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59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docx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绪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

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

研究任务:

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相对独立、紧密联系。

课程论:

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

论:

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

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

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

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杜威: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

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

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

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包含: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合作教育学、发展性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论:

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目的上,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

(二课程论的独立与发展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论学科的独立。

194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开端。

20世纪中叶以后,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兴起。

主要有三大流派:

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三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

四、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1、明末清初,引用德国赫尔巴特理论;

2、“五四”以后,引用美国杜威理论;

3、新中国

成立后,引用苏联凯洛夫理论;4、改革开放以来,合理借鉴独立探索。

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1.一、意义二、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联系实际,学思结合3、注意扩展学

习。

第二讲: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及其类型

一、课程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说:

“课程及进程。

广义指所在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列出了九种不同的定义:

(1在学校教育中,为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一定

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成就叫做课程。

(2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4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

(5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

是一项指导生活的计划;课程构成了人们及前人积极的活动趋

势。

(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

(7课程是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再现,有计划地说明人类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使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发展个人——社会能力。

(8课程基本由5大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掌握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9课程被认为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可行的思维模式,以及在这些结论中那些所谓有根据的

经过检验的真理

课程就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相关的概念分析

1、教学内容—课程的主要材料

2、教学进程—课程的实施方案

3、学科—与课程相互交叉

4、

科目—学科课程的分科名称5、知识—课程内容的主体6、经验—知识的初级形态7、活动—教学活动是课程的一种形式8、计划、方案—课程的表现方式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文本形式

1、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

它规定学校(或专业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

教学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是学校教学的依据,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的依据,也是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一般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计划由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制定。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2基础性(3开放性

2、课程标准:

相当于教学大纲。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中小学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其他教学材料:

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多媒体学习材料、课外读物等。

(二实践形式

1、理想的课程专家

2、正式的课程国家

3、理解的课程教师

4、运作的课程课堂

5、经验的课程学生

四、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

按学科门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活动课程:

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课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目的种族的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

编排学科知识逻辑系统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的系统性

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

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将相关的几门学科的内容整合为一门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按学科门类分别编排的课程。

(三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四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五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政治因素—1、决定课程的目标确定2、影响课程的内容选择3、制约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1、劳动力素质标准对课程的要求2、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课程的要求3、市场经济观念对课程的要求

三、文化因素四、科技变革五、学生发展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1、注重基础性2、贴近社会生活3、尊重社会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1、正确取向2、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兼顾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统一4、直线式与螺旋式(结合

三、课程实施1、忠实实施2、适当实施3、勉强实施4、创造实施

四、课程评价

第三讲:

课程的变革及发展

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课程的内容----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

课程的形式----自发的、随意的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我国古代—课程内容:

“成均之学”—音乐教,“虞庠之学”—孝悌教育

课程组织: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目。

十年,出就外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

西方古代—课程内容:

军事体育—斯巴达教育,文化知识—雅典教育

课程组织:

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西方古代学校的课程: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18世纪。

我国从1912开始全面实施现代课程现代课程的特征—内容上,自然科学进入课程体系;编排上,纵向连贯,横向协调;性质上,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实施上,形式多样、活动丰富。

五、现代课程的发展

18世纪开始,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论争;19世纪中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全面发展教育课程表;20世纪20、30年代,儿童中心课程;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内容。

第二节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变革趋势1、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调、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2、课程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机会;3、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4、课程政策由中央集权转向地方分权。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1、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

3、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连贯性增强。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1、课程实施的忠实性被适应性和创造性所超越。

2、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3、教材开发多样化,多种媒体的作用更明显。

4、课程要求的弹性增大。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1、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所超越。

2、注重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

3、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我国于1999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主要成绩:

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势结合。

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二、主要特点:

1、在课程设计上,提升了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实行了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搭配,推进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提倡超越忠实实施,走向适应取向合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求超越目标取向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三、主要内容:

1、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2、在课程设置上,更强调人的发展;3、在课程目标上,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在课程编制上,更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5、在知识内容上,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6、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第四讲: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教学及其本质

一、教学的定义

1、关于教学的不同观点:

2、通用定义: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

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基本要点:

①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不可或缺;②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③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④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4、概念区分:

①教学与教育教育包含教学②教学与智育二者相互交叉③教学与

上课教学包含上课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一基本要素:

构成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

此外,影响教学活动

的因素还有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