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334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docx

24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924

中国现代经济文明(附参考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一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八十年代,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后,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讲的知识点在2011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整个这一讲,都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而本讲的知识点中,“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考查的频率又最高,如北京卷19、福建卷20、山东卷13、上海卷28、四川卷19等,都进行了考查,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011·四川卷19)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思路点拨】本题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考查读图识图能力,反映的都是发生在1980年的重大事件,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只有A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前,与题中图片有因果关系;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项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目标,D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后,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排除B、C、D三项。

故选A。

股票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吗?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代表着其持有人(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有些同学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股票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1953年至1956年,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主要形式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又经历了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公私合营的具体办法,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1届高三历史摸底考试10)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学生读图能力。

由图中时间1956年可以判断出,此张股票应产生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中,这一改造有利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故选C。

中央一号文件第八次锁定“三农”

“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进一步为农民发展增添后劲的战略决策。

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八次锁定“三农”,前七次如图所示。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

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

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概况和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回答第

(1)

(2)(3)问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回答第(4)问时,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指导思想: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失误:

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出一点即可)

(2)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担责任制。

影响:

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也可)

(3)事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努力:

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等。

(答出一点即可)

(4)此问较为开放,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第一种:

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

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

(主流媒体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不一定是社会真实的反映)

1.(2011·福建卷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材料事件的综合概括能力,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B。

A项旧民主主义时期是1840~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

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指合作经济,可以排除。

答案:

B

2.(2011·广东卷18)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主要考查提取图片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A项。

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

答案:

A

3.(2011·江苏卷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考查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从题中图片显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B、C、D三项都可排除。

答案:

A

4.(2011·山东卷13)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

A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不选;B项按课本应是在1984年开始,不选;D项,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在1984年开始开放;图中所示“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正好说明国家承认个体所有制经济存在,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答案:

C

5.(2011·广东卷39)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既考查分析、概括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

(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包围”)。

(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

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

第(3)问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

第(4)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

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

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巿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増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

答案略。

第9讲 中国现代经济文明

第2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姻风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婚姻风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婚俗问题是本讲中常考考点,2011年高考中浙江卷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了考查,在2009年、2010年的江苏卷中,也都考查了婚俗问题,其中2009年还出了大题目。

(2011·浙江卷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思路点拨】本题通过考查近代婚姻风俗,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按照题目要求可以选A项。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故选A。

如何正确看待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

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一系列变革社会风俗的措施,如: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等,促使中国的近代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对于这些措施的认识和评价,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其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方便工作、生活,并且有利于个人卫生。

但是,在推行移风易俗的法规时有过激行为,明显的例子是剪辫。

(原创)某同学在网上查寻某一历史时期的资料时搜索到一首打油诗:

“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你认为他是在搜寻哪一历史时期的资料()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维新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思路点拨】“蹩见豚尾及锋试”指的是强制性地“剪发”,这是发生于辛亥革命期间的现象。

故选D。

《2009~2010年: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出版

被称之为“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年: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中国妇女杂志社、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权益部等日前联合对蓝皮书主要内容和重要数据进行了发布。

报告显示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总体评价下降等各种问题,维护妇女权益问题引发各方关注。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妇女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阅读材料: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丑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

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初妇女观念的变化和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回答第

(1)问时,要从材料中概括总结;第

(2)问时,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1.(2011·天津卷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答案:

C

2.(2011·江苏卷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

B

3.(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①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③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④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赛龙舟踩高跷踏青

B.荡秋千游泳赛跑踏青

C.荡秋千游泳踩高跷登高

D.放风筝赛龙舟赛跑登高

【解析】

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对应搭配相应的民俗娱乐活动。

答案:

A

4.(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18)生活中有许多抹不去的记忆。

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种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流通中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解析】

A项错在“只有全国粮票”;B项错在“木刻手法”;D项错在“粮票是货币”。

答案:

C

5.(2009·江苏卷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

试题设计较好,既有第

(1)、

(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条件: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