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9245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docx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关注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了全社会的焦点问题。

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使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也成为家长和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表现来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

学龄前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喜欢模仿。

这一时期,父母无疑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此时,“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就异常明显了,孩子没有太多的思维,只从他们的眼睛中去寻找答案。

而稍大一点后又喜欢问这问那,这时孩子的智力发展又成为关键内容。

此时我们要尽量回答孩子的问题,实在回答不了或不好回答的,要同孩子一起从书本中、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同时,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或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认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最基本的方法是运用孩子的特点和天性设计游戏,让他们在玩儿中学。

这时候我们也应该参与进来,让游戏的目的更容易实现。

孩子进入小学,正处于启蒙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低年级时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

比如:

让孩子在花盆里亲自种儿粒黄豆,每天观察一粒豆子变成一株小苗的发芽过程;然后把过程和心情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还可以找来两块磁铁,观察其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现象;将一些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的有趣故事:

如曹冲称象,孔融会客等等,让孩子表演,让他们在语言行动中体味,以此激发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知识的乐趣。

小孩子注意力大多不易集中,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拉长孩子注意力,可以给孩子讲讲“水滴石穿”“小猫钓鱼”的故事。

其次还要帮助孩子养成认真、独立写作业的习惯;养成不懂就问、直到弄懂的习惯。

家长不用再跟前看着他写作业,只需孩子在写完后帮忙检查,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的学习。

第三坚持每天写一句或抄一段话,用一个专门的本子,长期积累下来,一学期结束后拿出来,同学之间相互传看,写出感想与体会,使孩子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小学高年级时由于有前阶段的基础,孩子也有学习的体会,要使孩子继续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关键需要把握3点:

一是要让孩子各方面融入班集体,树立集体荣誉意识,这是孩子对学习感兴趣的前提。

我们说班集体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他们只有喜欢这个家,才喜欢家中的一切成员及活动。

班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有了荣誉感,才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班风与学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浓,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是要鼓励孩子树立信心,保持恒心。

众所周知,有信心,事情还没做,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哟的孩子抗挫折能力稍微差些,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

这时老师应该及时为学生呐喊助威,给孩子渗透身边的人战胜困难最终成功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度过难关。

三是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兴趣班,使孩子在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中快乐学习。

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选取兴趣班的种类,不能生拉硬拽,否则会适得其反。

另外,还要合理调节好时间,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扎实的知识链。

二、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社会在发展,综合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就孩子而言,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非智力因素了。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如珍视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和行为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去求知,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以兴趣延伸兴趣,最终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

比如有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当他完成一幅画后,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如何画的,是那种创意,想达到什么效果等,并把这些分享给同学听,然后再把新的与体会写下来。

这样,孩子对看图写话就有了兴趣。

同时,还应该创造条件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与意志品质,带孩子旅游,送孩子到乡下生活一段时间,体验农村生活,同孩子一起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弱势群体,关爱地震灾区的同龄人等。

在丰富生活阅历的同时,更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当然也不能只着眼小的生活圈子,就忘记通过革命先烈的事迹、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要让他们放眼未来,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坚强的意志,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三、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风,对于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风正、好父母、好家风,会给孩子以好的影响;反之,父母欠修养,家风不正,会给孩子以负面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是靠家长用言传,而且重在身教。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树立良好的家风,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什么样的家风算好的家风?

怎样树立良好的家风?

这是我们每位家长应当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树立良好的家风,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以德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科学地概括了“德”的内容。

家长首选要知荣明耻,并以此影响教育孩子知荣明耻。

孩子从小受到熏陶教育,长大才会成为有道德的人,孩子也会成为讲诚信不说假话的人,不会成为虚伪的人或骗子。

二是要以和为贵。

首先家庭要和谐,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和谐至关重要,夫妻和谐,全家受益,夫妻不和,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由家庭和谐进而推广社会和谐,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增添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是要以贤为范。

见贤思齐。

家长能够虚心向先进学习,向劳动模范、道德楷模、英雄人物学习,孩子也会模仿,向贤者看齐。

四是要以助人为乐。

家长乐于助人,孩子也会受其影响,以助人为乐,长大成为活雷锋。

五是要以礼待人。

家长待人有礼貌。

孩子也会学习家长礼貌待人,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讲礼貌的人。

六是要以高为志。

即是志存高远,心怀远大理想。

家长无论从是何种职业,如果有远大理想,又能付诸行动,事业定会成功。

这会给孩子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有远大理想而勤于奋斗的人。

七是要以知识为富。

要尊重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这就要多读书、读好书,浓厚的读书气氛,自然会影响孩子爱读书。

孩子要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能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

好书读多了,就会成为博学多才的人。

如果每位家长都努力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何愁孩子长大不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孩子成长的五个需要

作为现代的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5个需要:

孩子们成长需要空间。

家庭关系中的“沙尘暴”理孩子心灵的荒漠,要从解放孩子们生长于生活的空间开始,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放而,年轻的父母们应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的乐园,创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要从尊重孩子的小秘密开始。

孩子们成长需要理想。

孩子们常常会想、会问:

“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那里?

”事实上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只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品德与理想。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让孩子们快乐地体现他们自己,使他们体会到“活着真好”。

孩子们成长需要体验。

时下,不少孩子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

而实践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成功基础是自信,实践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其能力肯定远远超过背着“我不行”包袱长大的孩子。

作为现代的家长们来说,如果你真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去实现他(她)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我能行”的体验,而不是让他(她)在“我不行”的心态中长大。

孩子的成长需要沟通。

与成人、特别是家长的沟通,是今天的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精神需要。

他(她)们从小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

因此,现代的家长们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不适合做的事情。

而应该放手让他(她)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家长应多与孩子一起谈谈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科学的家庭教育是拒绝怀疑、监视的,而沟通是最佳的选择。

孩子们成长需要肯定。

诸如:

“你真笨”、“你太使我失望了!

”、“你太没有出息了!

”、“你怎么考得不如人家?

”……此类责骂、埋怨,在有些年轻的父母们看来是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便是自己的“伤心大事”。

因为,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们生命中的阳光。

因此,运用赏识教育多鼓励,扩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优点和特长,是现代家长们明智之举。

 

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l、认知功能正常,2、情绪反应适当,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正确,5、个性结构完整,6、人际关系协调,7、人生态度积极,8、社会适应良好,9、行为表现规范,10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从这10个方面去检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其内容来看,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促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发展性教育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达到正常状态。

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

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在认真抓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洵与心理治疗专门渠道的同时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和少先队活动中去。

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搞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项工作或几个问题:

一、让孩子适度“贫穷”有好处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

在我国还不太富裕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培养人才,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人才培养,从而更好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无疑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举措。

作为一个家庭,重视教育消费无可非议。

有些家庭还不太富裕,宁可节约其它开支,也要供孩子上学,这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绝不是让孩子大手大脚乱花钱,而是要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消费方法和原则,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让孩子适度“贫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益。

如,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教育子女就采用了这种“让孩子适度贫穷”的方法。

他总是让孩子感到,钱不容易得到,现时要想得到更多的钱,必须有所作为。

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情况下,洛克菲勒的教子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俗语说得好:

“有钱难买幼时贫”。

要在家庭教育中,从给钱、用钱开始,慢慢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生活、热爱生活,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给小孩子钱时,一定要让其明白,这钱怎么用,什么情况下该花钱。

而不能让孩子手头太宽。

家长需努力创造和寻找能够磨练孩子的艰苦环境,使其成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奋好学、顽强拼搏、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二、让孩子懂得回报

懂得回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只有懂得回报,才能克服孩子的自私观念,才会有感恩之心。

日本某地市民就餐前先要双手交叉胸前,口中念念有词。

意思是感谢农民耕耘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能有稻米为人作充饥,延续生命,祈祷完毕方可动筷用餐。

日本的中小学生脖子上都挂一块小牌,叫行孝牌。

牌前印有父母的肖像,背面写着行孝字句。

意在要孩子们牢牢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情,常怀感恩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的人,精神世界明亮而愉快。

在他心里,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兄妹之恩,邻里之恩,终世也报答不完。

由此,他们会像日月一样朝前追赶,追赶光明,追赶善良,追赶报恩的机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他们用之不尽的动力与信仰。

要让孩子懂得回报,就必须在平时让孩子多参与父母的活动。

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让他们懂得父母养育子女不密易。

就必须让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关爱集体、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多搞些“手拉手”、“救灾”、“救困”等活动,让他们认识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

三、对孩子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

家庭和学校要经常向孩子进行安全和法制教育。

教育他们懂得诸如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防火、防灾安全等,以不发生或减少不安全事故。

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懂得《未成年人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交通安全法》等,让他们用法律保护自己。

值的提出的是要提防青少年犯罪,这是是目前十分严重的问题。

据调查青少年13-15岁是犯罪高峰期,是容易出现品质问题的高峰期;15-18岁是犯罪危险期。

犯罪的特点:

1疯狂性、2突发性、3连续性、4团伙性、5残忍性、6谎诞性、7逆反性、8手段成人化、智能化、爆力化、低龄化。

犯罪的原因;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二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三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四法制道德教育滞后,不知荣耻,自身作人的素质差。

鉴于上述情况,对青少年的犯罪高峰期、危险期,一定要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教育和管理,使青少年安全渡过这一阶段,健康成长。

四、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们既要仔细倾听幼小心灵的呼唤,细心呵护稚嫩的独立意识的萌芽,又要大胆放手地多给他自我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事事包办,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明白,任何合理的要求,只要通过努力,都是可以得到满足的,都是可以实现的。

在这方面,我们要学习溜冰教练,溜冰教练教孩子溜冰,都是从“跌倒”开始的,教练教的第一个动作是让孩子们戴好所有护具后练习跌倒“一、二、三、跌倒……”孩子们觉得有趣,又学会了如何爬起来,便很快学全了溜冰的本领。

我们要教育孩子树立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不达目的永不罢休,永不放弃,最后终能成功。

据几位诺贝尔得奖者交谈,他们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有的在中学阶段成绩很好,有的则很一般,所不同的是遇到困难,别人放弃了,他没有放弃,终于取得成功,这就是成功的诀窍。

五、家庭教育是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方法无法相比的,说一个人品质不好,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家教”不好,可见家庭教育之重要。

家教是全方位的,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父母身体力行,说到做到,不能说假话,不能办不文明的事,不能办损害社会公德的事,要始终积极向上的教育子女。

二是要给子女一个好的学习和工作家庭环境,不能把家庭变成酒场、赌场,不能让子女从小学会喝酒、抽烟、打麻将,家庭娱乐活动偶尔搞一次无可非议,形成习惯对于子女会有很不好的影响。

三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

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打人,会很伤害子女的心灵,父母离异,子女出问题的最多,这很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

 

关于孩子厌学问题

(三)

孩子厌学一直是一个令家长头痛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即使是优等生也不例外。

厌学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丧失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成一件痛苦的事情。

一、为什么会厌学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常常揠苗助长,不管孩子的学习过程,只关心考试结果和学习成绩。

这些家长往往花很多钱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牺牲孩子的休息与娱乐的时间,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不起,自信心丧失,于是孩子就产生了逃避心理,进而拒学、厌学。

除了家长的期望过高,学习压力大之外,孩子厌学还可能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关心的问题是;我为什么学习?

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一些家长与孩子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不能为孩子从理论上回答这些唔问题,实际生活中为孩子提供过于富足的物质条件。

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都不用担心,当然也就没有通过学习而改变现状的愿望,于是,学习的动力也就逐渐消失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这种过度保护很容易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并导致孩子失去自信。

而缺乏自信的孩子不仅无法保护自己,在集体生活中也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由此也会产生畏惧上学或厌恶学习的心理。

有的农村学生家庭困难,受外来打工的影响,学生没有自信心。

另外,孩子与家长或老师的冲突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老师的鼓励、欣赏和引导会让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优秀,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会让孩子充满自信心,但如果家长或老师经常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进行挑剔、讽刺甚至贬损,对孩子的行为不信任或过份要求孩子,把孩子置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孩子也会失去自信心,并以不学习来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因而,家教的方式方法要随时根据孩子心理变化而改变。

二、孩子不再厌学

家里有了厌学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厌学,家长不要批评、发脾气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孩子。

“亡羊补牢未为晚”,只要家长理性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孩子的进步还是会很明显的,对于家长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来逐渐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

1、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要知道“第一”只有一个,努力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应了解孩子学习的困难所在,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为此而努力。

此外,家长要多与孩子在学习方法、人生理想等方面进行沟通与探讨。

2、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孩子都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也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所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是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的一个关键。

家长要让孩子树立“别人能学,我也能学”的观念,面对困难,只有不断去克服才能走向成功,让他们在心理上不惧怕学习,比如可以为孩子选一门他最想学、最有把握学好的学科,多下功夫,首先突破,证明他具有学习的能力,并让他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学习的热情。

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远离消极情绪。

如果孩子因为怕学习失败或对学校环境有恐惧心理,家长就要采取行动让孩子消除这种情绪。

3、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独自面对挫折的机会很少,一但遇到困难,往往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而家长要适当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以磨炼和提高孩子的受挫折能力,要在尊重、理解、关心的前提下,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4、对个别因家庭困难造成孩子厌学的,要通过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实际困难,让孩子没有压力,安心上学。

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克服困难中成才。

 

谈幼儿隔代教育问题

(四)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奠基工程,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兴衰。

目前我国家庭幼儿教育多是“421”模式,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和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施教。

一、“421”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和“421”家庭教育模式普遍存在。

这样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模式,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同程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即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吃苦精神、耐挫能力、自理能力、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较差。

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的这些问题,正折射出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具体讲,当前家庭幼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孩子物质生活上的过度关怀。

当今的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众星捧月般呵护着一个宝贝,用爱把孩子层层包围起来。

尤其在物质方面,可谓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其需求。

在这样的“温室”中,以这样的方式培育幼苗,很难使其得到锻炼的机会,很难使其养成独立意识和较强的处理问题能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使孩子具有吃苦精神和耐挫能力了。

二是教育期望值过高问题。

当今孩子家长无不“望子成龙”心切,这既是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也是新一代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的表现。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以牺牲一切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督学,早上讲学习,晚间谈成绩:

请进来,送出去;为孩子找家教、找各种补习班,等等。

这样对孩子施教,不仅忽视了孩子天真、活泼、快乐的天性、而且会导致孩子学习恐惧心理的产生。

三是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封闭家庭的生活氛围、隔代家长的溺爱,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行为,常常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过于突出,以致缺少关心他人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421”模式的利与弊

当前普遍存在的幼儿“隔代教育”问题,的确是有利也有弊。

从有利方面讲,一是祖辈们阅历、经验、知识丰富、孩子跟他们在一起,无意中会学到一些知识和经验。

有的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

二是对子辈有利。

子辈们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照料、教育,解除了子辈们的后顾之忧,可以使他们安心工作。

三是对祖辈有利。

老年人都怕孤寂,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天真、活泼会使老年人感到快乐。

“隔代教育”给幼儿教育带来的问题除了前边已讲到的还有:

一、由于在“隔代教育”普遍存在的祖辈们对孙辈的溺爱、事事宽容,对孩子的不良个性形成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娇气、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等。

这是由于孩子在家庭中备受宠爱的结果。

养成这样个性的孩子,等到他融入社会的时候,就会感到不解和茫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再也不像自己以前所想象的那样了。

当遇到哪怕是很小的挫折时,就会反映出他心理素质差的特点——自卑、怯懦、幼稚、不坚韧,经受不住挫折。

二、延长孩子的“童稚”心理。

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会妨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

现今有许多孩子,在父母面前是猫,在祖辈面前则变成了老虎。

宠爱的结果,使孩子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状态。

有的孩子遇事不动手、不合群,稍有不如意就哭闹、撒娇、缺乏应变能力。

究其原因就在于“隔代亲”的“亲”衍生出的溺爱与娇惯,孩子的一切老人都包办代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包容其缺点,放纵其错误。

诚如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所说:

“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也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所以说,“隔代亲”很容易加重孩子的“童稚”心理,延缓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形成。

三、导致教育的“脱代”。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从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怀抱的过程,其间,与父母及同龄人的接触是很重要的。

而老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带孩子只能在家庭很小的范围内活动,这样带出来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孩子智能发展。

另一方面,祖辈们的世界观停留在原有水平。

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陈旧的观念无形中会隔代传播,以致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的难度。

三、幼儿教育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竞争的加剧,年轻的父母们精神负担、体能消耗都比较大,但不管怎么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与他亲近、交流、沟通、玩耍……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

祖辈们在对孙辈的教育中,应注意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祖辈们还应当做到对孙辈关爱而不溺爱,平等但不放任,重视而不过分,使孩子学会辨明是非,对人彬彬有礼,让孩子健康成长。

愿所有家庭、全社会都重视幼儿教育工作,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