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0834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多角度练习

(附答案及解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11分)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宋]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

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

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

更尽杯中酒。

美人③不用敛蛾眉。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叶梦得友人。

来禽:

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juàn):

缠绕。

③美人:

此指陪酒的侍女或歌妓。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词之妙。

答案:

AD

解析:

A.“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千丈云丝飘荡于晴空,高旷明朗。

D.“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误。

应是写宴终人散,与朋友分别的伤感。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词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惜花伤春的情怀。

上片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

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

(与朋友的深情厚谊)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

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关于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以结合诗歌的关键句,然后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如上片中所写之景,落花残红,这是惜花伤春的情感。

接下来写雨后天晴,这里有对美景的赞美。

此外就是下片写花下置酒,表达与朋友的深情厚谊,最后两句则写宴终人散的伤感。

今译:

落花在风中飞舞,又送走黄昏时的风雨。

清晨以来,庭院里处处是被风吹落的花,游云洁白而飘逸,在晴空中飞来荡去。

在花前与朋友携手同游,满怀情意举杯痛饮。

佳人不要伤心愁苦。

我也和你一样多情,无奈总有宴终人散之时。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11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答案:

BD

解析:

B.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忧国之情:

“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

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

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颔联”限定了答题的范围,理解情感时要从这一联的两句入手。

如“海内风尘”表现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而“诸弟隔”可知诗人对诸弟的思念。

最后“一身遥”则表达漂泊之悲。

今译: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多病的身躯,交与迟暮的年光;至今无点滴功业,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①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 ①程梦星云:

“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

”②憀(liáo):

依赖。

③争:

怎,怎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尽折”,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答案:

CE

解析:

C.第四句表达的不是“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

”E.“宁愿被‘尽折’”错。

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

(2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

(1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2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

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

(1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理解的能力。

关于两首诗的情感基调,重点把握每首诗的关键句。

第一首诗中,前两句主要写离别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希望你能好好保重身体。

三四句则写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了,还是让那些满怀痛苦的人们去攀折柳条吧!

据此可知,该诗情感基调是悲伤的。

第二首的前两句描写杨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则写折杨柳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这样看来,这首诗则有乐观的气息在里面,能够让人充满希望。

今译:

其一:

暂且借杯中酒来排遣忧愁,不要因别离使自己憔悴变瘦。

人活在世上,只有死比离别让人痛苦,春风就不要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攀折。

其二:

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为了回报行人不要把柳枝都折尽,折一半用来送别,留一半用来迎接行人归来。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11分)

满江红①

[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②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

②荼蘼:

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春季结束。

③龙孙:

笋的别称。

(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

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

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作者抑郁烦乱的心绪。

C.“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

”点明上片所言之愁乃是乡愁。

词人登上层楼、春山,遥望家乡,却被烟波阻隔了视线,满腹愁情,郁积心头,无人可诉,更显沉重。

D.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思乡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E.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答案:

AC

解析:

A.写“龙孙”“雏燕”不属于听觉范畴,结合前面的动词“见”也可理解。

C.“春山”不是词人登临的对象,是视线的阻隔;烟波阻隔了道路。

(2)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

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客子的思乡愁情,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常见的情感内容,但作者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广度。

②山河破碎,有家难回,思乡被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其情更是沉重难堪。

③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被赋予了又一层内容,堪为古今之大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是“古今遗恨”,所以在解答时要体现“恨”。

首先说这是一首羁旅词,所以体现的是客子的思乡之愁,但从“家何在”可以看出词人思乡难归的遗憾,这份情感更显广度。

再看注释,该词写于国破家亡之时,所以词人之所以有家难回,主要是山河破碎,情感更加沉重。

但从该词整体来看,词人体现的是壮志难酬,所以这份乡愁就更深了一层意思。

今译:

似火樱桃,如雪荼蘼,映辉斗艳。

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

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远望,只见春山万叠,家乡在哪里呢?

视线全被烟波阻隔。

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呢?

就连梦中也见不到千里外的故乡,只听到半夜时分子规悲啼。

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 无雁处:

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

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答案:

BE

解析:

B.“寄不出家书”理解错误,从第四句“有书来”看,应是收不到家书。

E.“以登高为线索”错,本诗是以归思为线索的。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两句是说,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每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

(2分)这句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2分)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愁,把诗人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

(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可以从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入手,如此联运用了比喻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对比喻进行分析,把它的表达效果揭示出来。

此外还要注意对尾联意思进行整体上的理解。

今译:

想家的日子千万莫要登上越王台,登到高处时思归的愁绪就难以裁断!

在这连大雁也飞不到的天涯海角作客,哪里会有家书寄来?

随着早晨的号角在城头吹起,秋霜渐已消尽;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牵动着归心,这归心,就像尚未开放的百花,年年都要被春风催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凝香斋①

[宋]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 ①凝香斋:

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

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人说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

颈联“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E.尾联归结全诗。

诗人于此潜心书史,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答案:

BE(选B得2分,选E得3分)

解析:

B.“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

E.“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臆测,于文无据。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

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悠游西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

身为齐州知州,齐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他才有闲情探幽览胜。

其二,湖水清幽,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让人留恋喜爱。

可谓幽景寄幽情。

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

(每点2分)

解析:

首先要明确“幽”之意,既描写清幽之境又抒发幽情。

首联写出了西斋地处大明湖畔,环境幽静;颈联写湖光泉水澄澈清秀,可谓景色清幽;尾联写居此幽境可潜心读书,以此表达清幽之心境,高雅之情趣。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11分)

池上早秋①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

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答案:

CD(选D给3分,选C给2分)

解析:

C.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表面写蝉、柳,实际上暗寓诗人数十年沧桑之感;D.“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感:

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3分)

作用:

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3分)

解析:

本题在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一考点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鉴赏诗句对表达“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作答时,最全面的答题方法是,首先,根据原文诗句的字句、注释等信息,答出具有何种情感;其次,答出诗句在全诗中的结构意义,对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

本题抓住“何必更愁苦”来理解其感情即可。

今译:

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

清早的凉爽生于北面的栏杆,残阳在东篱边落下。

喝饱了露水的蝉不愿鸣叫,风吹落柳叶显得有些衰败。

到这里已经二十年了,何必再生悲愁呢?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11分)

风入松

[南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①花铭②。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 ①瘗:

音yì,埋葬。

②铭:

文体的一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前两句写伤春,其中“愁草瘗花铭”一句意密而情浓,作者为花儿悲,为春而伤,清波千叠,都反映在此五字中。

B.“楼前绿暗分携路”,“绿暗”与前两句相照应,暗示春花在风雨中凋零的状况,该句抒发了作者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

C.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谐音“留”,赠柳表示不忍离别。

词中的“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D.“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前句意在伤春,后句则意在伤别,伤春与伤别之情交融,意蕴深邃。

E.词的上片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丰富而典型,情寓景中,显示出本词辞藻华丽而晦涩朦胧的风格。

答案:

BE

解析:

B.“该句抒发了……惋惜之情”错,此句抒发的是作者的伤离之情。

E.本词的风格不是“辞藻华丽而晦涩朦胧”,而是清雅素淡,细腻委婉。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的下片运用侧面烘托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无限思念与期盼之情。

②“黄蜂”二句,写黄蜂因秋千索上留有佳人手上的香气而频频扑去,此处用黄蜂的“频扑”侧面表达作者对佳人归来的期盼。

③“幽阶”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台阶上的青苔“一夜”之间生出来,极言佳人离去之后的无限思念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从题干的要求来看,主要鉴赏的是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限定在下片之中。

从“黄蜂”两句来看,作者借黄蜂的“频扑”,实际上表达的是盼望佳人归来的期盼,因此为侧面描写。

而“幽阶”句则写台阶上的青苔“一夜”之间生出,这是夸张的手法。

这些都是作者急切思念之情的流露。

今译: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

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

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

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

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

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

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不见。

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便已长出青青的苔藓。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注]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 庾信:

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残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答案:

CD

解析:

C.“虽言”“定自”两个虚词是解读的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D.“辅政尽忠”属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半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

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忧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

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

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乐琴书以消忧”虽然都是写“琴”“书”,却和诗人的经历和心情有关。

陶渊明是脱离了官场束缚,在琴书中找到了自由生活的乐趣。

本诗作者写“琴”“书”,却是要借此抒发满床的书都看遍了,愁思却难解除的凄凉哀伤。

今译:

心里想着万户侯,夜半却忽然愁绪满怀。

悠悠琴声在屋内回响,累累书卷铺满床头。

虽然想在梦中化作蝴蝶飞去,自己却不能做到如庄周一样潇洒无羁。

如今残月和当初新月一样形状,这个秋天也和以前的秋天仿佛一样。

露水如泪水连珠般流下,飘零的荧火虫像破碎的火星般飞舞。

虽说乐天知命就可以忘忧,但是我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