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599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 15页.docx

优质文档oc实验指导书范文模板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oc实验指导书

篇一:

OC实验指导

实验一:

熟悉Object-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

(基本操作性实验2学时)

一.目的要求

1.熟悉Xcode环境;

2.掌握在Xcode中创建Object-C项目的步骤;

3.掌握程序的编译和运行方法;

4.掌握应用NSLog方法进行屏幕输出。

二.实验任务

在Xcode环境中创建一个Object-C项目,实现屏幕输出功能,并进行编译和运行。

三.实验环境、设备

苹果电脑、Xcode。

四.实验指导

(一)背景知识简述

Xcode是苹果公司开发的编程软件,是开发人员建立OSX和iOS应用程序的最快捷方式。

Xcode具有统一的用户界面设计,编码、测试、调试都在一个简单的窗口内完成。

(二)实验步骤

1.打开Xcode,新建Xcode项目,如图1。

图1

2.选择最简单的命令行项目,如图2。

图2

3.输入项目名称,选择Foundation框架进行创建项目,如图3。

图3

4.编写程序。

5.点击Run,运行项目,如图4

图4

实验二:

Object-C类的设计

(基本操作性实验2学时)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类、对象、方法的概念;

2.掌握类的声明格式;

3.掌握类的定义格式;

4.掌握对象的创建步骤

二.实验任务

定义一个分数类,用来保存分子、分母。

定义一些方法,分别用来设置和获取分子、分母的数值。

编写一个Objective-C程序,实现这个类并测试它。

三.实验环境、设备

苹果电脑、Xcode。

四.实验指导

(一)实验步骤

1.创建一个Xcode项目;

2.创建一个分数类;

3.在接口文件中实现分数类的声明部分;

4.在实现文件中实现分数类的定义部分;

5.测试该类。

实验三:

继承的使用

(基本操作性实验2学时)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继承的概念;

2.能够通过继承对现有类进行扩展;

3.掌握覆写方法。

二.实验任务

定义一个矩形类为父类,用synthesize指令根据@property自动生成两个私有的成员,分别表示长和宽,定义计算矩形面积和周长的方法;定义一个正方形类为子类,并定义它特有的两个方法,存取正方形的边长。

编写一个Objective-C程序,实现这个类并测试它。

三.实验环境、设备

苹果电脑、Xcode。

四.实验指导

(一)实验步骤

1.创建一个Xcode项目;

2.创建一个矩形类;

3.在接口文件中实现矩形类的声明部分;

4.在实现文件中实现矩形类的定义部分;

5.创建一个正方形类,继承自矩形类;

6.在接口文件中实现正方形类的声明部分;

7.在实现文件中实现正方形类的定义部分;

8.在Main函数中测试正方形类的存取边长方法、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篇二:

实验指导书-全

《材料制备与表征实验》

(ExperimentalofMaterialsPrepar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Techniques)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

201X118

实验一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粉体与性能表征

一、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1846年法国化学家J.J.Ebelmen用SiCl4与乙醇混合后,发现在湿空气中发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胶。

20世纪30年代W.Geffcken证实用金属醇盐的水解和凝胶化可以制备氧化物薄膜。

1971年德国H.Dislich报道了通过金属醇盐水解制备了SiO2-B2O-Al2O3-Na2O-K2O多组分玻璃。

1975年

B.E.Yoldas和M.Yamane制得整块陶瓷材料及多孔透明氧化铝薄膜。

80年代以来,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功能陶瓷粉料以及传统方法难以制得的复合氧化物材料得到成功应用。

溶胶-凝胶法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胶体(colloid)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

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的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

溶胶-凝胶法的化学过程首先是将原料分散在溶剂中,然后经过水解反应生成活性单体,活性单体进行聚合,开始成为溶胶,进而生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凝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制备出纳米粒子和所需要材料。

其最基本的反应是:

(l)水解反应:

M(OR)n+H2O→M(OH)x(OR)n

-x+xROH

(2)聚合反应:

-M-OH+HO-M-→-M-O-M-+H2O

-M-OR+HO-M-→-M-O-M-+ROH

溶胶-凝胶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1)由于溶胶-凝胶法中所用的原料首先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低粘度的溶液,因此,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分子水平的均匀性,在形成凝胶时,反应物之间很可能是在分子水平上被均匀地混合。

(2)由于经过溶液反应步骤,那么就很容易均匀定量地掺入一些微量元素,实现分子水平上的均匀掺杂。

(3)与固相反应相比,化学反应将容易进行,而且仅需要较低的合成温度,一般认为溶胶一凝胶体系中组分的扩散在纳米范围内,而固相反应时组分扩散是在微米范围内,因此反应容易进行,温度较低。

(4)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制备各种新型材料。

溶胶一凝胶法金属化合物经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低温热处理而生成纳米粒子。

其特点反应物种多,产物颗粒均一,过程易控制,适于氧化物和Ⅱ~Ⅵ族化合物的制备。

溶胶一凝胶法作为低温或温和条件下合成无机化合物或无机材料的重要方法,在软化学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制备玻璃、陶瓷、薄膜、纤维、复合材料等方面获得重要应用,更广泛用于制备纳米粒子。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溶胶一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掌握溶胶凝胶的实验方法。

3.了解并掌握分体颗粒的基本表征方法。

三、实验过程与细节

1.实验药品及配制

实验所用原料见表1。

用去离子水配制0.5M的(NH4)2HPO4溶液1000ml。

无水乙醇配制0.5M的Ca(NO3)2溶液1000ml。

Ca含量采用EDTA络合滴定分析,含量用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

分别用1+1的

氨水调节pH值在10.0-10.5之间,并加入适量的三乙醇胺做活性剂,所得溶液无色透明。

表1实验原材料

Rawmaterial

Ca(NO3)2?

4H2O

(NH4)2HPO4

无水乙醇

三乙醇胺

氨水

去离子水Molecularweight236.15132.0646.07149.1917.03Content(%)≥99.0≥98.5≥99.7≥99.025.0~28.0Purity分析纯分析纯分析纯分析纯分析纯

2.粉体的合成

按Ca(NO3)2?

4H2O和(NH4)2HPO4摩尔比10/6取相应体积的溶液,将Ca(NO3)2溶液置于反应器中,开动搅拌器强力搅拌。

先加入少量(NH4)2HPO4溶液,使反应混合液中产生HA晶核,然后按一定速度滴加(NH4)2HPO4溶液,实验中控制滴加速度为2-4ml/min,反应温度为25℃。

加入(NH4)2HPO4溶液后,混合溶液的pH值会下降,为确保HA的碱性生成条件,用精密pH计(PHS-3C型酸度计)在线检测反应液的pH值,并随反应的进行,随时滴加1+1的氨水,维持反应液的pH值为10左右(实际控制pH为10.0-10.20)。

滴加完毕后,强力搅拌反应2小时,然后静置陈化24小时。

倾去上层清液,离心分离(800型离心沉淀器)。

用去离子水洗涤两次,离心分离,再用无水乙醇洗两次,至洗涤为中性。

滤饼在90℃干燥12小时。

取少量干燥样品,研磨成粉用于对比分析。

其余干燥粉末置于马弗炉中700℃煅烧1小时,随炉冷却后,粉碎待用。

3.粉体的表征

用Finder-1型能谱分析仪测定纳米HA晶体Ca/P摩尔比。

制备两个样品,每个样品分三个微区采集衍射谱线,测试条件为:

电压20kV,电流2.6A,采集时间100s。

S3000N型透射电镜观测纳米HA粉体的形貌、晶粒尺寸。

制样采用超声波分散,分散介质为无水乙醇。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并简要叙述其的构成和特点。

3.实验内容及结果

五、思考题

1.溶胶一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扫描电镜有哪些具体应用?

实验二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一、基本原理

尼龙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由于在机械零部件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其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要求的也逐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改善尼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国内外学者使用了多种纤维、无机物颗粒作为改性填料。

研究表明,各种改性填料对该类聚合物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同填料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也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本实验采用高岭土矿物粉体,对尼龙进行改性,获得尼龙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尼龙填充改性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掌握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了解并掌握尼龙复合材料的基本表征方法。

三、实验过程与细节

1.实验药品及制备

制备试样的基体原料为上海赛璐璐公司生产的PA1010粉末,粒径小于175?

m,密度为1.05g/cm3。

高岭土粒度60-150微米。

复合材料制备前,使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高岭土进行表面处理,介质为丙酮。

为使颗粒分散均匀,试样制备时,先对粉末进行超声分散处理0.5h,以丙酮作分散介质,聚乙二醇为活性剂。

再按设定比例湿法球磨混合粉末,玛瑙球球磨8h后,80℃干燥4小时,过50目。

使用WZM-I型微型注塑机以230~240oC加热混合粉料,保温搅拌20min后,注入120~150oC的保温模具成型,成型试样尺寸20×10×6mm。

2.复合材料的表征

用Finder-1型能谱分析仪测定复合材料成分组成。

制备两个样品,每个样品分三个微区采集衍射谱线,测试条件为:

电压20kV,电流2.6A,采集时间100s。

S3000N型透射电镜观测尼龙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并简要叙述其的构成和特点。

3.实验内容及结果。

五、思考题

1.尼龙复合材料有什么特点?

2.复合材料的表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实验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锂离子电池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化学电源,自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它与常用的铅酸蓄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等二次电池相比具有工作电压高、重量轻、比容量高、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突出优点,因而成为摄像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以及便携式测量仪器等电子装置小型轻量化的理想电源,也是未来电动汽车用轻型高能动力电池的首选电源。

锂离子电池与Ni-Cd和Ni-H电池性能方面的比较见表1.1:

表1.1锂离子电池与Ni-Cd和Ni-H电池性能比较

3.1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1980年,M.Armand首先提出了摇椅式电池(RoekingChairBatteries)的概念,即为“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指以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

正极材料是一种嵌锂式化合物,在外界电场作用下化

合物中的Li可以从晶格中脱出和嵌入。

一般来说,正极材料的通式可写作LixMO2,其中M为过渡金属离子,负极采用锂-碳层状化合物LixC6,电解质为溶解有锂盐的有机溶液。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Li可逆地在两个电极之间反复嵌入与脱嵌。

其工作原理可用图1.1表示。

在充电时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开始脱离正极,进入电解液透过隔膜向负极方向迁移,在负极上捕获一个电子被还原为Li并存贮在具有层状结构的石墨中。

放电时在负极中锂会失去一个电子而成为Li+,进入电解液并穿过隔膜向正极方向迁移并存贮在正极材料中。

以石墨为负极、LiCoO2为正极,其电极与电池反应过程如下:

正极:

LiMO2?

Li1?

xMO2?

xLi?

?

xe-

负极:

6C?

xLi?

?

xe?

?

LixC6

电池总反应:

LiMO2?

6C?

Li1?

xMO2?

LixC6

图1.1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1.2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电解质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负极材料的研究发展较快,至今为止仍就较为活跃。

而作为电池核心部分的正极材料的容量比负极材料要低,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容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极材料的性质对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正极材料的研究是近些年来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点。

理想的正极材料应具有高的能量密度、高电位、电极反应可逆、较高的结构稳定性、与电解质溶液有电化学相容性以及资源丰富成本低且环境友好等几个条件。

目前,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主要在具有层状结构的LiMO2和尖晶石型LiM2O4结构的化合物(M=Co、Ni、Mn、V等过渡金属离子)上,其中研究最多的是LixCoO2、LiXMn2O4和LixNiO2及其复合电极。

1.2.1层状的锂钴氧化物(LiCoO2)

LiCoO2具有电压高、放电平稳、适合大电流放电、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其结构框架如图1.2所示,六方层状结构属于α-NaFeO2型结构。

O原子以稍微扭曲的立方紧密堆积排列,Co原子位于涂成阴影的八面体层,而Li原子处于无阴影的八面体层,这种结构非常适合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LiCoO2材料的理论容量为274mAh·g-1,实际应用中,LiCoO2最多只能脱出一半的Li+,因而实际容量约为140mAh·g-1。

由于其具有生产工艺简单和电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所以率先占领市场。

LiCoO2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合成法和低温固相合成法,以及溶胶-凝胶法、柠檬酸盐聚合法等。

但是,由于Co是一种战备物资,全世界储量不高,价格昂贵,同时LiCoO2具有毒性,因此很难应用在EV或HEV上,目前已经商业化的LiCoO2正在逐渐被价廉而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取代。

篇三:

电子实验指导书

目录

一、集成门电路····························

(2)

二、TTL集电极开路门与三态输出门的应用····(8)三、加法器·······························(14)四、数据选择器···························(18)五、触发器·······························(22)六、集成电路计数器、译码和显示··········(29)七、移位寄存器····························(34)八、集成定时器····························(40)九、电子秒表······························(46)十、模/数和数/模转换器·····················(51)

实验一集成门电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试“与非”门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和逻辑功能。

2.了解“与非”门组成的其它逻辑门。

二、实验原理

“与非”门是门电路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它的逻辑功能是:

全“1”出“0”,有“0”出“1”。

即只有当全部输入端都接高电平“1”时,输出端才是低电平“0”,否则,输出端为高电平“1”。

图1-1是一个具有3个输入端的“与非”门逻辑图。

根据手册规定,“与非”门的高低电平和其他电参数有一定的规范值,(见表1-1)。

若不符合,则表明该“与非”门不能使用。

图1-1图1-2

检验“与非”门应按表1-1规定的测试条件进行。

在实际使用时,有时可用万用表对“与非”门进行简易检验。

以TTL“与非”门为例,当接通5V直流电源后,先让各个输入端接高电平,用万用表测量其输出端的电压。

然后把各个输入端依次接地,测量输出端的电压,根据测量数据是否符合规范值则可判别这个“与非”门好否。

集成“与非”门的电压传输特性,指的是“与非”门输出电压u0随输入电压ui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1-2所示。

图中A点相应的输入电压称为关门电平Uoff,B点相应的输入电压称为开门电平UON。

传输特性的测量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直流电压通过电位器分压加在与非门的输入端,如图1-4所示,用万用表逐点测出对应的输入,输出电压,然后绘制成曲线。

为了读数容易,在调节ui过程中即可先监视输出电压的变化,再读出Ui来,否则在开门电平和关门电平之间变化的电压不易读出来。

为了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电压传输特性,可按图1-3接线,可把输出电压u0接入示波器的y输入端,输入电压Ui可由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的100Hz正弦波通过二极管半波整流后得到,同时把这个输入信号送入示波器的x轴,作为扫描电压,调节ui大小可在示波“外接x”)

“与非”门可以组成其他基本逻辑电路。

图1-5是由三个“与非”门组成的“或”门电路,它的逻辑表达式为

F=A+B

图1-3

器显示屏上观察到一条完整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注意,这时示波器的x轴选择开放放在

图1-4图1-5

图1-6是由四个“与非”门组成的“异或”门电路,它的逻辑表达式为F=A?

B=A?

B

本实验使用的集成“与非”门的型号为74LSOO,它包含四个“与非”门,每个“与非”门有2个输入端,其外引线及内部示意图如图1-7。

UCC为+5V。

图1-6图1-7

用与非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电路如图1-8所示。

它是一个非对称微分型多谐振荡电路。

与非门G1的输出作为与非门G2的输入,与非门G2的输出又通过电容C反馈到与非门G1的输入形成正反馈。

与非门G1的输出电压对电容器C反复充放电,同时又使与非门G1不断翻转,周而复始,产生了振荡波形,其振荡周期

T?

RC(ln

UOHU

?

lnOH)

UOH?

UthUth

式中UOH为高电平值,Uth为门槛电压。

1Uth?

UOH

2当时,T=RCln4?

1.4RC

图1-8

若在图中接入R',可使多谐振荡器易于起振。

通常R取1k?

,R'取几千欧至十千欧。

四、预习思考题

1.根据74LSOO二输入四“与非”门管脚排列,画出实际实验线路。

2.TTL“与非”门的输出高低电平,一般在什么范围?

什么是开门电平和关门电平,一般为何值?

3.如何根据“与非”门的逻辑功能及其范围值用万用表检查与非门?

4.如何使用示波器观察“与非”门的电压传输特性?

5.在观察门电路的输出波形时,y轴输入的交直流选择开关应放在哪个位置?

在观察时如果出现不稳定的波形或者只有一个亮点,应调节哪个旋钮,如何调节?

6.与非门中多余输入端应作如何处理?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测试与非门的逻辑功能

将与非门输出端接电平指示,将逻辑电平(由数据开关提供)接入与非门输入端,接通与非门的+5V电源,观察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是否符合真值表内容。

逐一测试74LSOO中四只与非门,这种方法是判断与非门好坏的一种简便方法。

篇四:

201X嵌入式系统基础实验指导书

(1)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

实验课程指导书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修订:

李社蕾审定:

郭亮

三亚学院理工学院

201X年3月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3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3三、实验教学内容..................................................................................................................................3实验项目一:

RVDS集成开发环境.....................................................................................................5实验项目二:

LED显示控制实验.....................................................................................................22实验项目三:

按键及外部中断实验................................................................................................29实验项目四:

音乐播放器................................................................................................................37实验项目五:

看门狗定时器实验....................................................................................................44实验项目六:

实时时钟....................................................................................................................49实验项目七:

串口通讯....................................................................................................................56实验项目八:

IIC接口实验.............................................................................................................70四.考核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