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287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77三馀读书杂记.docx

0677三馀读书杂记

三餘讀書雜記

(首發)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局

Ⅰ、引言

戰國荀子以十駕勸學,三國董生以三餘讀書,余少慕之,因仿錢大昕“十駕齋”,號書室為“三餘齋”,名所作古籍讀書筆記為“三餘錄”。

既積歲月,筆記逾數百萬字。

這裏奉獻幾則筆記,多為常見古文中之名句,或方言俗語中之常見詞語的重新詮解。

但欲求真,不敢求異。

大雅君子,幸以賜教。

Ⅱ、雜記

一、《孟子》“挾太山以超北海”義疏

《孟子·梁惠王上》: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墨子·兼愛下》:

“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

二例語義相同,蓋為先秦古成語。

《孟子音義》云:

“超,或作趨。

”蔣仁榮曰:

“案超隸作

,趨俗作趍,因形近,傳寫者或誤為趨。

對《孟子》“超”字的音義,《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並讀敕宵反,前者引《釋名》“超,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訓卓,後者釋為“越過”。

對《墨子》“超”字的音義,《漢語大字典》亦讀敕宵反,釋為“越、跳過”。

《孟子》“超”字,漢·趙歧《章句》、北宋·孫奭《注疏》都沒有音注。

南宋·朱熹《集註》:

“挾,以腋持物也。

超,躍而過也。

”南宋·蔡模《孟子集疏》、南宋·趙順孫《孟子纂疏》、元·胡炳文《孟子通》、元·詹道傳《孟子纂箋》並從朱子說。

朱子超訓躍而過,得其正解。

《說文》:

“超,跳也。

”《吕氏春秋·悔過》:

“超乘者五百乘。

”髙誘注:

“超乘,巨踊車上也。

”《國語·周語中》:

“超乘者三百乘。

”韋注:

“超乘,跳躍上車。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遂超乘。

”杜注:

“跳上獻子車。

”《史記·王翦傳》:

“投石超距。

”《索隱》:

“超距,猶跳躍也。

”又《蘇秦傳》:

“韓卒超足而射。

”《索隱》:

“超足,謂超騰用勢,盖起足蹋之而射也。

”《正義》:

“超足,齊足也。

”《正義》說誤。

《玉篇》:

“超,恥驕切,超越也,出前也。

”《玄應音義》卷4:

“超卓:

恥驕反。

跳上車也。

超,越也,踰也。

”《慧琳音義》卷12:

“超挺:

上恥朝反。

《方言》:

‘遠也。

’《蒼頡篇》:

‘踰也。

’《廣雅》:

‘度也。

’王逸注《楚辭》云:

‘超,越也。

’《說文》:

‘跳也。

’”《集韻》:

“超,抽廟切,踰也。

”並可印證《說文》之說。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正引《孟子》此文以證《說文》。

超,同“趒”。

朱駿聲曰:

“超,按:

趒也。

”《說文》:

“趒,雀行也。

”段玉裁曰:

“今人概用‘跳’字。

”王筠曰:

“雀不能步,故曰雀躍。

”桂馥曰:

“馥案雀行,雀躍也。

”徐灝曰:

“‘趒’與‘跳’音義同。

”黃侃曰:

“‘超’同‘跳’、‘趒’。

”《說文》:

“跳,蹶也,一曰躍也。

”又“蹶,一曰跳也。

”互訓。

字或作踔、趠、逴、掉,《說文》:

“趠,遠也。

”段玉裁曰:

“辵部曰:

‘逴,遠也。

’音義同。

《上林賦》:

‘捷垂條,逴希間。

’《玄應》引如是,《史記》作踔,郭璞曰:

‘踔,懸擿也。

’《吳都賦》:

‘狖鼯猓然,騰趠飛超。

’按許云遠者,騰躑所到遠也。

”所引《上林賦》,《玄應音義》卷5:

“趠第:

丑挍、他吊二反。

《上林賦》:

‘趠稀間。

’郭璞曰:

‘懸擲也。

’”段氏失檢。

《慧琳音義》卷34“趠足”條、“趠第”條引《上林賦》亦並作“趠”。

《漢書》、《文選》作“掉”。

《史記集解》引郭璞注作“踔,縣蹢也”,《文選》李善注引郭璞注作“掉,懸擿也”。

所引《吳都賦》,《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7引“趠”作“踔”。

《玄應音義》卷9:

“趒小:

又作趠,同。

他吊反。

謂趒躑也。

《韻集》云:

‘趒,越也。

’亦懸躑也。

論文作踔,敕挌、敕角二反。

”此條為《大智度論》卷4《音義》,檢經文作“譬如少力人跳小渠尚不能過,何況大河?

”聖本“跳”作“趠”。

《玄應音義》卷12:

“趒牆:

他吊反。

跳躑也。

《韻集》:

‘趒,越也。

’經文作超,非體也。

”又卷13:

“踔擲:

今宜借音他吊反,字體作趒。

趒擲也。

《韻集》:

‘趒,越也。

’”《慧琳音義》卷35:

“趒驀:

上祧嘯反,《韻英》云:

‘趒,越也。

’或作趠。

經文從足作跳,音調,非經義。

”又卷40、63:

“跳躑:

上徒聊反。

《蒼頡篇》云:

‘踊也。

’《廣雅》:

‘跳,上也。

’《說文》:

‘蹶也。

’經文從卓作踔,非也。

”《廣韻》:

“踔,知教切,猨跳。

”《集韻》:

“趠、趒、超、踔,他弔切,越也,或從兆,亦作超、踔。

”又“踔,徒弔切,遠騰皃。

”明·方以智《通雅》卷5:

“京山曰:

挾泰山以超北海,超即掉字,聲轉有之。

”黃侃曰:

“‘趠’同‘逴’。

”又“‘逴’同‘趠’。

”《別譯雜阿含經》卷15:

“舉足一踔能渡大海。

”宋、元、明本“踔”作“趠”。

《成實論》卷14:

“踔心中行精進。

”宋、元、明、宮本“踔”作“掉”。

《大智度論》卷39:

“譬如人中力士,趠不過三四丈。

”元、明本“趠”作“踔”,石本“趠”作“超”。

中原官話謂邁、跨跳為超,粵語、中原官話謂跨越、跳躍為趠,閩語謂跳躍為踔,蓋古語之遺存,而音有轉移也。

字亦作“趙”,《穆天子傳》卷2:

“天子北征,趙行囗舍。

”郭璞註:

“趙猶超騰。

”《大智度論》卷28:

“自知心力大能舉其身譬如學趠。

”石本“趠”作“趙”。

字亦作“踃”,《玉篇》:

“踃,先聊切,跳踃。

”《龍龕手鑑》:

“踃,蘇凋反,跳也。

”《文選·舞賦》:

“簡惰跳踃,般紛挐兮。

”李善註:

“簡惰,疎簡怠惰也。

《埤蒼》曰:

‘踃,跳也。

’”吕向註:

“跳踃,動足貌。

《墨子·兼愛中》“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泰山越河濟也。

”與上引《墨子》、《孟子》二例語義亦相同,尤可證超為踰越、跳躍之義。

《後漢書·馮衍傳》《遺田邑書》:

“欲揺泰山而蕩北海。

”李賢注:

“言不可也。

《孟子》曰:

‘挾泰山而超北海也。

’”蕩讀為逿,《玉篇》:

“逿,過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8:

“諸鹿羸弱不能浮趒。

”宋、元、明、宮本“趒”作“越”。

“趒”同“超”,此亦皆為超訓越過之佐證。

“超”有四音:

(1)chāo,敕宵反、恥朝反、恥驕反;

(2)chào,抽廟反;(3)tiào,他弔反;(4)diào,徒弔反。

“趒”音tiào,他吊反、祧嘯反;

“趠”有二音:

(1)tiào,他吊反;

(2)chāo,丑挍反

“踔”有四音:

(1)tiào,他吊反;

(2)zhào,知教反(3)chuò,敕角反;(4)chè,敕挌反。

“超”的上古音在透(徹)母、宵部。

他吊反、祧嘯反,中古音在透母嘯韻;上古音在透母、宵部,音同。

與“超”同。

丑挍反,中古音在徹母效韻。

知教反,中古音在知母效韻。

挍為後起字,無上古音,知教反的上古音在宵部。

古無舌上音,可知徹、透同紐。

亦與“超”同。

敕角反(屋部),中古音在徹母覺韻。

敕挌反(鐸部),中古音在徹母陌韻、鐸韻。

中古音轉。

聲同,韻可旁轉。

 

二、《報任安書》“茸以蠶室”新解

司馬遷《報任安書》,收錄於《漢書·司馬遷傳》;又收錄於《文選》,题《報任少卿書》。

《報任安書》: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茸以蠶室,《文選》作“佴之蠶室”。

對句中的“茸(佴)”字,舊有二種解釋:

(1)《漢書》顏師古注:

“蘇林曰:

‘茸,次也,若人相俾次。

’師古曰:

‘此說非也。

茸,音人勇反,推也。

謂推致蠶室之中也。

’”劉奉世曰:

“讀如‘闒茸’之茸。

(2)《文選》李善注:

“如淳曰:

‘佴,次也,若人相次也。

人志切。

’今諸本作‘茸’字。

顏監云:

‘茸,推也,人勇切。

推置蠶室之中。

’”張銑注:

“佴,次也。

對這二種解釋,宋代學者王觀國有過裁斷,《學林》卷10:

“觀國案:

班固作《司馬遷傳》,去司馬遷未遠,必據司馬遷文用‘茸’字,其義如顔師古注,文意通也。

《字書》曰:

‘搑,人勇切,推也。

’當用‘搑’字,班固省其偏旁,故用‘茸’字耳。

自班固作漢史,後又歷四百餘年,梁昭明太子始集《文選》,既不依《司馬遷傳》作‘茸’字,而變為‘佴’字,是必得於它書也。

它書所傳司馬遷文,歷年既久,豈無訛謬?

然則‘茸’、‘佴’二字,義雖均通,猶當以《漢書》為正,況‘佴’之義偏乎?

”王觀國從顏說,並進而指出本字為“搑”,朱珔、楊樹達、高步瀛並從之。

後代學者,多或從顏注,或從如淳、蘇林說。

章太炎從顏說,謂“茸”同“軵”,訓“推”。

我舊作亦從顏說。

段玉裁、王念孫、錢大昭、桂馥、王筠、郭嵩燾、梁章钜、黃侃並從如淳、蘇林說,釋為“次”、“隨”、“副貳”;朱駿聲、胡紹煐則二說並存。

《辭源》“佴”字訓“隨後、居次”,取如淳、蘇林說;“茸”字訓“推入”,取顏說。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採取同樣的做法。

晚清以來,學者又提出幾種新說:

(3)胡紹煐引如、顏兩說,又曰:

“茸,許作‘搑’。

搑亦訓收。

《廣雅》曰:

‘搑,收也。

’此謂收之蠶室也。

”高步瀛謂“其說亦通”。

(4)章太炎引《墨經》“佴,自作也”,謂茸、佴訓自作。

(5)裘錫圭、李解民、楊琳謂茸(佴)讀為恥。

(6)熊飛謂作“佴”字則從如淳、蘇林說;作“茸”字則取其本義“草茸茸貌”,“指填塞蠶室所用的細草或獸毛之屬,這裏名詞用如動詞”。

(7)方有國謂熊飛說不可信,“佴”為“居次”義,猶今言“判處”。

舊說訓“次”、“推”確為不當,熊說毫無理據,尤不足信;章氏引《墨經》,難以理解;裘說可備一通。

我認為“茸”、“佴”並當借為“咡”,指蠶吐絲。

茸以蠶室、佴之蠶室,即“咡于蠶室”,司馬遷把自己比喻成蠶室中吐絲的老蠶,猶言吐絲於蠶室。

“以”、“之”用為介詞,猶于也。

咡,蠶吐絲,把絲含弄於口中,或借“珥”、“餌”字為之。

《淮南子·覽冥篇》:

“蠶咡絲而商弦絕。

”髙注:

“老蠶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

……咡或作珥,蠶老時,絲在身中正黃,逹見於外如珥也。

”《淮南子·天文篇》:

“蠶珥絲而商弦絕。

”髙注:

“蠶老絲成,自中徹外,然視之如金精珥,表裏見,故曰珥絲。

一曰:

弄絲於口。

商音清,弦細而急,故先絕也。

”高注後說“弄絲於口”即《覽冥篇》高注之前說“上下絲於口”,此說是也,另一說拘於“珥”字本義望文生義。

《董子·郊語》:

“蠶珥絲於室,而絃絕於堂。

”同《天文篇》作“珥”字。

《博物志》卷4:

“蠶咡絲而商絃絕。

”同《覽冥篇》作“咡”字。

《爾雅翼》卷24:

“珥絲,或為‘餌絲’。

或曰:

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

”正采高注。

《御覽》卷814引《淮南子》“蠶餌絲而商弦絕”,作“餌”字,引注作“商絃,金聲也。

春蚕吐絲金死,故絕”。

《路史》卷6、卷38並作“餌”。

《事類賦注》卷10引作“咡”,引注同《御覽》。

《廣雅》:

“咡謂之吻。

”《玉篇》:

“口旁曰咡。

”《廣韻》:

“咡,口吻。

”用為動詞,猶言含於口中而吐也。

《意林》卷3引《論衡》:

“蚕合丝而商弦易。

”“合”为“含”形误,《御覽》卷814引《論衡》作“蠶合絲而商絃絕。

”《御覽》卷825引《春秋文耀鈎》:

“商弦絕,蠶合絲。

”注:

“弦將絕,蠶含絲,以待用也。

”“合”亦為“含”形誤,注可證。

《劉子·類感》:

“蠶含絲而商絃絕。

”正作“含”字。

《易·乾》唐·孔穎逹疏:

“蠶吐絲而商弦絕。

”宋·魏了翁《周易要義》卷1同,並作“吐”字。

《御覽》卷923引《春秋考異郵》:

“蠶珥絲在四月。

”宋均注:

“珥,吐也。

蠶室,養蠶之室,後世謂之蠶宮、蠶館、蠶房。

蠶房溫度高,密不通風,受過腐刑的人必須避風,居於密室,漢代便稱行腐刑之室為蠶室。

《文選》張銑注:

“蠶室,漢行割刑之室,使其避風養創者。

”《漢書·張安世傳》:

“得下蠶室。

”顏師古注:

“謂腐刑也。

凡養蠶者,欲其溫而早成,故爲密室,蓄火以置之。

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爲蠶室耳。

”《三輔黃圖》卷6:

“蠶室,行腐刑之所也。

司馬遷下蠶室。

”司馬遷受了腐刑,居於蠶室,便以蠶吐絲於蠶室自喻,甚為切當。

胡紹煐曰:

“蠶室猶暴室,蠶之言憯也,憯與暴同義……‘蠶室’取憯毒之義。

”魏德勝引《漢官舊儀》“置蠶官令、丞,諸天下官下法,皆詣蠶室,與婦人從事”,謂“受宮刑的就去蠶室工作一段時間,所以‘下蠶室’就成了受宮刑的另一種說法”。

二氏另立新說,並不可信。

三、“不護細行”正詁

《文選》魏文帝《與吳質書》: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三國志·吳質傳》亦收錄此文。

其後“不護細行”諸書多有引用,如《晉書·閻纘傳》:

“纘不護細行,而慷慨好大節。

”《宋書·顏延之傳》:

“飲酒,不護細行。

”《南史·梁宗室列傳》:

“倜儻不護細行。

”《北史》卷30:

“雖曰窮通,抑亦不護細行之所致乎?

李善注引《尚書》: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所引見《尚書·旅獒》,孔穎達疏:

“矜是憐惜之意,故以不惜細行為輕忽小物。

”《小爾雅·廣言》:

“矜,惜也。

”《釋名》:

“廩,矜也,寶物可矜惜者,投之其中也。

”“矜惜”同義連文。

《玄應音義》卷13“冰矜”條引《詩傳》:

“矜,慎也。

”矜、憐同義,《爾雅》:

“矜、憐,撫掩之也。

”《尚書·多士》:

“予惟率肆矜爾。

”《論語·子張》:

“則哀矜而勿喜。

”二例《論衡·雷虛》引“矜”並作“憐”。

《六書故》解《尚書》“矜”為“矜莊”,未確。

錢大昕謂“矜”、“憐”古今字,亦未得。

“不護細行”之“護”,即“謹慎”、“愛惜”之義。

呂向注:

“護,拘。

”高步瀛曰:

“案:

護,謂愛護。

”《漢語大詞典》釋為“救助,保護……引申為謹飭”。

《漢語大字典》釋為“護,袒護、包庇”。

皆未確。

字或作嬳,《玉篇》:

“嬳,乙縛、於故二切,惜也。

”《集韻》嬳、護同音胡故切:

“嬳,惜也。

”本字疑為婟,《說文》:

“婟,嫪也。

嫪,婟也。

”《玄應音義》卷13:

“戀嫪:

《說文》:

‘嫪,婟也。

’《聲類》:

‘嫪,惜也。

’謂戀不能去也。

婟音胡故反。

”《玉篇》:

“婟,戀也。

”《廣韻》:

“婟,侯古切,婟惜,又音互。

”《爾雅》:

“鶭,澤虞。

”郭注:

“今婟澤鳥,似水鴞,蒼黑色,常在澤中,見人輒鳴喚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為護田鳥。

”《釋文》引《聲類》:

“婟嫪,戀惜也。

”“護田”即“婟澤”,言戀惜田澤也。

此“護”、“婟”同音相通之證。

“愛惜”之義與“重視”、“注重”相因,《史記·陳餘傳》、《刺客傳》《索隱》並云:

“重,惜也。

”又《刺客傳》《正義》:

“重,猶愛惜也。

”不護細行,猶言不注重細節也。

後秦·弗若多羅譯《十誦律》卷13:

“是一比丘破戒缺漏,無有慚愧,不護細戒。

”言不重視小戒也。

 

四、《孔雀東南飛》“恐此事非奇”補證

《孔雀東南飛》:

“阿女含淚答: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

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關於“非奇”,有五說:

(1)紀容舒曰:

“奇”字義不可通,疑為“宜”字之訛。

(2)陳胤倩曰:

言誓遣復迎,人家多有此,不足為奇也。

(3)聞一多曰:

古音奇、佳相近。

奇事猶佳事也……古書言“奇遇”、“奇計”、“奇樹”,義皆即佳耳。

(4)某氏曰:

“非”、“奇”二字當同為形容詞,“非”是“是非”之“非”,“奇”是“奇正”之“奇”,非理而奇邪,所以是“違情義”的。

前人已有這樣的解釋,宜從。

(5)某氏曰:

“奇”有反常、違道、怪異、詭詐的意思……即不反常,不違道,不背信;如果棄焦另嫁,就“奇”了…… “非”也不應視為否定副詞“不”,而應理解為動詞“否定”或“非議”,或者視為“誹”的通假字,義為“譏議”或“誹謗”。

按:

“奇”無“宜”訓,中學課本訓宜,無據。

紀氏疑“宜”字之訛,無版本依據,臆測耳。

《玉臺新詠》卷1、《樂府詩集》卷73、《古樂府》卷10、《古詩紀》卷17、《古樂苑》卷32並作“奇”字。

陳胤倩解為“不足為奇”,亦非。

二某氏所解,直異想天開,尤乖訓故之旨,斷不可信。

聞一多氏訓佳,甚確。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並據聞氏立說;黃岳洲、張帆影、韓肖亦從聞說。

余冠英曰:

“奇猶嘉。

‘非奇’等於說‘不妙’。

”余氏所說,亦從聞氏。

但聞氏謂“古書言‘奇遇’、‘奇計’、‘奇樹’,義皆即佳耳”則非是,“奇遇”、“奇計”、“奇樹”之“奇”當作“奇異”解。

張永言曰:

“奇,在漢末魏晉有‘美’、‘美好’義,如陶潛《感士不遇賦》:

‘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又《讀史述九章·管鮑》:

‘奇情雙亮,令名俱完。

’”張氏所舉陶詩2例,其義不顯,茲補“奇”訓“佳”之確證,《後漢書·孔融傳》:

“煒曰:

‘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

’”《世說新語·言語》作“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五、杜詩“惡臥”正詁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關於“惡臥”,宋·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宋·黃希、黃鶴《補注杜詩》、佚名《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清·錢謙益《錢注杜詩》並無說。

清·仇兆鼇曰:

惡,如字,蔡讀烏臥切。

蕭滌非曰:

小孩子睡相不好,兩腳亂蹬,故被裏破裂。

傅庚生曰:

嬌兒惡臥,一定是不高興睡。

孫士信曰:

“惡”的正確讀音應為è,即“惡習”之“惡”,“惡臥”一詞作為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的方言俗語,最早見於北齊劉晝的《新論·崇學》篇。

徐復曰:

楊倫《杜詩鏡詮》亦云烏臥切。

復按:

惡臥,辭書謂睡相不好,用仇注第一義。

蔡音烏臥切,無有用之者,亦不見於通用韻書,積疑有年矣。

考古籍惡與亞通,字亦作俹。

玄應《眾經音義》卷10:

“倚俹:

倚猶依也。

俹,烏訝切。

《字書》:

‘俹,倚也。

’今言俹息、俹臥,是也。

”俹臥,謂兩人相倚而臥。

杜詩“惡臥”,疑當用此。

蔡音烏臥切,與烏訝切為一聲之轉。

辭書未收“俹臥”條目,知此義不行於世久矣。

湯江浩曰:

杜甫在此為何又稱之為“惡(è)”呢?

主要是含有責怪之意。

按:

孫士信謂“惡臥”為天水方言,舉《新論》為證,是為臆說。

考《新論·崇學篇》:

“有子惡臥,自焠其掌;蘇生患睡,親錐其股。

”《新論》用的是《荀子》的典故。

《荀子·解蔽篇》:

“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唐·楊倞注:

“有子,蓋有若也。

焠,灼也。

惡寢臥而焠其掌,若刺股然也。

”“惡臥”、“患睡”對舉同義,是指擔心睡著了,根本不是天水方言。

《荀子》、《新論》“惡臥”與杜詩無涉。

徐先生讀“惡”為“亞”、“俹”,釋為“依倚”至當,但當解為“身體斜臥”、“倚身而臥”,不是“兩人相倚而臥”。

《集韻·禡韻》“惡”、“俹”同音衣駕切,正與“烏訝切”同。

古字“惡”、“亞”相通用,例證甚多。

《易·系辭上》: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

”晉·韓康伯注:

“惡也,音亞。

”《釋文》:

“惡,於嫁反,荀作亞。

亞,次也。

”清·惠棟《九經古義》卷2《周易古義》:

“棟案:

古亞字皆作惡。

《尚書大傳》曰:

‘王升舟,入水,鼓鐘惡,觀台惡,將舟惡,宗廟惡。

’鄭康成注云:

‘惡讀為亞。

’《秦惠王詛楚文》云:

‘告於丕㬎,大神亞駞。

’《禮記·禮器》作‘惡駞’。

宋時有玉印曰周惡父印,劉原甫以為即條侯亞父。

《史記》:

‘盧綰孫他之封惡谷侯。

’《漢書》作‘亞谷’。

荀氏以惡為亞,故訓為次。

”又卷7《周禮古義》:

“施宿《石鼓文》釋云:

‘亞,汗簡作亞,云古《孝經》作惡。

’詳《易古義》。

”宋·吳仁傑《兩漢刊誤補遺》卷3:

“亞谷,簡侯,《盧綰傳》作‘惡谷’。

《避暑録》云:

‘有獲周惡夫印者,劉原父曰:

“此漢條侯印也。

古亞、惡二字通用。

”《史記》亞谷侯,《漢書》作惡谷。

葉左丞因疑條侯名作亞夫之亞,音未必然。

春秋衛有醜夫,蓋古人命名,亦多以惡名者,安知亞夫不為惡夫也。

’仁傑按:

《書大傳》:

‘武王升舟,入水,鐘鼔惡,觀台惡,將舟惡,宗廟惡。

’鄭康成謂惡為亞。

則‘惡夫’正應與‘亞夫’之亞一音耳。

然《水經》櫟陽縣漢丞相周勃冡北有弱夫冡。

惡,弱名,復相類,所未詳也。

”《爾雅》:

“兩壻相謂為亞。

”《釋名·釋親屬》:

“兩壻相謂曰亞。

言一人取姊,一人取妹,相亞次也。

又並來至女氏門,姊夫在前,妹夫在後,亦相亞而相倚,共成其禮也。

”“亞”字訓次,與“相倚”之義相因,故《釋名》云“相亞而相倚”也。

《玉篇》:

“亞,於訝切,次也,就也。

”《廣韻》:

“亞,衣嫁切,次也,就也。

”即挨近、靠近之義,此義至唐宋時猶然。

《慧琳音義》卷49同《玄應》卷10,所列“倚俹”詞條為姚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卷2《音義》,檢經文作“執杖倚亞者,其影則修長”。

《玄應音義》卷19:

“偃俹:

《字書》:

‘俹,倚也。

’偃,息也。

”(《慧琳音義》卷56同)所列“偃俹”詞條為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24《音義》,檢經文作“偃亞而坐。

”聖本“亞”作“俹”。

《慧琳音義》卷40“俹身”條、卷74“傾俹”條引《字書》並同。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卷22:

“晝夜恒坐,曾不偃亞。

”“亞”同“俹”。

《玉篇》:

“俹,烏訝切,俹倚也。

”《廣韻》:

“俹,倚俹。

”可知“亞”、“俹”為“倚靠”義。

“惡臥”、“俹臥”即“俹息”,亦即“倚臥”,釋典中“倚臥”用例甚多,並此義。

“惡臥”或作“惡睡”。

唐·鄭谷《贈劉神童》:

“燈前猶惡睡,寤語讀書聲。

”《太平廣記》卷175引《鄭谷詩集》作“惡臥”,此例正言倚臥於燈前也。

宋·蘇軾《紙帳》:

“但恐嬌兒還惡睡,夜深踏裂不成眠。

”《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1引作“惡臥”。

蘇詩演化自杜詩。

《玄應音義》卷14:

“俹臥,《韻集》曰:

‘倚,俹也。

’今言‘俹息’、‘卻俹’並是也。

”(《慧琳音義》卷59同)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12《菩薩處胎經》:

“時身疲極,方欲俹臥,頭未至枕,頃於其中間。

”《音釋》:

“俹,衣嫁切,倚俹也。

“俹臥”或作“亞臥”。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卷11:

“若亞臥,隨脅著地波逸提。

”宋、元、明、宮本作“敧臥”。

“敧”即“倚”,義同“俹”、“亞”。

宋·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2:

“言亞臥者,謂身斜倚,但令著處即同臥相。

律作敧臥,去寄切,不正也。

”《四分律》卷52:

“時六群比丘亞臥,枕於案上食。

”唐·釋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2:

“若亞臥,隨脅轉側一一波逸提。

”宋·善卿編《祖庭事苑》卷6:

“身體疲極,亞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阿羅漢果。

”尋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32:

“心不舍定,傾身欲臥,頭未至枕,得盡有漏。

”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卷1:

“欲少時消息,倚身欲臥,腳已離地,頭未至枕。

”可知“亞臥”即“傾身欲臥”、“倚身欲臥”也。

宋·陳淳《和丁祖舜綠筍之韻》:

“鑽泥苯䔿伸蟄龍,軋石朧腫亞臥獅。

”也可分言,唐·釋道宣《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2:

“若亞若臥,隨脅著地隨轉側並犯也。

字或作“瘂臥”,《四分律》卷54:

“坐已,方欲亞臥。

”宋、元、明、宮本作“俹臥”,聖、聖乙本作“瘂臥”。

“俹臥”當為晉、唐間俗語詞,《玄應音義》、《慧琳音義》皆云“今言俹息、俹臥”,即據時俗言之也。

附記:

清·吳景旭《歴代詩話》卷68:

“《滇南志》載梁王《郡主阿𧜡詩》:

‘蘋花曆亂蒼山秋,悞我一生踏裏彩。

’踏裏彩,錦被名也。

杜子美詩:

‘布衾多年冷如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當亦指此。

謝世修注以為‘嬌兒踏破其裏,全不暖也’,恐非。

東坡《紙帳詩》:

‘但恐嬌兒還惡睡,夜深踏裏不成眠。

’洪武中髙季迪《兜羅被歌》云:

‘今朝得此何奇絶,展覆不憂兒踏裂。

’亦皆承此訛耳。

”吳說可存。

宋·釋道潛《次韻黃子理宣德田居四時》:

“布被擁嬌兒,從渠踏裏裂。

”宋·劉學箕《賀新郎》:

“布衾歲久寒如鐡,兒惡臥,踏裏裂。

”金·李俊民《再和秦彥容韻》:

“布衾多年踏裏裂。

夜半寒𥦗灑風雪。

”皆可印證謝注。

            六、“活潑”小考

1.“活潑”一詞,指富有生氣和活力、氣氛活躍熱烈、充滿生機,我們都理解,尤習見于近現代的著作、口語中。

但“活潑”何以有此義呢?

還是需要考察一番,才能回答的。

1.1“活潑”最早始見於宋代文獻,寫作“活潑潑”,如:

(1)參禪學詩無兩法,死蛇解弄活潑潑(宋·葛天民《寄楊誠齋》)

(2)此頌人人分上活潑潑地皆有作用(宋·本嵩《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卷2)

(3)向活潑潑處,更向爾道(宋·重顯頌古《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3)

(4)恁地便活潑潑地(宋·朱熹《朱子語類》卷6)

(5)但覺一字疑情於心中活潑潑地,如珠走盤縱橫無礙(元·智徹《禪宗決疑集》卷1)

1.2也寫作“活潑剌”、“活扑剌”,如:

(6)則見錦鱗魚活潑剌波心跳,銀腳蟹亂扒沙在岸上藏(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3折)

(7)活潑剌鮮魚米換來,則除了茶都是買(元·曹德《沉醉東風》)

(8)磣可查荊棘排,活扑剌蛇蠍挨(明·馮惟敏《正宮端正好》)

清·翟灝《通俗編》卷34:

“《歸潛志》李屏山晚愛楊萬裏詩曰:

‘活潑剌底人難及也。

’‘潑剌’猶言潑潑。

1.3在早些及同期的文獻中,也寫作“活撥撥”,如:

(9)爾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

活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