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413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条形统计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条形统计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条形统计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条形统计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条形统计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条形统计图.docx

《条形统计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形统计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条形统计图.docx

条形统计图

八、统计

条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五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

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我校冬运会中每个项目前三名的成绩情况展示出来。

教师选择一份学生收集的踢毽比赛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点评: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

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

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

怎么制呢?

学生可能回答:

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

1格表示多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

(学生:

120格)学生产生冲突:

画120格好麻烦哟。

教师质疑:

那怎么办?

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

说说想法。

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

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先取有代表性的统计图来展示。

可能有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等。

并请小组代表说说小组内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教师:

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

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

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

……

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

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点评:

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

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写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

2教学例2

出示例2及例2的统计表。

教师:

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

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

思考或同桌交流。

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

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

全班交流,汇报。

完成书上第117页统计图后,再展示学生绘制的图。

教师:

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学生:

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

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

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点评:

注重学生全体发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解决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3小结

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

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课堂活动和书上第118页1,2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

这节课学了些什么?

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1~122页例3,课堂活动第1题以及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几张简单统计图中的共有信息,理解和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以及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并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喜欢郊游吗?

下面是某校四、五年级郊游活动情况。

二、新课学习课件出示例3。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怎样反映两个年级同学的活动情况呢?

讲解:

我们把四年级和五年级参加各项郊游活动的人数做了统计。

(课件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

(2)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讲解:

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条形统计图。

(3)板书课题:

条形统计图。

(4)教学例3。

①课件出示两张放大的统计图:

这两张图中有什么相同的信息?

[点评:

可以多给学生一些观察思考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然后启发学生得出每张图都有野炊、爬山、划船、放风筝、钓鱼等活动项目;两张图每格表示的单位相同。

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两张统计图中的共有信息,为形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准备。

]

②如果我们要把这两张图上的同一个项目拿来作比较,你认为方便吗?

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点评:

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再请几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启发学生认识把表示同一个项目的两根直条画在一起就方便比较了,进而得出把两张图制作成一张图的想法,通过这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③课件演示合并的过程。

④出示合并后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点评: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年级的数据使用相同的单位;每个项目有两根直条,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⑤教学“议一议”:

这种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如果不用颜色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会出现什么情况?

⑥讲解:

今天认识的统计图中同一个项目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数据,但必须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并做出图例,方便别人观察。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图:

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填空,汇报时用课件同步演示。

[点评:

这一次是学生观察一张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独立观察,汇报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把信息说完整,表达清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3课件显示课堂活动第1题图和表格:

议一议,谁能获胜?

你是怎样知道的?

[点评:

这个环节是要激发学生产生利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比较好的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

4你现在怎么认为?

还有什么想法?

四、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六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讲解: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今天这节课大家知道了怎样观察一张统计图上的两种不同数据,而且能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在课外也能把我们学到的统计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点评: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利用相关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选用学生熟知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教师恰当的组织引导,渗透新课程理念,较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为学生以后更好更积极的学习做准备。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2页例4,课堂活动第2题以及练习二十六第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掌握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作图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初步的制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直尺,铅笔。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知道了怎样分析这种统计图,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制作这种统计图。

2揭示课题: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学习

教学例4。

(1)出示例4中的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你能发现哪些数据?

(2)现在我们想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很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你有什么办法?

[点评:

本环节要激发学生得出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冲动,渗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能很容易地看出数据的多少。

]

(3)这里有“男生”和“女生”两种不同的数据,该怎么表示呢?

[点评:

启发学生明确用两根直条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数据,并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区分。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该怎样表示,小组得出结论后就可以制图。

]

(4)全班汇总意见,明确制图方法。

(5)学生在书上独立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6)把学生制作的优秀统计图在全班展示学习,并请学生说明自己在制图过程中注意了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

刚才同学们的统计图画的很漂亮,不过是书上有提示,所以我们很快就知道这样制作这样的统计图,现在没有任何提示,你还能制作统计图吗?

(1)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的统计表。

要求学生观察数据,思考怎样把表中的数据表示在统计图上。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要特别注意强调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区分数据。

(3)学生在书上开始尝试制图。

[点评:

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要及时巡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作图习惯上的错误;例4的统计图与课堂活动的第2题不同,没有作出示范,特别注意学生在制图过程中是不是把所有的直条紧挨在一起,没有留出空隙,或者最后没有用图例表示出两种不同的数据。

]

(4)展示优秀的制图范例,并指出个别学生在制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避免。

2小结制图方法

你认为应该怎样把几种不同的数据表示在统计图上?

画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讲解:

几种不同的数据要用几种不同的颜色区分,要注意用图例表示出几种不同的数据,让看图的人明白哪种颜色表示哪种数据。

另外注意作图要整洁干净。

3第125页第3题

(1)组织学生有序地报出自己喜欢的科目并填在相应的空格中。

[点评: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怎样收集处理众多的数据,培养学生有序收集整理数据的方式和方法。

]

(2)学生独立制图。

(3)展示以及请学生简单评价别人制作的统计图。

[点评:

学生评价同学制作的统计图,除了可以加深巩固制图方法外,还可以促进学生吸取好的制图经验和方法,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

三、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六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点评: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动手制作统计图,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制图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传授作图知识,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作图的尝试,再尝试,并注意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意识。

]

 

平均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126~127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平均数的探索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我们学校要举行遥控飞机飞行表演,要求每班代表队的飞机平均飞行时间超过50秒。

我们四

(1)班代表队也选出了4名同学参赛。

他们试飞的情况如下。

(出示例1的记录表)

2教师质疑我们这个队能参加学校的比赛吗?

教师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平均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

二、探求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记录表和学校的要求。

教师:

观察记录表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我们这个代表队能达到学校的标准吗?

我们根据这些信息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

知道4个同学每个人的飞机飞行的时间。

可以求“平均每架遥控飞机飞了多少秒”,然后与学校要求的平均飞行时间比较。

(2)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平均每架遥控飞机飞了多少秒”。

教师:

怎样算平均每架遥控飞机飞了多少秒?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议一议,试着解答)

学生可能回答:

57+51+48+48=204(秒)204÷4=51(秒)。

我们是先算出4架飞机共飞204秒,再算平均每架飞机飞行的时间。

教师:

也就是先把4个同学的飞行时间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算出这4个同学的飞机平均飞行的时间。

教师:

算出的这个平均飞行时间51秒就是一个平均数,它表示代表队每个队员的遥控飞机的飞行时间吗?

它代表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它不表示每个队员的飞行时间。

而是代表他们组的平均飞行时间。

教师:

它代表我们队的平均水平。

观察把这个“平均飞行时间51秒”与代表队的每人试飞记录比较。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

比最大数57小,比最小数48大。

张洁和刘欢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王杰超过了平均水平……

教师:

我们四

(1)班代表队达到了学校的标准了吗?

(学生:

达到了,还超过1秒)

教师:

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它介于这组数据中的大数和小数之间。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教师:

观察统计图,说说获得的数学信息。

教师:

怎样求这一周西红柿的平均售价是多少?

学生独立试着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

25+27+30+28+31+33+36=21(元)

21÷7=3(元/千克)

教师:

第一步求的什么?

(学生:

一周售价的总和),为什么除以7?

学生:

因为一周是7天,用总售价除以7就算出平均售价3元/千克。

(1)观察统计图和一周的平均售价比较。

议一议:

哪几天售价低于平均价?

哪几天售价高于平均价?

你比较后有什么体会?

小组内交流,全班再汇报交流。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谈谈你们的收获?

你怎样理解平均数?

举一例说明。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8页课堂活动题。

四、作业

教科书练习二十七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8页例3,第129页课堂活动及相应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

平均数。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

教师:

这是我收集到的某汽车厂上半年生产消防车的情况统计。

观察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

1月份生产15台,2月份生产20台……

教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

上半年共生产多少辆消防车?

上半年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提炼并板书:

“上半年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2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汇报

(多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3教师出示例3

(2)题

“汽车厂全年生产消防车222台,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才能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

”(分析题意)

教师:

仔细读题。

说说你获得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

要解决下半年每月生产多少台,要知道哪些相关因素?

学生:

下半年共生产的台数和下半年的月份数这两个条件。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先算下半年还需生产多少台?

222-102=120(台)再算每月平均生产多少台?

120÷6=20(台)答(略)4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上第129页,完成课堂活动。

2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3,4,5题。

 

综合应用——我们长高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31~1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与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实际价值。

2巩固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组织学生有序的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提供三角尺、米尺、软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再画出统计图,这样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高在班上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2揭示课题:

我们长高了!

二、教学新课

1布置任务,全班分组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把全班分成若干组,由每个小组自己选定组长。

2准备工具,确定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小组内确定一人作记录,其余成员每人去寻找一种能测量身高的工具。

3绘制记录表,测量身高,做好记录

(1)小组集体研究怎样制作记录表:

记录表中要有哪些项目?

应该怎样绘制?

[点评:

本环节利用小组合作的力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取长补短的作用,先确定记录表中应该有哪些统计项目,并把小组的共同意见绘制在纸上,形成表格,对学生个人是个挑战,对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配合也是一个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品质。

]

(2)全班统一记录表有关内容,教师提出指导意见。

(3)可以采用教科书第131页上的记录表,也可以采用自己绘制的记录表。

(4)由一人记录,其余小组成员相互配合测量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身高。

[点评:

这个环节充分考验学生的协作组织能力,对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序的开展测量活动,结束后要对开展活动有序并完成得较好的小组进行集体表扬,在全班起到导向作用,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

(5)每组整理完善记录表,教师展示记录得好的小组的统计表,并对合作得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4全班进行数据汇总,整理

(1)全班推举一人做主持汇总数据,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科书第124页表格,把所有数据分成6组。

(2)每组依次汇报本组成员符合表中身高范围的人数,主持人把总人数填到相应的空格中。

(3)整理完善表格,每位学生把数据整理到自己书上的表格中。

5制作统计图

(1)全班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大部分同学的身高在什么范围?

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与女同学相比怎么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评补充。

[点评: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思考为什么会有差异,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预测的能力。

]

6选择项目探讨研究

教师:

从数据中发现尽管我们长高了,但每位同学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还很大,刚才大家谈到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些原因,但如果要科学的说明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的研究,同学们可以选定一个项目进行研究,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有哪些感想?

[点评: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巧,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与他人交往。

教学设计能明显的体现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和方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猜想和预测,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的研究发现。

整节课很好的渗透了新课程有关理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