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269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二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

(二)

设计教师:

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师寄语:

徜徉于词的海洋,感悟词的意境。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

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感知词的内容。

3、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词。

教学重点:

1、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

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感知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学习:

晏殊的《浣溪沙》

一、导入新课:

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晏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晏殊的一首《浣溪沙》。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川人(今江西杭州)。

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景德初年,晏殊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赐同进士出身。

晏殊性刚简,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富贵悠闲的生活,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三、创作背景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

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

(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浣(huàn)溪沙

晏(yàn)殊(shū)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yàn)归

来。

小园香径(jìng)独徘(pái)徊(huái)。

(2)读准节奏和韵律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五、译读诗歌

1、词语注解

新词:

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

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

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几时回:

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小园香径:

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徘徊:

来回走。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词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六、品读诗歌

1、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感伤年华易逝,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下片:

通过落花、归燕等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的意境,惜念春光难留。

2、“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交流点拨】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3、体会“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妙处。

【交流点拨】道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5、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交流点拨】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请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①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

②蕴含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因为消逝而虚无的生活哲理。

七、背读诗歌

《浣溪沙》这首词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写的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虽然这是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今天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词时光流逝的感慨、感伤和惆怅之情后,来背诵诗作。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

学习欧阳修的《采桑子》

一、导入新课:

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们和诗人一起欣赏了杭州西湖早春明媚的风景。

今天让我们和欧阳修一起来欣赏颍州西湖美景,去感受作者当年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创作背景

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颍(yǐng)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共十首名为《采桑子》的词。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

(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yí],芳草长堤,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读准节奏和韵律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五、译读诗歌

1、词语注解

轻舟:

轻便的小船。

短棹:

划船用的小桨。

绿水:

清澈的水。

逶迤:

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

隐约。

笙歌:

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

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

水的波纹。

沙禽:

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词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六、品读诗歌

1、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

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下片:

视点收束,主要写水面风景。

2、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3、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交流点拨】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4、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交流点拨】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5、本词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七、背读诗歌

《采桑子》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今天让我们欣赏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西湖美景,感受作者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之后,来背诵诗作。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的悠闲意趣融入其中。

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整首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九、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课时学习:

学习欧阳修的《采桑子》

一、导入新课: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是作者朱敦儒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所作,那朱敦儒面对滚滚长江水,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他是宋代著名词人,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

靖康、建炎年间,隐居故乡,写就了许多描写洛阳自然山水和名胜风物的词作。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三、创作背景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逼近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帅完颜宗望(斡离不)率军再逼汴京,钦宗遣使屈膝求和,金遂退师。

同年十一月,宗望与宗翰又合师进围汴京,一举攻克。

至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刮掠夺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耻”。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

(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相见欢

朱敦[dūn]儒[rú]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zān]缨[yīng]散,几时收?

试倩[qìng]悲风吹泪过扬州。

(2)读准节奏和韵律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五、译读诗歌

1、词语注解

金陵:

古城名,即江苏南京。

中原乱:

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

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缨,帽带。

收:

收复国土。

倩:

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

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线,屡遭金兵破坏。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词

倚靠在金陵西门的城楼上,远看着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长江,波涛汹涌的江水,在夕阳下滚滚向东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天下大乱,达官贵人们四处流散,百姓流离失所。

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

我要请那悲凉的秋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六、品读诗歌

1、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

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

下片:

直抒胸臆,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2、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营造意境的?

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清冷萧条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3、赏析上片的“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景象: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4、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片。

【交流点拨】上片写景,但景中藏情。

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了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5、“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

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

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

6、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点睛之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7、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

七、背读诗歌

朱敦儒的《相见欢》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今天让我们感受作者强烈的亡国之痛、深厚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之后,来背诵诗作。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的悠闲意趣融入其中。

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整首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九、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课时

课时学习:

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一、导入新课:

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荷丛荡舟,沉醉不归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小令——《如梦令》。

今天我们追随李清照,感受自然之美和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

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三、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是李清照到达汴(biàn)京(今河南开封)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guī)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读诗歌:

(1)自由读

(2)齐读

(1)读准字音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chén]醉不知归路。

兴[xìng]尽晚回舟,误入藕[ǒu]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tān]鸥[ōu]鹭[lù]。

(2)读准节奏和韵律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五、译读诗歌

1、词语注解

溪亭:

溪边的亭子。

日暮:

黄昏时候。

沉醉:

大醉。

归路:

回家的路。

藕花:

荷花。

争渡:

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

这里泛指水鸟。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词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路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六、品读诗歌

1、全词写的是作者早年欢乐生活的一个片段,哪个字表明了作者对这一事的难以忘怀?

【交流点拨】常记

2、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

分别从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交流点拨】夏季(“藕花)、黄昏(“日暮”)

3、全词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但整个画面色彩艳丽,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绘画面时选取了一些富有色彩特征的事物,如“日暮、藕花、鸥鹭、湖水”,所以才有这种效果。

4、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交流点拨】诗人“不知归路”,一是因为酒醉,二是因为她尽兴而心醉。

5、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交流点拨】“惊”字既暗写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愉悦、欢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七、背读诗歌

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场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早期生活的闲适与舒心。

今天让我们欣赏了溪亭日暮美景,感受作者郊游愉悦、欢快的心情之后,来背诵诗作。

八、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