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933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7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docx

乡土地理原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

第二章乡土地理的测量技术

第一节地图草测技术

乡土地理野外调查最基本、最简便的技能是用肉眼进行观测,虽然现代观测的技术手段发展很快,但肉眼观测不受仪器限制,灵活性强,节约时间和物力,又简单易学,因此,学生通过肉眼或配合适当的工具进行野外调查很实用。

草测又称简易测绘,将调查区域经过的路线以及途中的各类地物(包括:

房屋、河湖、山岳、耕地、树木等)描绘在平面图上的过程,是乡土地理野外调查最基本的技术。

一、野外定向

定向就是辨别方向。

在野外,每到一处首先就是确定方向。

只有确定方向后,才能了解周围的环境,进行各种各样的考察工作;根据地面上的方向和当地的地理事物,决定自己所在地点的位置,有把握在陌生的道路上行走,并找到最便捷的路线前进。

确定方向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是下面几种。

利用指北针判定方向是最基本的的方法之一。

判定时,手持指北针,待磁针稳定后,磁针红色一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实地的磁北方向。

面对磁北,右为东、左为西,背后为南。

根据太阳和钟表判定方向简单易行。

已知钟表表面每小时的刻划相当于30°,正南的方向就相当于观测时刻指向太阳的时针与表示正午来到的表面时刻如12点之间的夹角之二等分线(图2-1)。

图2-1图2-2

不用钟表,根据太阳阴影也可随时确定方位。

在一平坦地区插上长约一米左右的木棍(图2-2),并标出其阴影的端点E。

约过15分钟后,再标出其阴影的第二个端点F。

这时连接这两个端点的线段EF便位于东—西方向上。

自木棍底部至东—西线段作一垂线,这条垂线即向北方。

有些地物由于受阳光、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某些与方位有关的特征,也可利用这些特征来概略判定方位。

如独立树,通常是南面枝叶茂密、树皮光滑;北面树叶稀少,树皮粗糙。

会分泌胶汁的树(如松、杉)南面分泌的胶汁多于北面。

树上结的果实朝南的比朝北的成熟得早。

独立大树被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通常是北面间隔小,南面间隔大。

又如突出地面的物体,像土堆、堤坎、独立石、建筑物等,其朝南地面干燥、春草早生、冬雪先化;北面地上潮湿、夏长青苔、冬存积雪。

北方的居民房屋大多坐北朝南。

二、野外测距

测距就是测量两地间的距离,是草测地图的基本测量,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

通常最简便的测距采用目估距离与步测距离,它们不用借助多种仪器,就可实现。

1、目测距离

目测距离就是不一一丈量,而是根据视力、目标清晰程度和

实践经验来判定距离,目测距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判断法和小尺目测法等。

●比较法就是把要测距离与某段已知距离(如电线杆距离、已

测距离或自己熟悉的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离)相比较以求出距离。

也可将要测的距离折半或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较,推算全长。

●判定法就是根据目标的清晰度来判断距离。

在正常视力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分辨的目标距离可参考表2-1。

但因各人的视力不同,使用此表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掌握。

●小尺目测法这是利用直立地面的自然物体或人工建筑物(如电线杆、房屋、树木等)作为目标,根据相似三角原理,运用一把小尺,通过反复实验而得出的比例数据值来计算距离。

通常电杆都有比较恒定的高度(10米),我们在距离电杆50米处,平伸右臂(图2-3),用大拇指及食指持一小尺,小尺应与地面垂直,接着用右眼瞄视,使小尺顶端及电杆顶端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右眼视线下移,瞄准电杆下端,同时大拇指尖、右眼及电杆下端同在一条直线上。

并在指尖所指小尺之处作一刻划(即为距电杆50米之刻划),根据这种方法来回地反复测量,再作出距电杆100米、150米、200米、300米等处之刻划。

到野外后,我们可以利用此小尺瞄视一电杆,然后再看大拇指尖所指的小尺刻划数值,即可知道我们与电杆间约略的距离。

表2-1根据目标清晰程度判定距离参考信息

距离(米)

目标清晰程度

100

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可见。

150~170

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可见。

200

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网的铁丝可见。

250~300

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颜色可见。

400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

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

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脚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树干、电杆可见。

2000

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行动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

 

图2-3小尺目测法

也可以用臂长尺测距离,臂长尺是以自己的臂长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在铅笔或直形物体上,并注以数字。

如某人臂长为60厘米,则臂长尺上一个分划为6毫米。

若已知目标间隔(高度),求距离的测量方法是:

以手持尺,将臂向前伸直,使尺的“0”分划对准目标的一端,拇指压在目标的另一端所对准的分划上,读出分划数,然后按下列分式计算:

 

若已知两电线杆的间隔为50米,读取臂长尺上的分划数为5,则测量者至电杆的距离为:

若不知目标间隔(高度),求距离要领与以上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前后两点上,分别测定目标的的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点间(前进或后退)的距离,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2、步测距离

步测距离就是利用步幅量测距离。

通常以复步(两步为一复步,每复步长约为1.5米)为单位进行实地量测。

其计算公式为距离(米)=1.5米乘以复步数,也可简化为一句话,即复步加复步数之半,等于距离,如果某段距离共200复步,则该段距离米数应为1.5米×200=300米;或200+100(200复步之半)=300米。

由于各人的步幅大小不同,要测得准确,就应经常练习,逐步形成标准步幅(每步幅1.5米)。

如果自己的习惯步幅大于或小于标准步幅,也可按照自己的复步长按计算公式计算距离。

步测过程中,要注意直线前进,步幅均匀,遇有起伏地面还应调整步幅。

在野外测距之前,通常要根据野外草测图件的比例尺,制成一个步长比例尺。

对路面坡度的影响,可根据表2-2、(图2-4)核算增减百分比,从而使步测距离精度得以保证。

此外还可用光速,步走与时间的关系测距。

目前,较为常见的步测距离是使用记步器,只需有单步长就可根据计步器读出的步数得出距离。

表2-2地面坡度对步长的影响

上坡或下坡

地面坡度

每一步减少数

上坡

50

10%

100

20%

200

35%

300

50%

下坡

5—100

5%

150

10%

200

15%

300

35%

 

图2-4步度比例尺

三、野外测坡度和高度

坡度和高度是特定地物三维特征的重要参数。

1、测定坡度

单人测量坡度最简便的方法是,用一块硬纸自制一个简易的半圆量角器,人站立在山坡的一侧,双手握住量角器,使量角器的底边与山坡保持平行一致,在量角器半圆的圆心处用图钉和一根小细线悬一重物(如图2-5),则该山坡的坡度很容易从量角器上读出来(图中的坡度为26°)。

若双人量坡度可以采用图2-6所示测量坡度法。

 

图2-5

 

图2-6

2、测量高度

最简单的测量高度方法是,利用已知身高的人靠近被测目标站着,然后测高者后退远处,手持一支铅笔或一根枝条,并将手伸出去用大拇指指甲在铅笔上标出该同志的身高。

最后测定出物高为身高的几倍。

将所得的倍数乘以该人的身高便求出了地物的高度。

还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用已知实际地物底部的宽度与照片上底部宽度的比例关系,算出地物的高度。

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是:

取一面小镜子,用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求解(如图2-7所示),在距宝塔20米处的地面上放一面小镜子C,然后一步一步地退离镜子,直到在镜子里可以看见塔顶的影像为止。

由于塔顶入射线BC和反射线CF分别与镜面构成等角a,直角三角形ABC与EFC相似,假定观测者眼睛距离地面的高度h为1.5米,由此可得一简单公式:

塔高H=h•D/d=1.5•20/d=30/d(m)

据此,只要丈量出退离镜子的距离d,即可求得塔高。

用另外一种简便的水准器也可测定山丘的高度。

这水准器用一条长100厘米和一条长40厘米的木板组成(图2-7),它们彼此垂直,呈“T”字形。

长板正中画一条直线,直线上端钉上一条直线,悬挂一根线,下端系一个锤,用以确定是否水平。

测量时,三人一组,把水准器直立在地上,用手扶着(图2-8)。

注意观察铅垂线,当铅垂线与长板正中的直线相合时,即短板成为水平状态时,乙就顺着短板向山坡上瞄准,并认定一点。

丙就用木桩钉在瞄准的那点上,作为标记。

接着甲乙两人行至钉木桩的地点,凭水准器测定第二个定点。

这样一步步地做,直到山顶。

把历次所测的米数(每次高一米)相加,就是山丘的高度。

山丘顶部,如果最后只剩下不到一米的时候,可在丘顶竖一标杆,用水准器向它瞄准,认定一点,然后用水准器一米的高度减去标杆的下端至瞄准点处的高度,求出那段山丘顶部的高度。

 

图2-7简易水准器图2-8简易水准器测高度

山地高度测定的最便捷的方法是使用空气盒气压表。

随高度增加气压相对降低,气压的变化能够在气压表上灵敏地反映出来,根据它变化数值的大小,计算出山顶与山麓的高度差。

四、测定点位

在上述测量基础上确定点位比较容易,确定点位通常指地物的站立点在地图上的位置,最便捷的是使用GPS,受条件限制,最常用的方法仍是交会法。

在绘图板上瞄准该地理事物,并绘出观测点A到该事物的方向线AC和A点到下一观测点B的方向线AB;

(2)沿着AB线向B点行走,并用步长测出AB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步度比例尺缩小,在平面图上确定B点的位置;(3)在B点向观测的地理事物瞄准,从B点引绘出新的方向BC,这新的方向线跟A点引出的方向线AC线相交于C点,这就是该地理事物在平面图上的实际位置。

根据经验,如果被观测的地理事物越远,那么A点到B点之间距离要长些,使AC,BC二方向线构成较大的交会角,交会点C在图上的位置就会准确得多(图2-9)。

图2-9交会法测距

五、草测地图

草测地图的比例尺在草测之前就定好。

比例尺大小依据目的而定,地图各种地物边界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上述草测点位、方向、距离、高度等记录下来,再根据一定的比例尺描绘在图纸上,成为地物类别的界线图斑,然后再根据每块图斑的属性,设计图例,通过符号的差别表达不同地物的类别差异(图2-10)。

图2-10草测某乡土区的土地利用

第二节地理素描技术

地理素描,运用绘画艺术法则,以单色线条来描绘地理景观造型,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成因机制。

地理素描也有人称其为“地理画”,是具地理科学内容的艺术作品。

地理素描的对象是地理景观或地理现象,其中地貌景观是基础。

一、地理素描在乡土地理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掌握地理素描技术是开展乡土地理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其功能表现在下述的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素描锻炼观察地景的能力,训练“图画思维”,体会和丰富关于地理事物的认识,属肉眼对地测量技术;其次,地理素描是野外科学考察的重要记录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原始创新,即使是失败的素描,也是成功的笔记,有时在现代观测技术失灵或缺少的情况下,地理素描尤为重要;第三,地理素描成为数字地球时代,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地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第四,地理素描使得教师或研究者多了一种有力的和不可代替的工具,给地理类的课程带来强烈的兴趣和多样性;最后,地理素描图朴素简洁,复印和印刷清晰且成本低,无论作为插图或书眉、还是作为封面及扉页,都很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学习地理素描技术通常经历五个学习阶。

(1)临摹优秀地理素描作品(体会地理素描):

临摹地理素描作品,先描画,再临摹,最后默画(通常练习10余幅,就可默画下来,可以说是入门了)。

(2)近感地理景观像片素描(块体观察与线条创作):

将以影像为特征的近感像片,描绘成以线条为特征的地理素描(这一步很关键,通常练习10余幅,可入门)。

(3)地形图与遥感影像素描(透视网应用与鸟瞰图创作)前者将以等高线为特征的地形图,描绘成以线条为特征的地理素描鸟瞰图;后者将以影像为特征的遥感像片(航片和卫片),描绘成以线条为特征的地理素描鸟瞰图(这一步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扩展,只要认真按技法画,就可出作品)。

(4)地形模型素描(写生初步:

透视与影调创作):

将缩小的几何化的三维模型,用线条描绘在二维平面上,形成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即地理素描图(这是原始创作的良好开端,不可忽视)。

(5)野外实景素描(对实地取景、构图和综合概括):

到实地描绘真实地景(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只要实践,就会产生原始创新的地理素描作品)。

二、地理素描的基本原理

透视原理是地理素描必备的理论基础,掌握了基本透视规律,就可使地理素描作品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从而实现肉眼对地测量。

透视现象:

物体在空间给人的感觉总是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透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视觉与物体的距离所致。

人的眼睛视线是从眼球里以60多度的夹角伸展出去,在视场之内,同样大小的物体因视觉角度不同,就有大小差异(图2-11)。

距离眼睛近的,其视角就大,在视网膜上结像就大。

相同物体因距离不同产生的色彩浓淡和轮廓清晰度的变化,则是由空气厚度不同及大气介质不同所致。

同一大小物象,因远近不同,看上去成“近大远小”,因近处看物象视角大,投影在视网膜上虚像大;反之,远处物因视角小而虚像小,就感到了“近大远小”了(见图左下方)。

当与物像的距离使视角在28~37度之间时视域内最清楚。

 

图2-11视角与距离的关系及物象近大远小的原因

透视是透视图和透视投影的简称。

透视图是以人的眼睛为投射中心的中心投影,透视投影所获得的图形,也就是观察者的视线(投射线),透过画面(投影面)观察物象时,视线与画面相交而成的图形(图2-12)。

透视学就是依据光学和数学原理,通过透视投影,在平面上(画画),科学地图示物象的立体形状、体积大小、空间位置的科学。

 

图2-12

明暗光影是素描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自然界中可见的物体都处于光照下。

由于物体质地和光照强弱的不同,形成了吸收光与反射光的强弱差异,表现出明暗光影的不同。

加之光照角度及强弱变化,使物体明暗层次变得更加丰富。

物体受光后出现亮面、灰面、暗面(图2-13)的变化,这即是常说的三大面。

在三大面中又可以根据受光强弱不同,再分成五个调子,即亮面、灰面、明暗交界、暗面、反光和投影。

地理素描中运用线条的疏密和轻重来表现“三面”、“五调”。

亮面:

属于物体的受光部,光滑质地的物体受光后,若是光源90度反射,则一定会呈现出最亮部或最亮点。

受光部的形体明暗一般用较淡的线条来描绘。

 

图2-13物体的“三面”、“五调”

灰面:

是物体受到光线侧射的部分,也称半面受光,与暗部连接。

是从受光部向暗部过渡的地带。

灰面的层次最为丰富,在表现这部分的层次时,要反复和暗部、明部对比来确定。

明暗交界:

是物体由于自身形体变化,形成受光与不受光部分产生的明暗突变,这一部分是物体最暗的地方。

它既不受光直接照射,又极少受到反光的影响,它往往处在物体形体转折的结构部位。

但又因光源角的变化及环境反射的影响,明暗交界也产生一定变化。

重视和画准明暗交界处的形状,就能基本把握物体的形体结构和基本明暗色调。

暗面:

由于暗部不同体面转折和周围反射光的强弱程度不同,其相对的亮度是有差异的。

准确地表现将会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反光和投影:

反光的形成是周围环境光的影响所致,正确地处理反光,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透明感和物体的质感。

反光处于暗面、不要过分强调,再强也不能超过亮面。

投影是物体投射的影子,正确处理投影能加强物体的立体感,故应根据投影透视的规律画准它的形状。

投影边缘的明暗反差较大,与物体接近处投影轮廓清楚,远则模糊渐淡。

处于阴影中的物体色调对比比较弱,描绘时要使其处于阴影的整体中。

三、地理素描的基本技法

1、线条技法:

地理素描运用单色线条描绘,线条变化丰富,它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

一条线就是一个记号,借以反映主题、突出重点、显示立体、表现质感。

正确地运用线条能提高素描的效果,是地理素描的重要技能。

线条以其功用可分为三种。

轮廓线:

指概括物体轮廓外形特征,控制圈定物体成形轮廓的线。

是素描的基础。

块面分割线:

是为表现描绘对象次一级形态变化及各部分割面性质的线,它是主体造型的辅助线。

复杂的物体从大到小依次分割到块面,块面分割越细,真实感越强。

块面分割常见的有“五大面”,即:

竖面、平面、斜面、坡状面和弧形面。

阴影线条:

用于表现物体明暗程度的线条,借以增强物体的立体效果。

线条的基本类型有:

直线、折线、曲线、点线4种,这些条线还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排线网。

线条运用的基本原则有两个:

一是线条走向与块面起伏变化一致,二是线条性质与地物质地相对应(图2-14,图2-15)。

 

1广阔平坦;2破碎散布;3残丘起伏;4低缓岗峦;

5微波荡漾;6蜿延曲折;7湍急零乱;8低丘绵延;

9沙地草丛;10沼池杂草;11灰岩峰丛;12平缓低山;

13坦荡平原;14茫茫戈壁;15丘陵梯田;16冰峰雪帽;

17郁葱岗峦;18花岗岩峰;19页岩方山;20砂页岩山;

21砂岩残峰;22旋卷构造;23松杉远眺;24槟榔倩影

图2-14

 

图2-15

2、野外取景与构图技法

取景就是选取景象,即对地理景观进行选择。

根据主题表现的内容,对高低位置、左右方位、前后方向、远近距离等进行全面、综合地考虑、以确定视点,即描绘景象的最佳位置。

可以选用取景框将素描对象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手势取景(图2-16)。

 

图2-16a地岳素描的取景及口测

手势法:

手臂向前伸平举,作取景框,并确定取舍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注意在作图时,每次观测必须至同一位置。

方格法:

以长边约为十余厘米的方框,框内分成方格,平置于前观测物象;初时纸上也可有对应的方格,然后将景象置于框内的位置,移画于图纸上。

直尺法:

以一直尺或铅笔,尺上有刻度,横平或竖直直尺,平举观测物象,衡量大小和相对位置。

构图是如何安排画面,或叫“经营位置”,包括视平线的确定、透视线条的安排和景物轮廓的勾画。

构图的关键在:

第一,地平线是地理素描的重要依据,写生时首先要确定地平线(水平线)的位置,平视时地平线画在画面的中间,仰视时地平线画在画面偏下位置,俯视时地平线画在画面的偏上位置;第二,重心的配置和画面的均衡,即主体画面安排不过高或过低或偏于一侧,因此,再由水平线中点作一中央垂线来控制;第三,用比例量测景物轮廓的长、宽和斜度。

在地理素描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几种常见的地理景观构图(图2-17)。

 

金字塔式曲流式坪川式

 

沟谷式水平分割水平同心圆式

 

涵桥式原野式立柱式

图2-17

3、地物观象思维转化

要真正使所描绘对象的轮廓和形态符合客观实际,块体的观察和积木化想象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用解体的方法,将自然界复杂多样的地理景物仔细地观察,反复对比,想象成为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组合(图2-18)。

地理景观“积木化”,为进一步区分明暗面、布局线描奠定基础。

 

图2-18地理景观积木化

地理素描的完成要经过眼、手、脑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将客观地物简化升华、转化为视觉产品的过程。

地理素描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准确性是思维转化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观察地物就是理解、认识地物。

理解是认识的基础,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认识,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抓住本质的东西,因此,地理素描时,要将大脑中存储的地理专业信息调出来,参与到从取景、构图到积木化和线描的全过程。

观察地物的内容也叫“全面造型因素”,包括比例、机构、形体、色彩、透视、质地、光影七要素。

观察地物时要注意三个关系:

一是描绘物体的内部构造和处部形态关系;二是描绘物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是描绘物体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关系。

观察地物时要认识到任何地物都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都可以转化成块体。

在观察地物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目光压缩、过滤的方法,即不时地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去观察地物或眯起眼睛看地物。

压缩目光就会滤掉许多琐碎的细节,除了目光点物像清晰外,其他物像虚弱模糊,整个视域内压暗了许多,反差明显拉大,这有利于素描时的明暗确定和虚实处理。

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地描绘地物,首先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描绘对象的基本图式,做到“脑有成图”。

这个思维过程要使色彩组合的块体升华成线条勾勒的素描图。

包括:

地物块体的确定、主体与陪体的区分、前景与后景的处理、虚实对比、明暗对比、质地确定等,最有难度的是相应线条的线描。

从大脑存储的地理素描图中选取与地物相象的素描图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这是“移花接木”,能默画出来的地物素描作品对于进行实地写生大有益处,因此,大量地临摹优秀地理素描作品十分必要。

四、地理素描步骤

一幅地理素描图,从取材到成图,有一大致的过程:

首先要构思。

明确画什么和怎样画,以便做到落笔时胸有成竹,准确而快速地画出素描图来,然后分6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第一步:

取景、目测、确定控制点、基准线(对画面起控制作用的线);

第二步:

画大体轮廓,主要地貌界线;

第三步:

画细部轮廓线,次要地貌界线;

第四步:

画明暗,突出地貌界线;

第五步:

检查、整饰全图;

第六步:

标画内容要素和图式规格。

第三节近感图像摄制与遥感判别技术

在乡土地理实践中,运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摄地物,获取乡土地理信息,在野外调查中经常使用的观测技术,统称为地理景观摄制技术,或近感图像拍摄技术。

利用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判读区域地表状况,建立景观光学模型,从而从宏观上了解地表面貌,我们称其为遥感图像判别技术。

一、地理摄像构图技术

地理摄影是从事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理摄影同野外绘制的各种图件与地理素描等一样,是野外获取的直观图像资料。

地理摄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记录野外地理事物,通过野外摄影所获取的地理影像,可以为室内回顾与分析野外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提供重要的信息。

因此,专业地理摄影是地理工作者从事野外地理调查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技能。

照相机是地理摄影的基本工具,从事地理摄影必须首先了解照相机的种类、性能及照相机的基本构造,以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用的照相机。

目前照相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

一是数码相机的快速发展。

另一是操作的傻瓜化(自动化)程度快速提高。

对于乡土地理的观测来说,地理摄影技术最为关键的是构图。

在地理素描一节,我们已对画面构图作过介绍,在摄影中也是类似的。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成组相片的构图。

1、构图的不同景别

专题摄影中的成组照片的构图要求,应当包括不同的景物,即是远景、全景、近景和特写。

这5种构图画面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反映一个事物的主题。

远景:

主要是表现你所要拍摄主题内容所需的广阔空间,是成组照片中不可缺少的,通常作为压题照片。

全景指被摄目标的全部景观,不仅要把被摄物体全部拍下,而且还能够表达主题内部的局部特点,即从不同侧面拍摄。

近景是拍摄目标的特征和主要部分。

特写则是拍摄画面几乎被目标的局部特征所充满。

要拍一组专题照片,最低限度要有三种不同的景别,远景、中景(或近景)和特景,它们相互呼应,表达着同一个主题。

选择景别的关键是选择近景的拍摄距离,配合应用变焦镜头。

2、构图中的拍摄角度和方向

在拍摄每一个不同距离的画面时,要有高度的视觉敏锐性。

在拍摄现场应能迅速判断出拍摄角度,通常我们也叫做最佳拍摄方向。

是从正面拍,还是从侧面或斜面和背面来拍,确定一个能够表达你所要表达的内容即拍摄角度。

采用不同高度拍出的画面,其所拍的主体景物的前景与后景,天空与地平线,人物的高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