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696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高阳县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2018.1)

第一部分(1—7题,24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瀚(hàn)锐不可当(dǎng) 凛冽(lǐn)悲悯(mǐn)

B.娴熟(xián)镌刻(juān)一丝不苟(gǒu) 颓唐(tuí)

C.悄然(qiāo)咆哮(páo)殚精竭虑(dān) 匿名(nì)

D.紧绷(bēng)轻盈(yíng)屏息敛声(píng)畸形(j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锐不可当(dāng)。

C悄然(qiǎo);咆哮(pào)。

D屏息敛声(b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御风飘荡隐天蔽日嘤嘤成韵B.倒影候骑晓雾将歇争高只指

C.皎洁牛犊悬泉瀑布沉鳞竟跃D.疏条采薇青荣峻茂藻荇交横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项书写完全正确。

B争高直指。

C沉鳞竞跃。

D清荣峻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D.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

介词“通过”“使”连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可将“通过”或“使”去掉。

B.不合逻辑。

“是否”是两面词,表明两种情况,而“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则表明了一种情况,两面对一面,前后不对应。

可将“能否”删去。

C.前后矛盾。

“以上”表概数,与“至少”矛盾,可将“以上”删去。

D项没有语病,表意明确,故选D。

考点:

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紧扣藤野先生来刻划,行文缜密,结构严谨。

B.《我的母亲》作者胡适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C.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描写三峡自然风貌的语句动静相生,情景交融,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D.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中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项“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错。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5.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由于“这一代网络”中,各网络之间相互独立,导致网络间的消息传递变得非常麻烦。

②这就是NGN中最重要的“多网融合”思想。

③NGN(NextGenerationNetwork),中文名字被称为“下一代网络”。

④把这些内容都融合到一个网络,也便于集中控制管理,促进不同信息流间的协同合作。

⑤而在NGN里,人们可以传递语音、数据、媒体流等多种类型的信息。

⑥所谓“下一代网络”,是针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一代网络”而言的。

A.③①⑥⑤④②B.⑥③①⑤②④C.③⑥①⑤④②D.⑥①③⑤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找到第一句是关键。

通读六个选句,发现都是围绕“下一代网络”来说明的。

而提出这一术语的是第③句。

紧接着第⑥句解释了这一术语,应排第二。

第①⑤④句具体说明了“这一代网络”。

最后,第②句作了总结。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根据提示写出诗文原句。

①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⑥王维《使至塞上》中叙事兼抒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猿鸣三声泪沾裳

(2).②谁家新燕啄春泥(3).③采菊东篱下(4).④塞上燕脂凝夜紫(5).⑤小园香径

独徘徊(6).⑥征蓬出汉塞,(7).归雁入胡天(8).⑦仍怜故乡水,(9).万里送行舟

【解析】试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猿”“沾”“脂”“蓬”等字词的书写。

7.综合性学习

本报讯人民网联合搜狐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近日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最具价值的前10个汉字分别为:

德、信、孝、诚、善、仁、和、礼、义、道。

第11至第20个汉字分别为:

爱、正、公、法、廉、智、理、忠、学、敬。

在征集过程中,受访者围绕“德”字发表了很多看法。

大家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现在我们仍讲“德才兼备”“立德树人”。

同时,受访者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如何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信”字排在第二位,表明公众对当前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关注与忧虑,以及对建立新信用体系的期待。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请你就排在第三位的“孝”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例:

门户网站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调查结构

(2)示例: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时代“孝”这一美德仍然需要发扬光大。

..................

第二部分(9—24题,共46分)

诗词鉴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8.家书的珍贵(意思对即可);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9.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解析】

8.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含意及所抒发的情感的把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在这里是个比喻。

杜甫在这里是说,在战争烽火连绵的好几个月中,能够接到一封家信,真是比收到万两黄金都珍贵啊!

表达了诗人对收到家信的重视和无比激动的心情。

9.试题分析:

描述诗歌画面:

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节选)

【注释】①方山子:

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

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

尊崇,敬仰。

⑤折节:

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

惊奇注视的样子。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案】10.

(1)遂:

于是,就

(2)相与:

一同,共同(3)故:

缘故,原因

11.

(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

被贬官; 方山子:

“不遇” ②苏轼:

寻友、赏景:

 方山子:

隐居

【解析】

10.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故”:

缘故,原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户”“故人”“何为”等字词的翻译。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的翻译。

“何为”介词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试题分析: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译为:

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13.试题分析:

比较阅读。

问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和自我排遣的方式的不同之处。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人生际遇的不同:

苏轼被贬官;而方山子属于“不遇”。

自我排遣的方式:

苏轼为寻友和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