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281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docx

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努力构建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修改稿1

全面完成“十一五”村村通工程

构建完善新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三台县广播电影电视局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属典型川中丘陵地貌,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935个村,总人口147.81万人(农业人口128.06万),是四川省百万人口大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

“十一五”期间,三台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超强力度、超常措施大力推进广播影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格落实“建管用”、“责职权”,建立健全“村村通”长效机制,构建“符合实际、富有特色、西部领先、城乡一体”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提前了完成了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人人看”目标,在西部县(市、区)率先实现广播影视服务城乡同质化和均等化。

农村群众一致称赞:

“广播电视村村通,通到百姓心坎中。

目前,三台县已建成覆盖县域全境的广播电视双向光纤网络,有线网络主干光缆750公里,支干光缆2400余公里,电缆干线6300余公里,光接收机3000余台,放大器24000余台,实现光纤到村;广播馈送线路6500余公里,专用地下管网338孔公里,高音喇叭17000余只;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37套电视节目和4套广播节目;无线传输覆盖县域全境;完成了1125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157%。

其中,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28.45万户,入网率70%,村通率100%;有线广播覆盖935个行政村,通播率100%;完成四川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骨干台大旗山广播电视发射台维修改造,播出两套中央电视节目、一套中央广播节目和一套自办广播节目,无线覆盖率100%;加强电影放映队伍建设,组建三个农村公益电影民营放映公司,确保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落实到位。

2008年4月,四川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现场会在三台县召开,来自全省各市州的广电同行对三台县村村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台县广电局先后荣获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四部门联合表彰的“双服”(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维护先进集体、全省广电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百余项荣誉。

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广播影视决策参考》(2007第12期、2008年第5期、2010年第5期)及《西部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先后10余次刊发三台县广播影视改革与实践的经验文章推广交流。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升认识——以“办人民满意的广播影视”凝聚共识,争取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村通”工作,成立了县长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将村村通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县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全县历年“民生工程”,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并对全县“村村通”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

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边远镇乡、村组调研“村村通”工程实施情况;县人大、县政协年均组织2—3次专题视察;县财政确保了县级匹配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五年来,中央投入40.4万元(用于无线覆盖),省配套价值240万元器材,市财政配套20万元,县财政匹配10万元,局台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全额用于广播、电影、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县级相关部门和镇乡党委政府将“村村通”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逗硬考核奖惩,形成了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县广电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村村通”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由技术层面上升到“确保政令畅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动,充分利用自身“声、屏、网”互动优势,深入宣传“村村通”工作的重大意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村村通”建设,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关注和支持“村村通”工作的强烈共识。

在此基础上,县广电局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按照“针对一个片区,明确一个包抓领导、落实一个协调部门、制定一套推进方案、安排一个督查人员”的“五个一”工作流程,层层签订责任书,分片包干、强力推进。

在实施区域建立了广电局分管领导、镇乡领导、村社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进度安排,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提出推进措施,形成了上下协同、左右互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责任、资金、措施、机制等“四个到位”,有力推动了“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

二、科学规划——突出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整合资源实施“3+1”基础工程

县广电局视“村村通”建设为推动广播影视事业跨越发展的现实机遇,坚持“统筹规划、全面覆盖,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科学规划的引领支撑作用,既注重当前“村村通”建设要“速度更快、标准更高、节目更多、效果更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更强”,又注重为将来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三网融合多业态全业务发展奠基,确立了“无线覆盖为基础、有线覆盖为主体,全业务布局为主线”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模式,整合优势资源,聚全系统之力,统筹实施广播、电视、电影及宽带“3+1”基础工程。

首先于上世纪末建成大旗山无线发射台,实现无线传输全覆盖。

2000年以来,采取“先点后线,由线到片,最终全县大联网”的规划思路与“积累资金滚动推进,整村发展户户安装”的发展思路,做到规划、标准、施工、验收、管理“五统一”,科学务实、灵活高效地打好了“四步走”攻坚战。

一是先发展人口密集的县城和集镇,积累资金滚动发展;二是光缆传输,实现区域联网;三是2002年实现全县光纤大联网;四是2010年建成了全县广播电视双向光纤骨干环网,为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在广电行业普遍“热电视、冷广播”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城市反哺农村、事业反哺产业、电视反哺广播”的反哺机制,长期致力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步通,在普及电视的同时促进了广播的良性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到2005年期间常通常响率达85%以上。

2007年至2010年,县财政又投入1200万元支持广电部门完成922个行政村通有线广播的恢复建设与灾后重建,使全县935个行政村“村村通”有线广播村通率达到了100%,通响率达到了100%。

电影管理职能并入广电以后,县广电局及时制订电影规划,积极培养放映主体,建立健全市场竞争、业主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化运营体系,实现了全县所有放映设备数字化;同时,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建设1座三星级多功能县级电影院及22座镇乡数字影院,积极开拓城乡电影消费市场,推进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县电影产业收入可到1000万元以上。

三、强力推动——从大处着眼真情为民汇民意,从细处着手真抓实干为民生,从严处着力真诚服务聚民心

县广电局坚持将宣传动员贯穿“村村通”建设始终,切实做到“政策宣传到家、思想工作入户、技术服务到人”。

一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社与农户座谈,指导村社干部给群众对比算帐,宣传“村村通”的意义,解答农村群众的疑问和顾虑;利用广播影视、新闻网站、散发资料、宣传标语、宣传车辆以及将客服电话印制成温馨卡片和墙体广告等方式,在城乡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二是降低安装费门槛,做到让利于民,把入户率高低与安装费价格挂钩,对入网农户实行以奖代补,鼓励集体入网;还大力开展活动营销,利用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秋后丰收等农户手头宽裕时机,策划优惠安装活动,收到较好入网效果。

三是张榜公示,阳光作业,做好政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让群众从内心理解,用行动支持,迅速形成“抓好村村通、服务千万家”的共识与共为。

同时,加强硬件投入,成立三台县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服务中心、客服投诉中心和投诉热线,实行“四统一、两挂钩”:

即把服务与责任挂钩,责任区投诉与责任区员工工资挂钩,形成“网格式”服务体系,做到巡回问诊与“网点坐诊”相结合,形成实时接听投诉,即刻分区打单,当天回访的客服体系,以优质服务加快农户入网。

在实施过程中,严把“六关”:

一是方案关。

严格按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一村一案,认真实施。

二是设备关。

“村村通”所需设备全部由政府公开招投标方式统一采购,设备验收、入库、出库、使用,均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做到不浪费每一台设备、每一米线缆、每一颗镙钉。

三是资金使用关。

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专项专户、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向农户收取费用。

四是质量关。

牢固树立“抓质量就是抓安全、抓效益”理念,规范施工行为,严把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出现。

五是督查关。

市、县广电局随时进行“村村通”督查,市广电局局长亲自联系三台县,多次带领相关部门实地督查指导。

县广电局对镇乡各营业部一周一报,及时向市、县通报进展情况;适时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加快推进。

六是验收关。

所有“村村通”工程,均由县广电局统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县级相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验收组初验,根据《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1999)和《四川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验收大纲》规定,通过问卷调查和客观测试,依照规划图纸实地查看、验收设备材料的使用情况,严把工程质量关,凡不合格工程一律返工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几年来,在省、市组织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中,三台县建设的1225个“村村通”工程全部一次性合格,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四、灾后重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完成“跳起摸高”

三台县是“5·12”特大地震灾难全省30个重灾县之一,广电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4319万元。

震后半小时,局党委启动紧急预案,成立了广电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宣传报道组、突击抢修组、灾情核查组与抗灾自救组,班子成员靠前指挥,分头组织抢救设备、应急恢复、避险疏散、核查灾情。

5月12日下午3时,在频频余震中搭建起“两台一站”(三台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临时编辑制作间,率先开辟“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和“抗震救灾英雄谱”等专栏恢复节目播出,5时恢复无线信号应急传输,灾后13天,全县广电网络基本抢通。

至6月12日,“两台一站”共计播发新闻稿件1932条,被中央、省、市台采用稿件162条,网站编发图片新闻666幅、视频短片30个,大量政府、捐赠、监测、水质等公告、通告、救灾标语、避险知识等,每半小时一次,全天36组(次)滚动播出,确保了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灾区千家万户。

面对地震后全县网络杆倒线断、成片瘫痪、机房倒塌、设备损毁的现状,全体广电干部职工不等不靠,奋不顾身抢设备保播出、抓恢复保畅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地震袭来时,中太广电站副站长王绍伦看到机房摇晃不定、设备纷纷坠落,一边冒险冲进机房关设备电源,一边组织职工向安全地带撤离,随后抓紧抢救设备,保证了站内工作人员与机器设备安全。

而王绍伦在北川工作的妻子却被埋在废墟里,解放军救出来时骨折达9处之多,先后送到绵阳富临医院、市中心医院抢救,由于伤情不断恶化于5月27日被转移到北京治疗。

王绍伦匆匆送别妻子赴京治疗后,仍一直坚守岗位,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夜以继日地抗震救灾、防洪抢险、应急恢复广播电视线路,还与全系统职工一起积极缴纳“特殊党费”,支援极重灾区,以自己行动生动诠释了三台广电人的本色。

在抗震救灾中,县广电局被市人事局与市广电局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有5人评为市级先进个人,1人被市委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根据省发改委〔2008〕2667号文件,三台县广播影视灾后重建项目9个,总建筑面积60900m2,总投资26063万元。

中央资金12981万元,其中广播电视6368万元,电影6613万元。

灾后重建中,我们牢固树立“艰苦奋战一两年,加快发展二十年”的理念,将灾后重建视为三台广电浴火重生和加快发展的特殊机遇,响亮喊出“再造一个新广电”。

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的责任制,制订了《灾后重建项目推进管理制度》、《灾后重建项目日报告和周报告制度》、《灾后重建资金监管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决心下够,力度加大,整体推进,梯次突破,逐步完工”,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高、成本低、速度快、效益好。

2010年底,三台县广播影视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其中恢复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778个自然村,灾后重建“村村通”447个自然村,全县广电事业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而且大大超越震前水平。

县广电局还自加压力,按照绵阳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相继完成了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骨干环网建设、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平台搭建、农村标准化互动数字电视影院建设等重大工程,正积极推进县城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覆盖全面的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使广播影视成为集公共传播、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连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信息终端。

五、注重长效——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优质通”长效机制

三台县于2000年率先实行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制,促进了全县广播电视规划、建设、维护、管理、经营“五统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优质通”,我们不断完善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制,严格做到机构、人员、经费、管理、考核“五落实”,强化县、乡(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职能,夯实了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新运行机制,制订了城乡广播影视网络“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战略,作出了“立足三台实际,定位全省一流,明确八大方向,狠抓六个重点,落实四下功夫,实现四大转型”的总体部署。

一是目标考核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

将用户扩张、提高入户率和费用回收率作为全县光纤联网、村村通后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来实现,在全面加强用户清查基础上,把保证80%的网内用户率、95%的正常用户收视费“回收率”作为硬指标来考核,通过考核杠杆促使员工将重心转移到户户通上。

二是增长方式由投入拉动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

其一是查漏补缺,提高相符率;定期组织对私拉乱接开展拉网式巡查,对常年欠费用户给予一定的优惠劝其入网,并逐户上网登记、上门钉牌。

其二是巩固用户,提高续费率;全县实行分片管理,落实“四定”目标责任制,不仅提高乡镇员工待遇,而且巩固了回收率,提高了续费率。

其三是实行成本管理,提高利润率;把成本管理纳入工程申报材料领取和工程验收的每个环节,出台了《材料成本管理实施方案》,从制度上堵塞漏洞。

同时,实行材料统一派送制,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

另一方面,核算维护成本,实行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的奖惩机制,强化员工节约意识,大大减少了材料、器件的浪费与丢失现象。

三是管理模式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其一是建立全县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材料管理分级授权、信息资源城乡共享、网络运行实时监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有效杜绝了“跑、冒、滴、漏”。

其二是鼓励管理创新。

一年一度优秀经营者创新奖的设立,激发了员工自主创新热情;其中,运维部自主开发设计的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运用系统获得县政府科技创新二等奖。

其三是加强硬件投入,培育企业文化软实力。

与中国传媒大学、西科大、绵阳师院等高校建立院地共建机制,在组织员工开展拓展训练、培养团队精神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标识、员工服装、施工车辆、服务规范流程都进行整体的文化包装、设计,通过品牌形象的打造,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属于过去,开拓创造未来。

“十一五”期间,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电影全数字放映,较好地满足了全县148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影视不仅成了党政部门的嘴、基层干部的腿,还让广大农村群众“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头脑有学头,生活有奔头”,成为了解信息、学习科技、丰富生活的平台。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抢抓“三网融合”战略机遇,按照“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宣传战略向精品化转型、发展战略向集约化转型、管理战略向精细化转型、覆盖战略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型;围绕建设“一流体制机制、一流基础设施、一流设备技术、一流服务内容、一流监管手段、一流经营效益”目标,加快实施有线数字整体转换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完成从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单向到双向、“看电视”到“用电视”的历史转变,建立健全新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一一年三月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