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5822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docx

第八章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

第八章班集体建设与问题生的教育转化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学生和班集体不能同步发展,这使班集体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它不但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一节问题学生是教育的一大难题

以往我们认为,“双差生”是教育的一大难题,而21世纪出现的种种问题生,如思品问题生、行为问题生、学习问题生、心理问题生等,则为21世纪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并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对问题学生的界定

1、“问题学生”不同于“双差生”

常听到某些学生说自己是班集体中的差生,老师同学都瞧不起他们,他们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里,得不到阳光的普照。

班集体的活动不敢参加‘怕给班级抹黑,课堂发言不敢说’怕说错让老师、同学耻笑。

正是因为在他们身上贴了“差生”的标签,因此越变越差。

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什么差生,只不过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分析其成因,并耐心细致地寻找教育转化的方法,那么他们的问题就会逐渐消除,从而完成学校的学习目标。

由此看来,这里所说的问题学生是指感官、智力正常,而只是在思品、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未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的某些学生。

和我们以往所说的“双差生”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因为某些问题生恰恰是班级中的学习尖子生。

2、问题学生的表现类型

(1)思品问题生:

对国家大事无兴趣,对班集体的活动不热心,对人的态度冷漠敌视,说话不文明,脏话多,随口骂人,随手打人,抽烟,偷窃,抢夺同学东西、懒惰、不爱劳动。

(2)行为问题生:

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遵守课堂纪律,说笑,打闹,传递纸条,搞小动作,溜号,迟到,早退,旷课,围攻班干部,顶撞老师,考试作弊。

(3)学习问题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学习积极性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课堂沉默,不积极思维,作业经常不完成。

(4)心理问题生:

自私、嫉妒、紧张、自卑、自负、固执、报复、孤独等。

二、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

种种问题生的出现是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教师应当对不同的问题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应当持辩证的观点,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学生的现状。

1、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使某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学生进入初中,也就进入了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

由于生理日渐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矛盾给他们带来一系列心理压力和困惑,常常陷入苦恼中而不能自拔,进而使他们形成种种矛盾交替的心理现象。

如:

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理想与现实,愿望与能力,闭锁与开放,努力与懒惰,快乐与忧愁,大胆与怯懦。

正是这种种矛盾交替,使他们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老师与家长的及时引导,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2、独生子女的特点所决定

由于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与自己的娇宠使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三缺乏”现象,即思想上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学习上缺乏自学能力。

加之情感上的冷漠孤独,在他们身上出现了种种问题。

3、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

21世纪的学生与20世纪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思维更为敏捷,思想意识更为活跃,他们需要接受新的教育模式,他们追求自我人格完善,需要教师的尊重与平等,可由于多数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沿用了20世纪的陈旧教育方法,仍采用“师道尊严”那一套,缺少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因此使一些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解决,使得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成为问题生。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步

据某调查材料,中国有87%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存在着沟通问题。

具体表现为:

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父母对子女随意打骂,缺少关爱,家庭教育处于苍白无力状态,与学校教育不能同步。

三、问题学生对集体的破坏性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如对问题学生某种问题忽略,就会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恶化”。

这不但会使班集体的纪律受影响,而且会使班集体的其他方面也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思品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行为问题生对班集体纪律的影响,学习问题生对班集体学风的影响,心理问题生对班集体总体建设与发展的阻碍性,总之,问题学生需要教师的关爱、教育、转化,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不同问题对班集体的破坏性。

第二节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四个方面。

只有弄清问题学生的成因,才有利于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有利于班集体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1.社会因素

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社会整体环境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如网吧、歌厅、游戏厅等场所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心理重的特点,一些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就会受其熏染,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赌博之风、吃喝之风、腐败之风、浪费之风等也会使一些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社会上不良因素还有很多,由于青少年在道德情感上缺少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意志上缺少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以及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不成熟性,使某些青少年很容易在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下,在言谈举止、态度等方面出现与正常学生的差异性而成为问题生。

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家庭环境的好坏,家庭教育是否得当,对于青少年学业成绩、行为习惯、心理、思品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问题学生的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

还有的对孩子溺爱,对孩子百般娇惯,有求必应,甚至于孩子有了错误还为他们辩解庇护,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还有的家庭不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非打即骂,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另有一些家长素质低,对孩子束手无策,便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现在社会上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在心灵上受到极大创伤,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上述家庭因素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境地,学校的管理、校风、校纪,教师的素质及教师的工作方法,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得当,学校领导和教师把着眼点放在中考和高考有希望的好学生身上,而对问题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为问题学生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有的学校德育工作薄弱,教师只管教书,忽视了育人,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兴趣心理等了解甚少,忽视了与学生的心灵的沟通。

有的甚至采用不当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反而使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的产生。

“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之一。

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不能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上下功夫,而是让一些学生死读书本,束缚了一些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一些学生抛弃了创新性的活动,学生身心畸形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生。

4.自身因素

问题学生的产生还有其不容忽视的自身因素。

如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所左右;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行为无拘无束,不愿接受管理;道德认识上模糊,分不清是非,心理上自负与自卑等等。

正是这些自身因素,才使他们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

二、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

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根据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理论,结合问题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出问题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成人意识逐渐增强,独立的生活能力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

问题学生的心理与一般学生相比,具有社会性较早地介入的特点。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熟"。

强烈的成人意识、社会意识表现在心理上就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把他们当成一个真正的"大人"。

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表现为爱面子,强烈的虚荣心,不愿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

在学校,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在家庭里,他们渴望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和理解,在社会上,他们则希望不被别人指责,瞧不起。

尤其是思品行为问题生,他们的这些渴望更为强烈,然而,由于他们己经形成了不良的品德表现,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管怎样努力表现自己,也难改变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和成见。

他们自尊心的需要被抑制,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挫伤感。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青少年和父母、老师"顶撞"现象,其原因多半是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长期如此,有的就会从自尊转向自卑,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紧张,有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丧失自信心,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状态。

但是,由于这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言行经常与集体要求不一致,对集体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同学中间失去了威信,尽管他们也想得到别人尊重,可事实上总不能如愿。

而且这些问题学生由于自己存在很多毛病,意志力薄弱,因此,他们的自尊心容易丧失,反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或者有的在自尊的同时又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严重者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董旭是一名不出众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上课不爱发言,集体活动不爱参加,在班级没有朋友,有一次心理问卷调查中,她说出了白己的心理焦虑,那就是她苦苦地为自己的相貌不如其他同学而感到自卑,因此她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怕别人瞧不起她。

强烈的自尊与自卑交织在一起,使她难以自拔,甚至对自己的学习也丧失了信心。

自尊心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问题学生产生好胜心、上进心的基础。

只有自卑感而无自尊心的问题学生是很难教育的。

班主任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帮助问题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的同时,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2、主观需要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第二生长高峰期。

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和心理发展滞后的不协调,使他们产生了需要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如,他们在主观上以为自己是大人了,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并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而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还未脱离稚气,在心理发展上还未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这类问题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这类问题学生中,有的有一定的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但他们的这种要求往往得不烈满足,他们的心理特点往往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他们长处、优点得不到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肯定,因而感到委屈和失望;有的虽然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对一些事物和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免不了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化,缺乏辩证的思维能力;有的虽然力图摆脱学习上的困境,想努力学习,但由于学习品质差,往往事与愿违;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较好,精力过剩,多余的精力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这些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往往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前面的章节中已详细论述过,这里只是就问题学生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白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为不同类型的问题生的这一特点来谈谈。

非智力因素中的诸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而优化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则应重在开发潜能。

由于问题学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缺少集体感,因此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于博洋是班级行为问题生。

初一刚入学时他就有许多不良的行为问题,如上课东张西望,说笑,有意做滑稽动作,引同学发笑,影响老师课堂讲课。

在课堂上如果他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当堂内容他都能接受并掌握,这说明他的智力因素良好,然而他的考试成绩并不优异,其原因是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即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1)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兴趣

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

高尔基说过,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为动机更重要、更珍贵了。

这是因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虽然不同层次水平的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是不同的。

问题学生几乎没有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勤奋学习的远大抱负,大多数是碍于社会家庭的压力来学校混日子,消磨时光。

在情感上,问题学生对现实的态度比较冷漠,事不关已,无所谓。

对家长采取封闭、疏远的态度。

不愿向师长诉说心里话,由此而带来不良的学习习惯。

(2)意志薄弱

意志总是和明确目标的争取实现及克服一定困难相联系的,表现为一定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

然而,意志恰恰是问题学生的致命弱点。

问题学生在目标和困难面前表现为畏缩和摆动。

例如,他们往往因自私、自负而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种自制的约束力;他们往往因己形成的不良习惯为借口,为自己行为问题开脱;他们往往以学习基础不好、课堂听不懂为由,而不认真听课,不写作业。

他们就是做操也常常不能认真坚持做到底,行为意志薄弱,心理的脆弱,造成了他们的散漫怠惰。

4、在问题学生身上,大都存在不良的心理因素

由于问题学生受到的批评指责多,在同学中也往往遭到多数的另眼相看,因而他们对周面的一切很敏感,充满了怀疑。

并产生不信任感。

在他们头脑中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老师和同学是否看得上我?

老师和同学是否信任我?

老师和同学在背后是否挖苦我?

等等、甚至他们对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好都表示怀疑。

这种多疑自卑心理使得问题生对班集体充满了敌意、冷漠。

三、问题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

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上。

王洋一天放学后因口说脏活,在旁边骑车而过的高中生误以为是骂他,因此下车后与王洋大打出手。

第二天,王洋把白己挨打的事情告诉了同班的几个常和自己在一起的同学。

于是,放学后王洋这一伙人便和高中生打了起来,随后王洋等人被学校处分。

程伟身上有许多恶习,他常常背着老师、家长抽烟,课前常迟到,作业经常不写,课堂纪律松驰,但他对学校组织的运会积极参与,为班级争光,因此老师常常抓住他心灵深处闪发出的这点火光激发教育他,他也萌发了一点上进的念头,但往往又被不良的行为所影响,使其长期处于后进状态。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崇尚义气,常形成非正式群体

有一部分问题生盲目崇拜江湖义气式的小兄弟感情,因为他们有很多相近之

处,因而成群结帮,甚至磕头拜把子,把社会的习气带入学校,成为学校和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标榜"义气",感情用事,干扰了学校、社会正常的教学、治安秩序,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2、逆反心理带来的行为。

3、行为懒散,意志薄弱,纪律松驰,道德低下等恶习。

4、自暴自弃的自卑。

 

第三节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问题学生对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性,因次转化问题学生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然,转化问题学生既使一个理论上问题,也是一实践问题。

既使方法问题,也是教育问题。

在诸多问题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转化问题学生最大的前提。

一、问题学生转化的前提

要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首要的问题是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自信心。

1、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教育能否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思想是否端正的本质反映。

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新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更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如何做人。

是学生无论升学,就业,还是走向生活,都具有最基础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

况且,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应该让小草与鲜花共享阳光。

2、树立“转化一个问题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的效益观

教育的产品是人,教育效益就体现在育人的质量上。

培养优秀生是效益,转化问题生同样是效益,而且是更大的效益。

因为问题学生将会对学校、社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该树立“转化一个问题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的效益观。

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使学生做到“要成才,先成人;不成才,必成人”。

让盐碱地也变成希望的田野。

3、树立“问题学生能够转化”的教育信念

教育家周弘说:

“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责怪庄稼,而是在自己的种植方法上找原因。

”我们的班主任教师只有树立“问题学生能够转化”的教育信念,一个都不放弃,那么问题学生才能转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况且这样的事例也确实不少。

二、问题学生转化的原则

问题学生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因此转化问题学生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但确有其应遵循的一些共同原则。

1、情感性原则

我们常说教育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具有移情作用和调节作用。

一个教师,应当学会用情感的力量,去补救学生情感的缺陷。

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是丰富多彩的。

而成为问题生不幸有常常使他们的心灵扭曲,因此他们的心理空间交织着各种矛盾,既有严重的自卑感,又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既对集体、对老师、对学习有对立情绪与逆反心理,又希望进步,向往集体;既有惰性和依赖性,意志薄弱,又逞强好胜,善于表现自我。

种种复杂心理,使他们的外部行为表现常常与心理愿望不一致。

表面上,他们或对老师的批评置若罔闻,或对自己的学习与前途漠不关心,或对同学傲慢粗野,而内心隐藏着自尊心与上进心。

如果教育者对问题学生冷漠、厌恶、置之不理,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并向逆向转化;反之,如果教育者对他们谅解、关爱,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能朝正向转化。

陈军是班级一名学习问题生,一次他有病住院,班主任老师和班级同学买了许多营养品到医院看望他,老师还给了他50元钱让他买好吃的。

陈军见状热泪盈眶,他对老师、同学说,他在班级里是后进生,没想到老师和同学还会去看望他。

陈军出院后,他开始努力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

实例表明,无论什么样的问题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

情感教育是转化问题生的首要原则。

2.鼓励性原则

无论哪类的问题生,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表现在学习上主动性差,纪律上自觉性差,心理上承受力差。

因此,对他们来说,治本的方法是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增强自信心。

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有效的办法是注重鼓励性原则,坚持正面教育。

按着鼓励的不同特点、功能和方法,可概括为四种鼓励类型:

(1)期待性鼓励

丁文是班级一名行为问题生,但他责任心、集体感很强。

于是班主任老师让他当纪律班长,自从当班后,丁文在行为上有不约束,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期末被评为优秀干部。

老师及时给予他鼓励,希望他做得更好。

丁文在老师的期待中获得了自信,最终摆脱了不良的行为问题。

(2)激发性鼓励

韩斌是一个很聪明的初二学生,但由于小学就养成了散漫、懒惰的习惯,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成为班级严重的问题生。

课堂上,他几乎是不听课,也从不发言。

有一天班主任的语文课上他举手发了言,而且回答问题准确、流畅,当时赢得了全班师生的鼓励性掌声。

事后,老师组织了--次(珍惜成功的机会)的主题班会。

班会的主持人选用了韩斌,老师给韩斌创造了表现的机会,增强了韩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这次班会韩斌主持的很成功,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从此他克服了惰性,学习品质有了明显改进,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

(3)表扬性鼓励

问题学生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老师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发掘,对问题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不能忽略,对他们微不足道的进步与成功及时做出评价,并以适当的形式在学生群体中或在家长会上给予表扬性的鼓励。

这会使他们体味到进步的喜悦。

(4)宽容性鼓励

张力是班级一名严重问题生,一次往家长会上,他当着全体家长与学生的面,同班主任老师顶撞,老师当时并未马上批评他,而是用严厉的眼光予以暗示,使他感到羞愧。

会后,老师与他谈心,表扬了他的直率,但对他的无理又给予了宽容,这使张力受到一种宽容性的鼓励,从此他无论什么场合都很尊重老师。

3、尊重型原则

21世纪申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具有相当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独立意识、同伴心理逐渐萌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不喜欢,也不希望自己被老师、家长牵着走,更不愿意老师管得太多、太死。

他们需要别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广泛的自由,因此教师在管理、教育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往往问题学生的自尊心更强,情感更脆弱、敏感,因此教师更应保护他们极为脆弱的自尊心。

教师不但自己要尊重这些问题学生,同时还要教育班级其他问学也要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切不可挖苦、讽刺、排斥他们,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董华是班级一名问题生,出于自己相貌丑陋,常常孤叹哀怨,很少参加班集体的活动,更不愿和同学在一起。

长时间的心理压抑,使她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在一次心理问卷调查后,老师及时找地谈话,并送给她一篇《寻找自己》的阅读文章,使她心理问题逐渐削弱。

在读三年级时,她主动要求当外语科代表,为老师同学服务。

老师尊重了她的要求,给她创造了机会,使她的外语成绩明显提高,同时也愿意和同学交往了,因为在她工作过程中,同学们也都很尊重她。

4、平等性原则

由于问题学生对班集体的影响力比较大,无论是纪律、学习,还是活动。

因此教师与班干部评价他们会戴上有色眼镜,使问题学生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平衡,甚至与老师、班干部产生敌对情绪。

一节自习课上,李军与黄伟(问题生)因座位之事吵了起来,事情的起因是李军没经黄伟同意上自习课就坐到了黄伟的座位上。

上课铃响黄伟发现李军坐到了自己的座位,就让他起来,可李军偏不起并让黄伟坐他的位置去。

黄伟没同意,两人便吵了起来。

班长王桐却把黄伟批评了一通。

因为黄伟平时在班级是一名学习很差的问题生,同学们都瞧不起他。

黄伟觉得这事班长处理得不对,于是找到了班主任老师,老师肯定了他的做法,并在全班表扬他遵守班级规章制度,正是班主任坚持了平等性原则,才使黄伟的心理找到了公正。

5、持之以恒的原则

问题生有动荡性的心理特征,他们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

正因为如此,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任务才成为艰巨复杂的工作。

有些问题学生在教育转化过程中进步很大,有的问题生进步幅度小,还有极个别的问题生根本没进步。

对转化程度不同的问题生,教师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注意进步过程中的反复现象。

发现了反复现象就要及时抓住,及时教育,否则前期的教育转化工作就要前功尽弃。

对极个别没有进步的问题生,老师的转化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恒心,要有"朽木也可雕"的信心,绝不能放弃每一次教育的契机。

三、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疏导

班主任在做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时,要做到"五忌",即:

认识上忌偏见,态度上忌冷漠,情绪上忌急躁,语言上忌讽刺,行动上忌孤立。

在此基础上。

才能对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采用正确的疏导方法。

1、归结问题学生不良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

(1)课堂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传递纸条、过分亲昵等行为。

(2)迟到、早退、旷课行为。

(3)抄袭作业,不交作业,考试作弊的行为。

(4)不遵守课堂纪律,围攻干部,不听指挥,顶撞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

(5)故意口出怪音,说笑,做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引人注意的行为。

(6)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猿意马等注意力涣散行为。

(7)不愿动手、动脑,寻找、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

2、帮助问题学生查找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黄明在数学课上因凝神发呆被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