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定稿完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907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定稿完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文定稿完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文定稿完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文定稿完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文定稿完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定稿完成.docx

《论文定稿完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定稿完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定稿完成.docx

论文定稿完成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

浅析节目主持艺术

就读学校:

中原工学院

专业:

播音与主持

学生姓名:

李凯利

指导教师:

 

中原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014年9月

论文编号:

121762070103

浅析电视节目与传媒的发展

Televisionisanalysedandthedevelopmentofmedia

就读学校:

中原工学院

专业:

播音与主持

学生姓名:

李凯利

指导教师:

 

2014年9月

目录

前言1

摘要2

abstract3

1电视节目类别分析1

1.1读报节目的丰富多样化1

1.2平民化的语言,走进民生1

2传媒的发展2

2.1舆论导向功能2

2.2社会教育功能3

2.3大众传媒信息传播功能4

3传媒的使命与影响:

4

3.1媒体:

文化的传播者4

3.2媒体在文化变化中的角色扮演6

3.3媒体:

文化侵略的先锋7

结论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浅析节目主持艺术

Analysesshowhostart

前言

自1980年年起,我国广播电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持人节目,节目主持这一新型行业也由此而诞生。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小众化、细分化、专业频道化,主持人节目将会越来越丰富。

节目主持艺术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主要是以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节目主持艺术学又是一门交叉边缘学,它将借鉴传播学、美学、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等成果和研究方法;节目主持艺术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论证的同时,还必须对当前优秀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实例进行剖析。

节目主持艺术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比起电影戏剧艺术,它显得过于单薄;比起文学,它又显得没有底蕴。

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主持人节目与节目主持人只不过是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主持艺术学之不过是个“刚刚学步的娃娃”。

它还需要一个认识时代、认识社会、认识。

自我的成长过程。

为此它也需要我们每一个热爱广播电视节目的人去扶持它,去呵护它。

至今还能听到有人说,主持无艺术,无需理论。

加之社会上一些偶然成功的主持人大肆吹捧,使不少人以为做主持人是世界上最容易不过的事了。

事实上,许多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都充分说明了主持人节目有其自身特有的创作规律,节目主持人有其必然的条件和表现特征。

摘要

节目主持是电视播音主持研究的主要对象。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媒理念的进步,电视传媒发展的很快,一线实践在原有的基础上,创作出不少内容健康、体裁新颖、形态丰富、元素融合、精致好看的节目。

当前对播音主持工作的研究,来自各个相关领域,存在不同角度、不同侧重。

各有千秋,它们极大丰富和提高了专业研究水平。

电视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在与网络新媒体的博弈中,它也在不断进取,丰富自身。

好的电视节目,十分重视立意,理念,电视化手段、有声语言的作用,力求实现传播效果及视听多元素的价值。

因此,它承载着媒体达于受众的所有重要信息。

由此可见,电视播音主持中语言(含非语言)传播是其标志属性。

关键词:

电视类别传媒的变化传媒的作用

abstract

ShowhostisthemajortargetofthestudyoftheTVbroadcasting.Inrecentyears,withthechangesofTheTimes.Theprogressoftheconceptofmedia,televisionmediadevelopmentveryquickly,alineofpracticeonthebasisoftheoriginal,tocreatealotofhealth,novelstyle,shaperichcontent,elements,fusion,delicategoodprogramsonTV.Thecurrentstudyonworkofbroadcastingandhosting,fromvariousfields,therearedifferentangles,differentfocus.Eachhashisstrongpoint,whichgreatlyenrichandimprovetheleveloftheprofessionalstudy.

Comparedwithothertraditionalmedia,televisionmediainnewmediaandnetworkgame,itisalsocontinuouslyenterprising,enrichthemselves.GoodTVprogram,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conception,idea,TVmeansandeffectofsoundlanguage,makeseveryefforttorealizethecommunicationeffectandthevalueofaudiovisualmultielementTherefore,itbearsalltheimportantinformationmediauptotheaudience.Thisshows,TVbroadcastinginlanguages(includinglanguage)transmissionisitssymbolattribute.

Keywords:

televisioncategoryThechangeofthemedia,theroleofthemedia

1电视节目类别分析

1.1读报节目的丰富多样化

在主持人节目中,先是有广播中类似“晚报浏览”、“媒体热点”等读报节目出现,继而凤凰卫视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又带动了电视读报栏目的热播,如央视《第一时间》中的“马斌读报”,《媒体广场》中文静的读报,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读报”等。

这些“读报”不同于过去重点新闻节目中的“报纸摘要”。

以往的“报纸摘要”内容一般限于党报、大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语态是郑重严肃的传统播报。

现在的读报,一是内容选择范围宽泛,且不同定位的读报栏目选择信息的侧重点不同。

二是它们由主持人或主播读报,在语态上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三是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评议。

1.2平民化的语言,走进民生

主持人是媒体与受众的中介人物,既要体现媒体的意志,又要反映百姓的意愿,要打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通道。

在语言内容方面,主持人应借助“传媒机构的视野”和“专家的深度”,为受众提供有深度的大量信息和文化含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品格。

在话语态度和关系方面,可谓“灵魂站在高处,姿态放得平和”(主持人张越语)。

在话语方式方面,同样的内容和意图要“换个说法”,以“个性化的独特角度”和“百姓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加以表述。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曾采访制作了一个题为《在沙漠边缘》的节目。

片子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严峻现实。

采访快结束时,在一所农家小院里,敬一丹和一位妇女拉家常,得知这位妇女怀里抱的孩子叫“沙沙”,敏感的敬一丹好像觉察到什么,忙问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这位母亲说,“因为出门是沙,进门还是沙”。

紧跟着敬一丹又问站在旁边的邻家小姐姐的名字,得知叫“翠翠”。

她心动了,她把这段看似“唠闲嗑”的细节用到节目里,然后面对观众说:

这个小姐姐名叫“翠翠”,沙窝里的孩子起出这样水灵灵的名字,不是能看出乡亲们的盼头吗?

接着敬一丹略一侧身,指着大屏幕上随风翻飞的碧绿的杨树叶说:

在我即将完成这个节目时,特意编辑了这样一组画面放在结尾。

这绿色,是我们一路采访时追寻的颜色,是西北沙漠大片灰黄基调上难得一见的亮色,也应该是伴随着沙沙、翠翠长大的颜色。

一位摄影记者说,到西北沙漠画画,只需带两种颜料,带十管黄的,一管绿的就够了。

我想,画今天的沙漠是这样,但愿画明天的沙漠时,多带几管绿颜色。

这番话,落笔在颜色上,没有直接阐述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没有引经据典地说政府“红头文件”上的话,也没有号召人们该怎样做,但听起来,却能让观众心动,有感同身受的深切同情,有现在的担忧,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憧憬,还有主持人关注国家、关注老百姓命运的情怀,同时还能体味到敬一丹朴素细腻而又淡雅、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从思维和语言的角度可以看出,敬一丹抽象思维的流畅性、概括性及形象思维的联想与艺术感受及语言表达上细腻抒情的个性特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敬一丹的主持风格——平实而不平淡,平易而不平庸。

她与观众是平等,她是一种交流式的平视。

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图省事说官话、套话、空话,不能说装腔作势、淡而无味的话,更不能说假话和不负责任的话。

要练就这样的语言能力:

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个色彩,换个方式,说出与时代主旋律一致的话。

当然,新闻节目和新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播”法也应是多样化的,从实际出发,该“说”的说,该“报告”的报告,不应该厚此薄彼,更不应肯定一种而否定其他。

另外,说新闻也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简单。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当中街市上那种极为随便的“交谈”。

这种“说”的语言不失新闻语体真实、客观、准确、郑重的本质风格特点,它是汲取了书面语长处的精髓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它摒弃了日常口语的随意性、冗余性、离散性、粗略性等缺陷,既保有口语通俗性、简洁性、明晰性、生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又兼有书面语规范性、集中性、有序的长处,上口入耳,入脑入心。

这种“说”,是需要深厚的内在素养和极强的语言功力的,不是随便什么人想说就可以说好的。

这便是播音与主持的风格!

2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广大受众,以广播、电视、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等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是职业传播者使用机械、电子等媒体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对象中唤起传播者预期的意念并试图从各方面影响传播对象的活动。

大众传媒的作用无处不在,不论人们是否愿意,它都与人们的生活、自我发展紧紧关联在一起。

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在这一历史阶段应发挥特有的社会作用,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2.1舆论导向功能

“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

”舆论导向不仅包括政治导向,还包括思想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价值导向、知识导向、服务导向等。

导向问题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存在,处理不好会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所以大众传媒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大众传媒的灵魂所在。

大众传媒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在社会中容易引起较强烈的反响。

很多社会问题,靠开会、做报告,下指示很难解决解决。

但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对于大众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却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舆论机关和公众舆论手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其不容忽视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对公众生活的巨大影响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美国媒介学者丹尼・埃利奥特(DannyElliott)说:

“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

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通过反复地向公众传播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于“文化涵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2.2社会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不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教育。

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说:

“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

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

传统的教育者执行的是传道、授业、解惑。

在方式上,直接由教育者以传授者的身份传达给受教育者,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等把预先设定好的知识和观念传达到受教育者那里。

而大众传媒提供的教育是蕴含在每日海量般的信息中的。

而且,它往往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得以体现,它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

大众传媒的教育具有大众化的,对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更新与改变,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改变等方面起着重大影响。

大众传媒在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力、引导力是传统教育望尘莫及的。

例如大众传媒对知识的教育。

知识信息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仅靠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很难满足大众的这种教育需求,而大众传媒却可以很大限度地满足大众对知识和信息教育需求。

大众传媒对知识的传播,可以使不同的知识发生碰撞和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实现知识的迅速增殖。

同时还可以使知识被复制和传播,实现知识的共享。

通过大众传媒的交流,知识能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作为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一股力量,大众传媒教育现象是不应受到忽视的。

因此大众传媒教育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形式,它们都对推动现代文明和文化的进程有积极的作用,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2.3大众传媒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恰恰是普遍联系的共同内涵和中介,它沟通自然界的各个部分,建立起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联系,成为认识主体向认识客体运动的桥梁。

对信息本质的揭示,使普遍联系这个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更加丰富、具体,更加精确化。

”人类的一切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媒介又是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中介与渠道,通过媒介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交互,建立起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

现代大众传媒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须具有的宣传、交流的工具。

信息的传递同时兼具有宣传的意味。

作为舆论工具,传播媒介必须公正、正派,才能赢得社会的推崇。

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担当着传达社会正义、引导正确舆论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不仅要成为社会黑幕的揭露者,同时应该成为社会光明的建设者和前瞻者。

这就要求传播者能够透过假象看到真相,透过消极看到积极,透过黑暗看到光明。

大众传媒利用自己在舆论引导、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为促进社会公正义和充满活力,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民众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许多方面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传播和引导水平,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真正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3传媒的使命与影响:

喻国明教授曾提过“影响力经济”一词,他认为传媒影响力的本质是“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

也就是说,撇开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媒体对受众的价值观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即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1媒体:

文化的传播者

什么是文化?

霍尔认为“人生没有哪个方面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改变”。

这至少说明了一点:

文化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

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外在的形式诸如雕塑、乐器、建筑、绘画作品等,内在的形式包括宗教、价值观、思想习俗、传统等,媒体对文化的作用当然集中表现在对内在形式的影响。

亨廷顿说“文化的核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以及习俗”。

这就很自然的将文化和媒体传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媒体依托语言这一载体,向它的受众传播带有强烈个体色彩的反映价值观并严格遵守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信息内容,以期得到社会的注意力资源。

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即是文化的内容或文化的载体。

喻国明在《影响力经济》一文中提到“对社会注意力资源的控制能力科学表述就是文化‘影响力’”。

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对社会固有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对原有文化有力地宣传或是辅助促进,或是对固有文化的内容或形式变革甚至根本性的颠覆。

文化具有自动性和潜意识性,人类的行为受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具有共同文化的个体成员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会产生行动上的趋同,而这种趋同几乎是无意识的,因此,“同一个文化的成员没有必要把功夫花在彼此之间对事物的解释和回应上”。

媒体传播对受众施加的影响顺应了文化的这一特性,采取了“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运用一切的手段将它的带有明显自身印迹的文化理念种植于受众的意识里,在适当的情形下这些理念会明显的或是若隐若现的表现出来对受众稍加点拨,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随着时间和传播内容的堆积,理念就会成长为经验——文化的经验,公众就会彻底接受媒体所传播的文化。

“没有人会否认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经验产生的深远影响。

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电影、录音和录像设备:

这些和其他形式的传媒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目前媒体中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成为威廉斯所说的“大众社会教育”的手段,使得我们“接受电视上演示的人物的价值观”。

电视上的人物的价值观也就是电视节目主创人员和媒体掌控者的价值观,他们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所以,公众通过媒体被动的接受乃至追随意见领袖们所倡导的文化,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随着媒体技术和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这个过程只会越来越快。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媒体传播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其承载的文化也就不同,媒体内容的迥异归根结底是由于文化的差异。

因为它兜售的就是文化,如果产品不能为消费者认同的时候,它便失去了市场,文化产品也是一样。

为了追求新闻商品的利益最大化,“传播产品跟在社会需求之后的迎合性成分将越来越大,而站在社会需求的前面引导、拉动的成分将越来越少”,媒介为了满足某些受众平庸、低俗的阅读、收视兴趣,提供快捷而没有“文化营养”的“快餐式”的新闻信息,有些甚至直接宣扬低俗的价值观,正如喻国明所说的“越是期望大众普遍接受的东西,其文化和智力含量就要做到极大的‘稀释’”。

新闻工作者是站在时代的船头上的瞭望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引导者和拉动者,正确、正常、有序的传播状态是媒体“自动化”剔除现有文化的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博其他文化之长,把真正有益的文化内容传播给受众。

作为受众的文化营养厨师,要保证受众的阅读和收视健康,首先要在原材料上把好关。

3.2媒体在文化变化中的角色扮演

文化具有积累性、历史性和可知性,但这并不能阻止文化的变化。

文化的扩散和文化的适应是文化变化的两种常见方式。

文化从产生之日起,一直处在横向﹙文化的扩散﹚和纵向﹙文化的传承﹚的运动过程中。

文化扩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变化机制,它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输出。

输出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输出的文化对它的“着地点”的文化进行着缓慢的渗透和同化过程。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全球传播的发展,这种渗透变得无处不在、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变成了“灌溉”。

文化扩散旨在宣传自身文化和对异文化的同化,媒体通过其喋喋不休的报道和讲述对公众形成无形的压力,使其宣传的内容形成社会舆论,从而造成对公众原有文化的挑战。

传统意义上,原有文化“只能接受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和信仰的东西,或者接受那些给自身带来修正而不引起混乱的东西”。

但是,面对媒体强大的铺天盖地的攻势,公众产生了疲劳,公众根本没有空暇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以致全盘接受。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原有文化因自身声音的弱小和话语权的剥夺而趋向于沉默,至此,媒体传播的文化扩散的使命就暂告一个段落了。

文化的扩散,就自然产生文化的适应的问题。

“‘文化适应’就是个人(成人或孩童)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从特定的文化中学到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化。

这个适应的过程也能使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有意识的文化适应大多是公众迫于某种需要不得不对某种文化产生崇拜而必须要学习,无意识的适应发生于一个强大文化场中,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这两种情况的产生都与媒体的强大规模的宣传密不可分。

“当一个社会接触到一个更为主导型的文化并受其影响发生文化急剧嬗变时,文化适应随之产生”。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什么或哪种文化是“主导性文化”?

在传播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当然就是指美国文化。

文化的主导是建立在经济主导基础之上的,“在全球传播中,由于其庞大的技术、人员和财政支持,美国拥有并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全球性媒体”,这些媒体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帮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来适应美国文化。

首先,这些媒体对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肆宣传以及美国自身强大的经济吸引力使得世界不得不对美国的文化产生崇拜甚至低头,公众自然而然地跟随媒体的导向接受最先进的美国标准。

其次,美国掌控下的全球性媒体将承载着美式价值观的节目向全世界大肆“倾销”,进行文化的渗透,公众在不知不觉中被打上了美式思维的印记。

3.3媒体:

文化侵略的先锋

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称之为国际政治力量中的“软力量”,将它和经济、军事等硬力量作为国际地位和竞争力量的象征和判断标准。

“软力量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议程的能力”,软力量的运用首先要确立起这种文化并使之为世界认可和接受,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合法化,美国自然希望世界文化一元化,这就是西方的“文化普世主义”。

文化普世主义的观点认为“不论环境与文化,世上存在着适用于所有文化的固定的普遍的道德准则”。

由于美国对全球信息传播系统地掌握,使得美国的价值标准即世界的标准,许多与美国的思想、认知体系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被边缘化,失去了“话语权”,从而使世界上只有一种声音叫得最响,公众也就失去了选择权,更失去了认知真相的权利,甚至走上被误导的认知歧途。

例如,2003年的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全球性媒体美国全球广播公司、CNN以及美联社的报道中充斥着“让中国人放人”、“鲁莽的飞行员王伟”、“中国盗窃高科技机密”、“中国扣留美国军人引起国人愤怒”等煽情性的报道,极力掩盖美国在中国搞间谍飞行的事实。

这些新闻随着美国的全球性媒体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严重混淆了受众的视听,误导受众把谬误当事实。

以美国的价值观为标准、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美国在世界上处处“指鹿为马”。

传统意义上“虽然文化的许多部分都经常改变,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却拒绝根本性的转变”,但是这种情况随着现代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正在慢慢改变,美式文化对他们眼中的“边缘文化”的入侵不仅限于可口可乐、汉堡和《泰坦尼克号》的输出,更多的是这些产品身上所附着的打上了美利坚印号的文化的出口。

美国正成为全世界的思想制造工厂,再通过发达的现代传播体系运载到世界各地去兜售,把那里的受众变成他们的忠实的文化消费者和传播者。

结论

面对全球化媒体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侵略,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我们应该有意识有能力来抵制这种蓄意的侵犯,进行文化反击。

最重要的是争夺和维护自身的话语权,这要依赖于本土媒体的发展壮大,提高媒体的质量,树立品牌和信誉,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不会被谬误所误导。

当然,媒体的发展壮大也需要来自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支持。

只有硬力量真正地硬起来,软力量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力量的增强自然会使文化更有诱惑力。

否则,非但软力量没法发挥作用,还会被外来软力量支配。

文化是民族生存最核心的部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民族文化,利用现代先进的传播手段扩散自己的文化、与世界其它文化平等地交流,使民族文化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然、规则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