事的教导。

“我们当年上大学四年,实习仅一个月。

初到厂里,虽然专业对口,但一切都是陌生。

所以在岗位上,只要师傅干什么,我们就跟着忙什么。

”进厂工作8个月,戴立平就学习和掌握了师傅工作10多年的经验。

  戴立平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主抓技改发展,尤其是对SBS、SIS、SEBS等锂系聚合物研究,是从“看热闹”向“看门道”转变。

合成橡胶事业部经理周立新说,戴立平虽然从事锂系聚合物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勤于学习,善于整合和发挥团队的创新合力,卓有成效的技术创新支撑事业部的发展。

去年,事业部盈利创4亿多元的新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七成以上。

  戴立平和事业部的技术创新团队,“啃”的都是些“硬骨头”。

消除隐患,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开发新品,提高附加值,他分兵布阵,齐头并进。

2008年,在SBS装置由年产15万吨向20万吨扩改中,他提议对精制工艺技术进行提升,并提出10多个技改思路。

精制系统改造后,运行平稳,装置的蒸汽和软水消耗大大降低,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展了产品的利润空间。

  现在,戴立平经常前往SBS车间凝聚工号,察看SBS装置的“双釜凝聚”改“三釜凝聚”改造。

他说,这一改造是国内首创,已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改造实施完成后,节能降耗效果可以乐见。

  2008年,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形下,戴立平组织技术力量,对影响顺丁橡胶产品消耗的关键工序,凝聚工序实施创新攻关。

他们通过反复比对,在国内同类企业中首次采用“三釜凝聚”技术。

改造实施后,顺丁橡胶生产每年节能降耗可创效700万元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SBS与SEBS装置‘三釜凝聚’改造提供了借鉴,打好了基础。

技术创新促进节能的效果得到放大。

”戴立平说。

  瞄准全球同行先进,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面向市场,根据客户“点菜”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新产品,是戴立平主导技术创新的又一主攻点。

只要有客户到厂,他都要拜访,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成都等地许多高校的老师,也经常会接到戴立平的求教电话。

  “我们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了全新结构的发泡锂系产品TVA,开拓了锂系产品的应用新领域,以此为基础还研究开发了发泡交联型皮鞋底料,现在正加强与鞋底加工商的合作……”

  “医用SEBS新品种的开发研究意义重大。

我们做了调查,作为输液管材料的换代品,医用SEBS每年用量近1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们厂的SEBS产品医用耗材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取得进展,中试产品的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