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628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七次周考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1、单选题: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的青花瓷礼服惊艳世界,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在西方的名片。

关于我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列

B.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C.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精品

D.清朝闭关锁国瓷器没有出口

2.据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

“黟、歙(县)间多良纸,有凝霜于心之号。

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

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熏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

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这反映了

A..宋代造纸术水平世界领先 B..当时地方特色手工业发达

C.手工工场在某些地区出现 D..官营手工业垄断经营严重

3.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4.诗能叙史,从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

A.夜市商业繁荣           B.市的管理制度已经发生变化

C.草市设施齐全           D.商业活动完全突破时间限制

5.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新航路开辟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6.广东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时置县,隶于合浦郡,是一个非常繁忙兴旺的商业港口,古谚有云:

“欲拔贫,诣徐闻:

当时我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这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

由此可见

A..草市的兴起,并成为地方的商业中心

B..海外商运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

C.汉初年实行“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

D.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7.“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

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古代“镇”的演化可以看作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B..重农抑商解体的例证

C.物质生产进步的反映D.市民社会兴起的标志

8.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

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B.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D.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

9.“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交通要道)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材料不能反映出

A.宋代实行茶叶专卖政策B.经营茶坊的徽人晋人已成为商帮

C.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D.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

10.明清商人经商的盈余,主要不用于再投资事业,而是购买地产,或是纳赀(即资)捐官,以跻身官绅阶层。

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B.实现从政为官的梦想

C.巩固经济活动中商人的地位D.增加自身的安全保障

11.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近代工业出现

13.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14.中国古代“巾”的形式是逐渐成熟,完备的。

下列情境,可能出现于汉代长安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门、墙   B.居住区里有商铺   

C.“夜市卖菱藕”       D.“草市迎江货”

15.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二十二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等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

”这些措施在本质上体现出

A.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政府力图控制人口流动

C.传统农耕经济发生异变D.专制权力干预社会生活

16.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

据此分析,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使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B.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C.是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体现

D.使中国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

17.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

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

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            

 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

18.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道;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的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对中国传统的精工细作技术的认可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B.C.D.

19.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你耕田来我织布”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 

20.明朝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说:

“闽西诸移人,皆食山为足。

为举子业,不求甚工。

漳泉海隅.其人以业主为不赀,以航海为恒产。

”福建内地与沿海的社会价值观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于

A.山与海不同的地理条件B.农与商不同的经济模式

C.儒与佛不同的文化背景D.汉与越不同的历史传统

21.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户)

占全国

比例

人口

(户)

占全国

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比例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

它有如一个蛛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弧

23.《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何(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

“后世贤,师吾俭:

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表明汉代

A.勤俭节约是为官之道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为官清廉不与民争利D.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手段

24.明清史志资料显示: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②纺织业显著发展  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25.古代中国有很多创造发明,其中直接推动农业发展的有

①水排②曲辕犁③大镰④耧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6.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

A.占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27.南昌西汉海昏候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

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迄今己出土l万余件文物。

下列可能出现在该墓中的有

①用隶书书写的竹木简②质地纯净的青瓷器物华美轻柔的丝织品

④精美的文人画作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

28.《史记》中提到,楚国宛出产的兵器刃锋像蜂刺般厉害,学者判断是钢材制作的。

而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作的,过于柔软。

公元1世纪时欧洲学者曾经说过:

“虽然铁的种类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相比美。

’可见当时的中国

A..煤的使用有助于炼钢B.出现水力鼓风冶铁

C.己经普遍使用灌钢法D.冶铁技艺较罗马高超

29.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30.江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右图四处地址有关的对应说法正确的是

A..A处文化遗存证明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

B.唐代B处盛产白瓷,制作精美

C..陈启源海外归来在C处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D.荣氏兄弟在D处创办了大生纱厂

2、非选择题:

(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

“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

”“今苟断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