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1902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6.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6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五(含答案)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

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

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将蛋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

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

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

天燥地旱,他不着急:

“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

”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

“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

”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

“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

”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

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

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

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

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

“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

”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

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

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

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

“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48.文中的“爷爷”做了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49.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50.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51.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2.“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

【答案】

48.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

②从容安排后事。

③儿子考上大学时,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

④种一棵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

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答出三点即可)

49.镌刻,原指雕刻。

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50.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

51.年龄大但身体硬朗;热爱乡村生活;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52.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

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解析】

【分析】

4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叙写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采用“人+事”的方法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文章1~4段写爷爷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

可依据“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概括作答。

文章第5段定爷爷安排自己的后事。

文章第6段爷爷“爷爷喜欢种树,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

文章第7段写爷爷为孙女种了一棵香樟树当礼物。

文章第8段写爷爷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4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

本题中的“镌刻”原指雕刻,在文中指爷爷对大自然、对土地的熟悉程度,充分表现爷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据此作答。

50.试题分析:

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

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结合本文叙写爷爷相关内容来看,标题既交代了文章所要重点刻画的人物——爷爷,又点明其“留守乡村”的意义,点明(暗示)了文章主旨。

据此理解作答。

51.试题分析: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从文章第①段他“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从第②段“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可见他身体健康,热爱乡村生活;从第⑤~⑧段内容,可以看出他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据此概括作答。

5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从文中爷爷带孙女参观故乡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爷爷为女儿种树的目的:

不仅是当成一件出生的礼物,更多的是希望用树将城里的孙女与故乡联系到一起,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的相通。

文中也有表述的句子“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

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根据这一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忘记它

①那天我去乡下采访一个老中医,就随意问了一下自己的病。

我老是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哽着,咽不下,摸摸又没有,在各大医院看了个遍,做了多种检查,诊断结果都一样:

慢性咽炎。

吃了多家的药,但总是不见彻底好。

②他是个憨厚的人,胖胖的,行动慢慢的,他笑眯眯地看着我,略带羞涩地说:

“忘了它。

③“忘了它?

”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医生说的话吗?

④“是的,”他坐正了身子,说,“忘了它。

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在你的其他部位,比如说皮肤,你挠挠也就算了;要是你忙的话,可能都忘记挠了。

有时候我们割草,忙得很,到家洗手时才发现,手腕上给茅草割出了许多条血痕。

”他卷起袖子给我看,“你是读过新学问的,你知道我们生活在细菌包围的世界中,如果人的眼睛是放大镜,恐怕会被自己吓出病来。

还有,如果身体各部严格按照标准来说,我们没有谁是全部都合格的。

我们都是带着病的人,又在不知不觉中自愈着。

⑤我直愣愣地看着他。

他却不说了,微笑地看着我。

我问:

“忘了就好了?

⑥“是的。

”他微笑地看着我,一点也不迟疑,“许多病,是靠时间来治愈的,比如说,你听……”

⑦我听到微雨中有悲凉的唢呐声,那是有老人去世了。

最亲近的人阴阳两隔,那种凄怆、绝望,是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可以治疗的,世界上也没有哪一本书上,记载着治疗绝望的药方,只有靠时间慢慢地愈合伤口,慢慢地淡化、忘记。

还有失恋的痛苦,如刀锋般割裂了皮肤,只觉得天地失色,寝食难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每一个人少年时都经历过吧,可很多年后回望,嘴角却是挂着微笑的。

⑧小时候我栽过树,但是很少有成活的,原因不是我侍弄得不够,而是太殷勤了。

我隔两天就要把它们拔出来看看,是否长了新根;轻轻划开树皮,看它们是不是还绿着。

太公说:

你要忘记它们,它们才能长得好。

我哪里能忘记?

结果它们都死掉了。

就像创可贴下的伤痕,老是揭开看看,忍不住弄一弄,就很难愈合;就像失恋之后,老是翻看爱情的遗物,哪里能愈合伤口?

⑨生活里也有很多需要忘记的例子。

难免有许多不平,太过计较只会让自己钻牛角尖,改变不了现实,却能让自己痛苦;难免有很多误会和伤害,太过关注并不能弥补和消解,却只会让自己受伤;难免会有许多失去,太过珍惜并不能挽回,却只会让自己伤怀。

忘记是治疗伤痛的办法。

忘记是给伤口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完成生长、愈合和涅槃。

时间的手,柔软而神奇。

在你遗忘的背后,在静静的能滋生青苔的深夜里,完成对伤口的拥抱、抚摸、安慰和缝合。

捏合处,或有痕,或无痕。

⑩忘记是一个转背的姿态,对于不能改变的、无法挽回的,就不必常常想起,这是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慈悲。

面前曾经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转身后便是如秋叶般静美,春夜般馨香。

忘记它,就是选择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活法,就是把病痛留给时间,因为你会越来越智慧,你会完成自愈。

⑪这位老中医是五十年代生人,原是中医世家,经历过很多苦难。

如今他只有一间旧屋,几卷旧书,一帮文朋诗友,还有一个老伴,他似乎很知足很满意。

他温雅宽厚,笑眯眯地对着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善于忘记的。

53.请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

面前曾经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转身后便是如秋叶般静美,春夜般馨香。

5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忘记它》的妙处。

55.简要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6.请简要概括老中医的形象。

57.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忘记”是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吗?

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

5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困境的难挨,以及忘记它(转身)后的宁静美好。

54.语含双关,既指忘记身体上无关大碍的小病痛,又指忘掉生活中的误会伤害和不平等。

富有悬念,吸引读者。

点明文章的主题。

55.补充交代老中医生活经历,点明他“善于忘记”的成因。

丰富老中医的形象,突出他达观知足的个性特点。

呼应题目,再次点明主题。

56.温雅宽厚,达观知足,充满了生活智慧的老中医。

(意思对即可)

57.示例:

不是。

对于自己改变不了无法挽回的事情或生活中的猜忌误会等固然可以忘记,但直面挫折是一种勇气,积极应对、战胜困难也是人生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解析】

【分析】

5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赏析句子要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分析。

首先分析句子内容。

本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再结合比喻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即可。

将现实中的苦难比作是“刀锋冰冷、山石嶙峋”,将忘记苦难后的宁静美好比作是“秋叶”“春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困境,以及忘记它之后的安适。

5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

题目的作用一般是:

(1)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

然后结合本文分析,作者去看老中医,老中医只说了“忘记它”这一句话,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忘记它”指的是忘记身体上无关大碍的小病痛,但作者又举了许多需要忘记的生活例子,将其引申为忘掉生活中的误会伤害和不平等,这是一语双关。

“忘记它”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吸引读者阅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5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作用的把握。

解答此类型的题目,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内容上:

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等。

结合本文分析。

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对老中医的补充交代,特别是“他温雅宽厚,笑眯眯地对着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善于忘记的”一句,呼应了“忘记它”的题目;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段补充交代了老中医的生活经历,从而说明了他“善于忘记”的原因,从而使得老中医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表现了老中医的达观知足,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5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在我与老中医的对话中,老中医总是微笑地看着我,劝导我要“忘记”,从最后一段“这位老中医是五十年代生人,原是中医世家,经历过很多苦难。

如今他只有一间旧屋,几卷旧书,一帮文朋诗友,还有一个老伴,他似乎很知足很满意。

他温雅宽厚,笑眯眯地对着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善于忘记的。

”可以总结出,老中医温文尔雅,淳朴敦厚,达观知足,在生活中感悟出许多人生的大智慧。

57.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赞同,可以不赞同,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解答时,要在把握整体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对“忘记”是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这一说法的看法。

【点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出让世界共鸣的中国声音

龚琳娜

①最近有人问我:

去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歌曲?

我竟一时想不出来。

为什么现在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甚至给人一种流行音乐不“流行”了的印象呢?

②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下很多歌都太相像了,不痛不痒,没有个性,缺乏创新。

就像现在娱乐圈最受欢迎的是韩式明星一样,我们的很多音乐人也一直跟在外国音乐后面走,要么模仿欧美,要么模仿日韩,就连国产影视配乐也经常要找国外作曲家来写。

③多元化曾经是中国音乐最大的特色,我们有那么多的戏曲剧种,每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行当,每个行当的发声方法都不同,但现在却变得“千人一声”了。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有那么丰富的民歌资源,而在当下的歌曲中这些传统已经很难找到了,因为我们是用西方的发声来打基础,我们的美学观经常按照西方的走。

④不是说学习外国音乐不好,而是不能在向外学习的时候丢掉自己。

我们已经背离传统走了太远,是时候回头看看了。

一味往欧美、日韩靠的结果是,我们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辨识度,我们的文化别人看不到,也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⑤回归传统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这是对待传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知道为什么这样唱,明白其背后的文化。

比如江南的《茉莉花》是柔美的,是软软地唱,东北的《茉莉花》则唱得开放、直白、幽默,这反映的是不同地方人们爱情观的不同。

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这意味着融会贯通,深入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不是请几位老艺人在舞台上坐镇就可以了,那只是一种表面的拼贴,真正好的作品要能离开他们仍然立得住。

⑥在内容上,传统诗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舒伯特把歌德、席勒的诗谱成曲在全世界流传,我们的李白、杜甫的作品也可以写成曲。

那么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当然可以做自己的艺术歌曲。

中国也有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都可以考虑改编成歌曲来传播,不是说好莱坞、迪士尼做的就是好的,不能让孩子们只知道钢铁侠、蜘蛛侠、超人,不知嫦娥、女娲、钟馗。

我们要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学唱出来,唱开去。

⑦归结起来,就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完全的传统在今天是很难传播的,因为那是地域性的,而不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所以我们的创新要采用现代作曲方法;而离开传统也就谈不上创新,我们必须要从自己文化的根出发,把欧美、日韩优秀的经验拿过来用,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走国际化的民族音乐道路。

⑧中国音乐发展的前景总体是乐观的,我们不缺好的歌手,缺的是好的声音,有个性、创新的好声音。

这需要中国音乐人共同努力,建立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唱出让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中国声音。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3日)

阅读链接一: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节选自《东风破》歌词)

阅读链接二:

《东风破》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中国风的开山之作。

用“琵琶”“枫叶”“篱笆”“古道”“荒烟漫草”等意象,营造了冷落萧条的幽境,伤感情绪油然而生。

歌词巧妙地继承化用古典诗词意象而成新曲,一洗流行歌曲直白浅陋,内涵古意,雅致新颖。

58.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9.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回归传统”。

60.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第①段由“很难出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的现象,引出论述的话题。

B.本文第④段从正面论述了背离传统、一味学习外国音乐的危害性。

C.本文第⑥段在前一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应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诗词、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宝贵文化财富。

D.本文第⑧段“总体”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周密的文体要求。

61.歌曲《东风破》风靡一时,深受广大歌迷喜爱。

请阅读两段链接文字,运用第⑦段观点,简析《东风破》是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

【答案】

58.(中国音乐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唱出让全世界观众共鸣的中国声音。

59.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传统的好,向传统靠拢。

第二步是研究传统,了解其科学性。

第三步则是深入传统,从传统里面吸取精髓来创新。

60.B

61.示例:

《东风破》一方面采用现代作曲方法,用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进行艺术演绎;同时从传统文化的根出发,大量使用古典诗词意象,既有现代气息,又内涵古意,雅致新颖。

【解析】

58.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

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结出论点:

中国音乐要在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

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59.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内容,从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60.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

本文第(4)段从反面论述了背离传统、一味学习外国音乐的危害性,不是从正面论述,故选B。

6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此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谈见解即可。

文章第七段谈到,创新要采用现代作曲方法,而离开传统也就谈不上创新,必须要从自己文化的根出发。

据此可以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