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9472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docx

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小抄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简述神话的起源

神话的起源有劳动起源与宗教起源二说。

从今存的神话作品看,不论它想像多么神异,它所表现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或者说总有劳动生活的影子,如战胜干旱、洪水及其他自然灾害,便是我国和世界远古神话的共同主题之一。

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也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正是劳动,才促使初民的大脑不断进化和发达起来。

因此,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神话的产生也与原始宗教有关。

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

比如,面对雷电、风雨、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初民会产生惧怕的心理。

他们希望并且相信以虔诚的崇拜和语言的力量,可以使那些自然现象护佑自己,免除对他们的危害。

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事实上,神话中如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有生命的自然现象及其作为,最初就是来自于原始宗教的意识,是由初民曾经崇拜的自然现象不断变化而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神话的产生于原始宗教是有极大联系的。

2、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与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比如关于羿的故事,最早是把羿描绘成为以弓箭射落太阳的神奇的英雄,随着它的流传,这则神话增添了新的内涵。

如《孟子·离娄下》说: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批评羿的弟子逢蒙的卑劣行为。

这样,是这则神话融入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的评判。

于是,后来的故事就演变成了传说而不是神话了。

第二章》

3、谈谈你对《诗经》情爱诗中大胆直爽与温文典雅两种风格的理解。

《诗经》中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如《召南·摽有梅》。

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

随着梅子不断成熟,落地日多,她等待求婚者的心情也愈来愈急迫,先是希望男子选好日子来求婚,继而盼望今天就来求婚,最后则说现在就可以成亲,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地展露出来。

与上述大胆直爽的作品不同,另外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则呈现为温文典雅。

如《陈风·月初》: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咏唱自己爱慕、相思之情,明净、纯洁而美丽。

4、简要说明《诗经》中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诗的具体内容。

情爱诗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诗经》有许多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

随着梅子的不断成熟,落地日多,她等待求婚者的心情也愈来愈迫切。

首先是希望男子选好日子来求婚,继而盼望今天就来求婚;最后,是说现在就可以成亲,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地展露出来。

《诗经》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

《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正当春光明媚、桃花盛开之时,像桃花一样美丽的新娘出嫁了。

诗人真诚地祝愿她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栖。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是的后两章与此大体相同,只是把“父母”换成了“诸兄”、“人之多言”。

诗作写这个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母、哥哥的反对和别人的风言风语。

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

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这些“弃妇诗”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惨遭遇,但是表现风格各具特色。

《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弃旧,悲悲泣泣,柔婉缠绵,哀怨凄切;《氓》则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使是非鲜明,从而表现出清醒而刚果的态度。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6、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

其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情。

如《伐檀》、《硕鼠》一类对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

又如情爱诗,或是表达青年男女的恋情,或是抒发夫妇之间的挚爱,或是表现弃妇的怨愤伤心。

“我口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雎》),“惟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狡童》);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

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

“彼苍有天!

歼我良人。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但是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况;又在衣、食、住方面对比贵族和农夫的悬殊差距,虽是平实的叙事,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再如《大雅》的史诗,在叙述周人的历史中,也浓铸这对先祖的崇敬和赞美。

7、简析《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

如《关雎》的最后两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式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比才爱惜,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恋人相思的情感,随着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的夸张抒发,层递而进,越来越浓烈。

这类重章就不是简单的复唱,而是在意义或情思上有所添加。

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据统计,《诗经》中纯是四言的诗章有140篇,四言间杂二、三、五、六、七、八言的诗章有159篇,通篇不用四言的只有6篇。

这说明《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诗经》时代的作者,并不知晓音韵的规律,其歌唱的声韵谐调,乃是出于天籁自然。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生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秦散文

8、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在当时或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这四家的代表作,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他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缮,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

其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9、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第一,形象化的说理。

《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例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

老子的道,虚玄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老子》就以鲜明浅近的形象,比喻说明。

形象性的说理,令《老子》具有了一定的文学色彩。

第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例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十二章)

10、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论语》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及性格。

如《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子路的坦白直率,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曾皙的潇洒不羁,都在各人的言谈举止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11、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墨子》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上篇,反对侵凌性的不义战争,却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说起,指出一般人和执政者都会因为行窃者“亏人自利”,而予以谴责和惩罚;然后渐次胪述对于“攘人犬豕鸡豚”、“如人栏厩取人马牛”、“杀不辜人”的行为,“当此天下之君子,姐知而非之,谓之不义”;最后推出“攻国”这样最大的不义却不受谴责的反常现象,以其说明其“非攻”思想。

如此层层推演,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而且由于它运用了具体可感的实例,以此例比,例证之间就成为相互比喻的关系,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例如《兼爱》论述“乱自何起”,一段叙说,素朴质实,直如口语,甚至啰嗦繁复,但说理明白透彻,很有条理。

12、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但《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言,基本都是虚构的;卮言指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心想笔随,变幻写意。

因此,《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

《史记》本传说: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皆空语无事实。

”这样的看法很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

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庄子》是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13、简说《荀子》说理文的特色。

《荀子》说理文中值得注意的,则是它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点。

《荀子》中寓言极少,仅有“蒙鸠为巢”(《劝学》)、“浮阳之鱼”(《荣辱》)、“处女遇盗”(《富国》)、“涓蜀梁(《解蔽》)”、“曾子食鱼”(《大略》)、“欹器”(《宥坐》)等少数几则,大都极简短,类于比喻。

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例如《劝学》,前半篇几乎全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比喻组成,仅录其第一段: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段文字,除去前后两句论点,论证部分都是层层排列的比喻。

由此可见其善用比喻之一斑。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及寓言的特点。

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明切”是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五蠹》、《显学》、《问辩》、《六反》等篇,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犀利”是指他的理论虽似无情而往往切中要害;他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并且词锋锐利。

《备内》、《八奸》等篇,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明切和犀利,造成了韩非散文冷峻峭拔的文风。

至于其条分缕析、议论透辟的特点,在《亡征》、《说难》、《八奸》等篇,体现最为明显。

如《亡征》,竟然把亡国的征兆析出47种之多,可见他分析能力之强,条理之细密。

韩非子的寓言,往往是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例如《买椟还珠》、《宋人酒酸》,这些寓言,都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先讲一个(或不只一个)故事,之后摆出寓意,比较明切。

但是由于韩非子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尽管有些也是虚构),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似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第三章辞

15、简述楚辞与赋的区别。

楚辞与赋体式不同,性质也有很大差别。

从体式上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乏主观情感的抒发。

晚清刘熙载说“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艺概·赋概》),这一概括大致准确。

16、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

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这就是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文

17、简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善用对比手法。

本文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第二,文章叙事说理,善于铺陈。

如文章大肆铺陈秦王喜好外国珍宝、玩好、美色、音乐的事实,敷陈偕偶,颇具纵横家法。

然后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18、简述西汉初期散文发展概况。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是西汉初期。

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

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平实明白。

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19、简述《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新序》十卷和《说苑》二十卷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纂而成,寓含劝谏训教之意。

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

此二书善于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是继承了《左传》的写人笔法;但是由于它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

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第二章班彪指出《史记》有两个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一到儒家经上来。

这一批评得到班固的认同,他也批评司马迁“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是非颇缪于圣人。

”(《汉书·司马迁传》)另外,班固著史,和司马迁的“私作”不同,乃是奉召修史,所以直接受到皇家意志的限制。

在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

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

如《史记》写入“世家”的项羽、陈涉,《汉书》一概写入“传”;《汉书》从《酷吏传》中抽掉了张汤、杜周,单独作传;尤其对于游侠、货殖,《汉书》很大程度上持贬抑的态度。

在写作上,《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21、简述《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汉书》最负盛名的人物描写,是《李广苏武传》中对李陵、苏武的精神刻画。

“李陵传”写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负能使气,率五千步兵突袭匈奴,鏖战兵败而降。

武帝遂尽杀其家人。

昭帝即位,与李陵交好的霍光、上官桀辅政,即派李陵故人任立政与李陵相见的叙述描写,表现人物的神情和微妙心理,非常细腻。

两次相见,第一次因为单于设宴,双方不得交谈私事,、

任立政只能以眼神和动作暗示。

第二次相见,老朋友可以一叙衷情,但中间又插进个卫律于是,立政婉言侧敲,李陵忧心忡忡,班固把这个常年,写的曲曲折折,回旋细腻,极能传神达意。

“苏武传”塑造了忠贞不渝的爱国者苏武的光辉形象。

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匈奴缑王欲劫持单于之母归汉,就便联络苏武副使张胜共谋反叛,事败,牵连苏武。

匈奴威逼利诱,想令苏武投降,但苏武始终忠贞不屈。

尤其是李陵受单于之命劝降苏武的一段文字,更在比较中突出了苏武的光辉的品格,李陵联系自己的身世以及汉朝现状设言,语言恳切,真诚动人。

但是,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

这段描写,表现各自的思想品格和深层心态,非常细腻传神。

总之,《汉书》叙事翔实平妥,笔法谨严,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

它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的地位。

22、简述《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

东汉时期,除《汉书》外,还出现了一些杂文类地历史散文,以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最为知名。

两部杂史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相同。

它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特点:

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

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吴越春秋》集中记叙吴越争霸的故事,《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从文学视觉来看,《吴越春秋》似较《越绝书》更具文学性。

第三章汉代辞赋

23、简述枚乘开创的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这篇赋作虚拟楚太子患病,吴客前往探视,指出其患病是“久耽安乐,日夜无极”、“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的结果,表示此病可以“要言妙道”治愈。

以下,枚乘便按照听琴、饮食、跑马、游览、田猎、观涛以及“方术之士”的妙理高论七个方面,层层铺叙,启发太子,最终使太子“霍然病已”。

这篇作品,在以下几个方面都体现着大赋的基本形式;

第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第二,《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的真情实感。

第三,遣词造句走向繁难和华丽。

第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24、简述《天子游猎赋》的创作意图与客观效果。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是为一篇,称《天子游猎赋》。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赋》是要讽谏的,乌有先生斥责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骄,”亡是公说天子于“酒中乐酣”之际,“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

“嗟乎!

此大奢侈。

’”确有扶正倡俭的意思。

但这一讽谏之意在整个作品中并不突出。

作品的绝大部分是以繁词丽句对诸侯、天子的园囿铺排夸饰,至于篇末点缀的些少讽谏之语,早已被华丽的摹绘淹没了。

作品对天子的讽谏之意,乃是采取反言正出的曲折笔法写就,并非直言相谏,这便使讽谏往往成了颂扬,也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

因此,《天子游猎赋》纯在着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的反差,讽谏意义比较薄弱。

25、简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张衡在汉赋发展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

他的《二京赋》是汉代大赋的绝响,而他的《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归田赋》全篇只有40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

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汉代诗歌

26、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代乐府民歌,与《诗经》的周民歌一脉相承,反映现实,内容多样。

其中有倾诉正货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和《悲歌》等。

还有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古歌》、《战城南》等。

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一部分讥讽达官显贵的诗,如《鸡鸣》、《相逢行》等。

它们描写贵族夫人的显贵和奢侈,颇显漫画意味。

汉乐府对后代诗歌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那些抒写爱情、婚姻的民歌,如《江南》、《上邪》等;而《陌上桑》还反映了与爱情、婚姻相关的某些社会问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27、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

他的《燕歌行》其一即是代表。

全诗清词丽句,情丝婉转,缠绵动人。

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如《善哉行》、《杂诗》,这类作品有点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像《黎阳作》和《至于广陵马上作》等,虽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另外一些宴游酬酢之诗,则写得亦颇繁丽,然逊色于曹植。

28、简述王粲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王粲前期诗作的内容,因经历战乱,在荆州期间又郁郁不得志,抱负难以施展,所以多是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后期则因北方统一,事业有成,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为《从军诗》五首。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其中抒情深切不但指“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从军行》其五),“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一类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尤可注意者,王粲诗取景局面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方舟斥大江,日暮愁我心”,直接启发了谢朓写出“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风彪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则把风云突变,狂飙聚起,飞沙走石,天晕地暗的景象写得震撼人心。

29、简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魏明帝曹睿去世,继位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明帝托孤宗室曹爽和重臣司马懿辅政,曹氏、司马氏的明争暗斗从此开始。

但司马懿是河内温县大族,有谋略而且功名显赫,终于在正始十年发动政变,一网打尽曹爽及其集团。

其中名士如何晏、丁谧、李胜、毕轨皆夷三族。

自此之后,司马氏在政治上大杀名士。

在这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优生之嗟。

另外,司马氏政权一方面用残酷的血腥手段篡取政权,大肆杀戮士人,以放慢却又标榜“名教”,维护自己所劫到手的权力,更显现出其虚伪卑鄙。

因此,正始士人心中更加鄙视名教,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变现出来,所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以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的虚伪龌龊,完全失去了建安诗歌鲜活明快的特色,代之以沉痛委屈隐蔽曲折的风格。

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

30、简述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

他的诗歌在正始诗坛虽不如阮籍,但也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自有特色、

首先,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嵇康把庄子游道的心斋坐忘方式,改造成了一种充满现实生活情趣的人间化的世界。

庄子的纯哲理的人生境界,从此变成了具体的真实的人生,从此以其真实可感、如诗如画的意蕴,正式进入了文学领域。

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由于他“轻肆直言,刚肠嫉恶,遇事便发”的性格,与“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趋向,所以在一部分诗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另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诗经》的古朴写实之风,在嵇康诗中不见了,而出之为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诗经》四首体式,在汉代本已式微。

曹操的四言诗,古直苍凉,可谓四言中兴。

其后亦无人追步。

嵇康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两晋诗坛

31、简述太康诗歌的美容特点。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变现绮丽情思。

特点之二是拟古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