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63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docx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设备施工方案

1.概述:

1.1.本方案适用于动设备安装。

2.编制依据

2.1.《化工机器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J203-83

2.2.《工业设备和管道安装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97

2.3.《化工塔类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HGJ211-85

3.安装施工程序

3.1.1.静设备安装程序

基础验收→开箱检验(试验)→设备吊装→设备找正→基础灌浆→内件安装→封闭→气密试验。

3.1.2.动设备安装程序

基础验收→开箱检验→设备安装→初步找正找平→一次灌浆→精确找正找平→二次灌浆→拆卸检查、组装→联轴节或皮带对中→试车前检查→单体试车。

4.泵机组的安装施工及试车方案

4.1.安装前的准备

4.1.1.安装前先检查下列技术资料:

4.1.1.1.机器的出厂合格证明书;

4.1.1.2.制造厂提供的有关重要零件和部件的制造、装配等质量检验证书及机器的试运转纪录;

4.1.1.3.机器与设备安装平面布置图、安装图、基础图、总装配图、主要部件图、易损零件图及安装使用说明书等;

4.1.1.4.机器的装箱单;

4.1.2.开箱检验及管理

4.1.2.1.开箱检查时,由建设、施工、供应、监理等单位人员共同组成检验小组,并按装箱单和技术资料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如下:

4.1.2.1.1.检查包装箱外观、箱数和箱号。

4.1.2.1.2.核对机器及附属设备的品种、型号、随机技术文件和专用工具等。

4.1.2.1.3.检验机器及附属设备的品种、规格、数量及有无可见性缺陷等。

4.1.2.1.4.检验后,提供建设、施工及制造厂等方面代表签署的检验报告。

4.1.2.2.当检验中发现存在缺陷,有关人员应共同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责任方,并采取妥善的方法进行处理。

4.1.2.3.备用零、部件经检验并列出明细后,重新装箱,并交甲方妥善保管。

4.1.2.4.检验后与施工单位的交接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参与下进行,并办理移交手续。

4.1.2.5.专用工具应借给我单位保管和使用,用后移交给甲方,并办理交接手续。

4.1.3.施工现场要具备下列条件才能施工:

4.1.3.1.土建工程应基本完成,环境整洁、安全防护设施齐备。

4.1.3.2.施工运输和消防道路畅通。

4.1.3.3.施工用的水、电、压缩空气等具备使用条件。

4.1.3.4.备有零、部件、工具等贮存设施和必要的消防器材。

4.1.4.基础验收及处理

4.1.4.1.基础移交时,要有质量合格证明书及测量记录,在基础上应明显的画出标高基准线和纵横中心线。

4.1.4.2.对基础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裂纹、蜂窝、空洞、露筋等缺陷,并用基础回弹仪测定基础强度。

4.1.4.3.按土建基础图及机器的技术文件,对基础的尺寸及位置进行复测检查,其允许偏差应符合《工程建设施工标准规范HGJ203-83》的要求,具体见下表:

表:

机器基础尺寸及位置的允许偏差:

项次

项目名称

允许偏差(mm)

1

基础坐标位置(纵横轴线)

±20

2

基础各不同平面的标高

+0

-20

3

基础上平面外形尺寸

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

凹穴尺寸

±20

-20

+20

4

基础上平面的水平度

(包括地坪上需安装设备的部分)

<5mm/m

全长不小于10mm

5

竖向偏差

<5mm/m

全高不小于20mm

6

预埋地脚螺栓

标高(顶端)

中心距(在根部和顶部两处测量)

+20∽-0

±2

7

预留地脚螺栓孔:

中心位置:

深度:

孔壁的铅垂度(全深):

±10

+20∽-0

+10

4.1.4.4.验收合格后,在底座就位以前对基础上表面做如下处理:

4.1.4.4.1.二次灌浆的所有表面铲成麻面,麻点深度不小于10mm,密度每平方分米3-5个点,表面不允许有油污或疏松层。

4.1.4.4.2.放置垫铁或小千斤顶处(至周边约50mm)的基础表面铲平,其水平度允许偏差为2mm/m。

4.1.4.4.3.螺栓孔内的碎石、泥土等杂物和积水清扫干净。

4.2.泵机组的安装

4.2.1.泵机组的安装一般选用无垫铁安装。

4.2.2.泵机组的移动和就位

设备就位:

如果设备放置位置距设备基础比较远,需用25吨吊车和5吨叉车配合将泵机组运到泵房前,再利用5吨倒链、滚杠将泵机组移至基础上,利用倒链将设备吊起,穿上地脚螺栓,保证螺栓应露出螺母2-3扣,然后进行泵机组的定位,定位按安装基准进行,二次灌浆层厚度留40--70mm,作为定位基准的面、线和点对安装基准线的平面位置及标高的允许偏差符合下表的要求。

允许偏差(毫米)

平面位置

标高

±5

±5

4.2.3.泵机组的找平及找正。

4.2.3.1.将自制千斤顶或临时可调垫铁均布在泵机组的底座下,放下泵机组,利用精度0.02mm/m的水平仪或直角尺粗找水平,再通过调整临时垫铁或自制千斤顶的高度来调节泵机组的水平度,泵机组的水平度要求:

一般横向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0.10毫米/米,安装基准部位的纵向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0.05毫米/米,不得用松紧地脚螺栓的办法调整找平及找正值。

找平时,要保证泵机组的位置不超出偏差要求,水平仪应放在设备出入口法兰加工面上或其他的机加工表面上。

4.2.3.2.当机身达到水平度要求后,进行地脚螺栓的灌浆,在捣实地脚螺栓预留孔的混凝土时,不得使地脚螺栓歪斜或使机器产生位移。

待混凝土达到75%以上强度时将地脚螺栓按对称位置紧固,并同时检验设备水平度不超出要求。

4.2.3.3.一次灌浆彻底凝固后,进行二次灌浆。

二次灌浆工作,一般应在隐蔽工程检查合格、机器的精找平、找正后24小时内进行。

二次灌浆层的高度应为40—70毫米。

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须用水冲洗干净并浸湿。

当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时,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

灌浆时清除基础表面的积水。

二次灌浆的工作,应符合土建专业的有关技术规定。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时,取出临时垫铁或自制小千斤顶,然后通过紧固地脚螺栓的方法精找水平。

保证泵机组的水平度符合要求。

4.2.3.4.电机与泵的联轴器找正,电机与泵联接好后,利用百分表进行找正。

泵的主轴与电机轴的同轴度应以泵为基准,调整电机。

一般的泵,在找正后,其联轴器轴向偏差为0.06mm,径向偏差为0.08mm。

进口泵机组的找正应参照其制造厂的说明书。

4.3.泵机组的清洗与装配

4.3.1.一般要求

4.3.1.1.一般进口的泵机组都不需要拆检,但要进行泵机组的清洗,其主要目的是清除由于长途运输所需的防腐蚀剂,同时要安装机械密封,因为泵机组安装机械密封后不适于长途运输,安装机械密封时要遵照制造厂的要求。

4.3.1.2.整体供货的泵机组,安装后,若需要解体检查和清洗,在拆卸前,应测量拆卸件与有关零、部件的相对配合间隙,并做出相应的标志和记录。

拆卸的零部件,经清洗、检查合格后,才允许进行装配。

组装时必须达到技术文件的要求;

4.3.1.3.在现场组装的机器,零部件经清洗、风干及检查合格后,按技术要求进行组装。

机器或部件在封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存在;

4.3.2.离心泵的清洗和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4.3.2.1.整体出厂的泵在防锈保证期内,其内部零件不宜拆卸,只清洗外表。

当超过防锈保证期或有明显缺陷需拆卸时,其拆卸、清洗和检查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当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4.3.2.1.1.拆下叶轮部件应清洗洁净,叶轮应无损伤;

4.3.2.1.2.冷却水管路应清洗洁净,并应保持畅通;

4.3.2.1.3.管道泵和共轴式泵不宜拆卸;

4.3.2.2.解体出厂的泵的清洗和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4.3.2.2.1.泵的主要零件、部件和附属设备、中分面和套装零件、部件的端面不得有擦伤和划痕;轴的表面不得有裂纹、压伤及其它缺陷。

清洗洁净后应去除水分并应将零件、部件和设备表面涂上润滑油和按装配的顺序分类放置;

4.3.2.2.2.泵壳垂直中分面不宜拆卸和清洗。

4.3.2.3.高转速泵或大型解体泵安装时,应测量转子叶轮、轴套、叶轮密封环、平衡盘、轴颈等主要部位的径向和端面跳动值,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4.3.2.4.转子部件与壳体部件之间的径向总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4.3.2.5.叶轮在蜗室内的前轴向、后轴向间隙、节段式多级泵的轴向尺寸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多级泵各级平面间原有垫片的厚度不得变更。

高温泵平衡盘(鼓)和于衡套之间的轴向间隙,单壳体节段式泵应为0.04~0.08mm,双壳体泵应为0.35~1mm;推力轴承和止推盘之间的轴向总间隙,单壳体:

节段式泵应为0.5~lmm,双壳体泵应为0.5~0.7mm。

4.3.2.6.叶轮出口的中心线应与泵壳流道中心线对准;多级泵在平衡盘与平衡板靠紧的情况下,叶轮出口的宽度应在导叶进口宽度范围内。

4.3.2.7.滑动轴承轴瓦背面与轴瓦座应紧密贴合,其过盈值应在0.02~0.04mm的范围内;轴瓦与轴颈的顶间隙和侧间隙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4.3.2.8.滚动轴承与轴和轴承座的配合公差、滚动轴承与端盖间的轴向间隙以及介质温度引起的轴向膨胀间隙、向心推力轴承的径向游隙及其预紧力,均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

当无规定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的规定执行。

4.3.2.9.组装填料密封径向总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当无规定时,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填料压紧后,填料环进液口与液封管应对准或使填料环稍向外侧。

序号

组装件名称

径向总间隙(mm)

1

填料环与轴套

1.00~1.50

2

填料环与填料箱

0.15~0.20

3

填料压盖与轴套

0.75~1.00

4

填料压盖与填料箱

0.10~0.30

5

有底环时底环与轴套

0.70~1.00

4.3.2.10.机械密封、浮动环密封、迷宫密封及其它形式的轴密封件的各部间隙和接触要求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当无规定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的规定。

4.3.2.11.管道离心泵的清洗

4.3.2.11.1.管道离心泵拆检时应按照厂家的使用说明要求进行,对于管道泵应重点检查轴封,清洗掉防腐油;

4.3.3.螺杆泵的安装、清洗

4.3.3.1.螺杆泵安装时,应测量螺杆齿形部分的外圆及其与对应缸体缸套的内圆之间的间隙,其径向间隙应大于螺杆轴承处轴颈与轴瓦之间的间隙,并作记录。

4.3.3.2.测量滑动轴承的间隙,其值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4.3.3.3.泵体应有液压试验记录。

4.3.3.4.泵的液体流道应仔细清洗干净。

4.3.3.5.用着色法检查下列各部位接触面的接触情况,并作记录:

4.3.3.5.1.螺杆齿形部位的接触面;

4.3.3.5.2.同步齿轮(限位齿轮)的接触面;

4.3.3.5.3.螺杆轴端面与止推垫的接触面。

4.3.3.6.测量螺杆啮合时齿顶与齿根间隙,法向截面间隙,并做记录。

4.3.3.7.测量泵的轴向串量,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4.3.4.泵的找正应符合下列要求:

4.3.4.1.驱动机轴与泵轴、驱动机轴与变速器轴以联轴器连接时,两半联轴器的径向位移、端面间隙、轴线倾斜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当无规定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的规定;

4.3.4.2.驱动机轴与泵轴以皮带连接时,两轴的平行度、两轮的偏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的规定;

4.3.4.3.汽轮机驱动的泵和输送高温、低温液体的泵(锅炉给水泵、热油泵、低温泵等)在常温状态下找正时,应按设计规定预留其温度变化的补偿值。

4.3.5.注意事项:

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