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322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docx

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制图教案第四章

教案首页

编号:

YJQD-0507-07版本:

B/O流水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授课日期

班级

课题:

第四章透视图第一节透视图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透视图形成原理、常用术语和基本特征

2、透视图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透视图形成原理

授课方法:

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1、透视图形成原理、常用术语和基本特征2、透视图的分类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一、复习

给同学们一个几何体,让大家画出它的正轴测图。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透视图的基本知识

一、透视图形成原理、常用术语和基本特征

1、形成原理

透视图是利用中心投影法绘制的,能反映三个向度,具有立体感的单面投影图。

如4-1,在视点EP与物体之间设立画面PP,假设由视点与物体的各顶点连线(称为视线),这些连线与画面相交点即相应顶点在画面上的透视图。

将可见点恰当连接,即得形体的透视图。

2、常用术语(见图4-2)

1)画面:

视点与物体间的作图画面,为一假象的铅垂透明平面,记作PP。

2)基面:

放置物体的水平面,也可看成是画者所站立的地平面,记作GP。

3)基线:

画面与基面的交线,记作GL。

4)视点:

指观察者眼睛所在的位置,记作EP,即投影中心点。

5)站点:

是视点在基面上的正投影,记作SP,即观察者所站立的位置。

6)视心:

也称心点,记作VC,即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

视点与视心的连线垂直与画面。

7)视高:

视点与站点间的距离。

即作VH。

8)视距:

视点与画面的距离,也即视点到视心的距离,即作VD。

9)视线:

视点与物体上任一点的连线,即作VL。

10)中心视线:

过视点垂直与画面的视线,也称主视线,即作CVR。

11)目线:

视线在画面上的正投影,简称视线的画投影,即作EL。

12)足线:

视线在基面上的正投影,间称视线的基投影,记作FL。

13)视平面过视点的水平面,记作VHP。

14)视平线:

视平面与画面的交线HL。

15)灭点也称消失点,是直线上无穷远点的透视图。

16)测点MP:

称距离点D(对于一点透视)和量点M(对于成角透视),是求透视图中确定物体或空间进深的参考点,分别用DX、DY或DZ、DR和MX、MY或ML、MR表示。

17)视线M、L:

为便于量定透视尺寸的辅助线,记作ML。

18)透视线:

汇聚于灭点的直线。

3、基本特征

1)同一物体具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特点。

2)与画面重合的平面图形,透视即其自身;若离开画面但与画面平行,则其透视图为原形的相似形。

3)平行与画面的平行线图形,透视图互相平行,否则平行线族的透视汇交于相应的灭点。

4)平行基面的平行线族灭点在视平线上。

垂直于画面的直线其透视图汇交于视心。

二、透视图分类

物体一般具有两两垂直的三个向度。

例如一个四方柱具有两两垂直的三组各自互相平行的主向棱线,根据各组主向棱线与画面的相对位置不同,它们在画面上有的有灭点,有的没有灭点,根据主向灭点数的不同,透视图区分为:

一点透视:

一般用于表现室内空间。

两点透视:

是表示一般形体和建筑物外观时常用的透视图。

三点透视:

表示高大建筑物时使用。

它有仰视和俯视。

1、一点透视

物体的两组主向棱线与画面平行,如4-3,四方体的宽和高两个方向与画面平行,他们在画面上没有灭点,而另一组长度方向的主向棱线必然与画面垂直,它有一个主向灭点,而且就是视心。

这种条件下画成的透视图称为一点透视。

图4-4为室内一点透视图实例。

2、两点透视图

如4-5,物体只有一组主向棱线与画面平行,另外两组与画面倾斜,因而在画面上视心左右有两个主向灭点,在这种条件下画成的透视图称为两点透视或成角透视。

图4-6、4-7是室内二点透视的图例。

3、三点透视图

在两点透视的情况下,若使画面上半部绕基线旋转,使之向对象物一方或观察者一方倾斜,则物体的三组主向棱线将无一与画面平行,因而在画面上将有三个主向灭点,如4-8。

图4-8A为画面绕基线旋转后,对象一方倾斜,在这种条件下画成的透视图称为俯瞰透视图。

图4-8B为三点透视的图例。

图4-9A为画面绕基线旋转向观察者一方倾斜,在这种条件下画成的透视图,称为仰望透视图。

图4-9B为其图例。

三、小结

本次课主要学习了透视图形成原理以及透视图的分类,课后同学们再看一看,并加以理解。

四、作业

配套练习

 

教案首页

编号:

YJQD-0507-07版本:

B/O流水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授课日期

班级

课题:

第四章透视图第二节透视图的画法

教学目的、要求:

1、视线法作透视图

2、用测点距(离)点或量点法作透视图

教学重点、难点:

透视图画法

授课方法:

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1、视线法作透视图

2、用测点距(离)点或量点法作透视图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一、复习

透视图分为哪几类?

二、讲授新课

第二节透视图的画法

画透视图的方法主要有视线法和测点法,以及由之演绎而生的一些近似画法和简易画法。

一、

(1)视线法作透视图

视线法是根据透视图形成原理,利用视线的水平投影确定点的透视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作图方法.

以空间一点A为例,图4-10A反映空间情况;图4-10B是投影作图,图中平面图置于上方,立面图在下方。

连视线EPA,在投影图上反映为足线SPA和目线VCA'。

SPA与画面PP在基面上的投影相交于AK,由AK作铅垂线与目线VCA'相交与A0,A0即空间A点在画面PP上的透视图。

连视线EPA,与画面相交于A0,在投影图上反映为连视线EPA的目线VCAG,延长过AK的铅垂线与之相交于A0、A0是空间A点的”基透视”.

总结出,若已知空间某点的基透视,只要设法根据其已知真实高度定出透视高,即可获得该点的透视图,这是透视图的一个很有用的基本概念.

(2)用测点距(离)点或量点法作透视图

视线法作透视图的优点是条理清楚,但缺点是作图时需要画出平面图甚至立面图,且作图线繁多而所获图形偏小,故除表现立面形状复杂,侧面线条简单的形体外,及少采用.

测点法作透视图比较简单、准确,当按透视图原理定出测点后,根据形体的长、宽、高尺寸就可以进行作图且所获图形比较逼真,故应用广。

测点是在直线的透视图上确定透视长度的辅助点。

任何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具有同一个灭点,也具有一个共同的测点;线段的灭点、真长、透视长和测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几何关系;当直线的灭点确定后,测点也同时相应唯一地确定。

对于一点透视,由于只有一个主向灭点所以与它对应地只有一个测点,一般称之为“距点”;对于两点透视,由于有两个主向灭点,所以,对应的有两个测点,一般称“量点”。

因为所研究的主向都是平行于基面的,所以,这些灭点和测点都处于视平线上。

三、小结

本次课主要学习透视图画法,同学们需要加以理解和体会。

四、作业

配套练习

 

教案首页

编号:

YJQD-0507-07版本:

B/O流水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授课日期

班级

课题:

第四章透视图第三节某些常用的辅助画法

教学目的、要求:

1、集中真高线2、基平线3、基平线的连续等分割

4、基平面和基垂直面5、矩形面的倍增

6、圆的透视图7、任意平面曲线形的透视图

教学重点、难点:

常用的辅助画法

授课方法:

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常用的辅助画法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一、复习

透视图的画法有哪些?

一、复习

透视图画法有那几种?

二、讲授新课

第三节某些常用的辅助画法

绘制视图的基本途径是先将特征表面透视化,然后再确定另一角度的透视量,特征表面往往是正、侧立面或平面图,所以对位于这些表面上的图形,怎样能较简捷地作图进行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集中真高线

 

真高线是反映真实高度的线,它必须在画面上且垂直于基面(称为基垂直线)。

集中真高线是利用同一真高线来确定处于不同位置的、等高或不等高的基垂线的透明高度。

同高的基线若与画面的距离相等,则其透明高度也相等。

若等高但距离不等,可以用图4-20所示。

 

2、基平线(平行基面---包括位于基面上的直线)的透视分割。

如图4-30所示,已知基平线AB的透视A0B0,欲将它作三等份。

过A0作线平行基线,在线上量定A01=12=23,连3B0交HL于F,连F2、F1交A0B0于10、20,即为所求等分点。

3、基平线的连续等分割

如图4-31,已知基平线的全透视A0VR,并知第一个等分点B0,欲将此线按此间距连续等分割。

在HL上任取一点VR,连接VLB0交GL于B1,连B1VR与过B0作水平线交B1VR于G1,连C1VL于分割点C0,按此重复作图即得所求。

4、基平面和基垂面矩形的分割

(1)基平面矩形的纵、横等份如图4-32

(2)基垂面矩形垂、平三等份如图4-33

5、矩形面的倍增

(1)基平面矩形的倍增如图4-34所示

(2)基垂直矩形的倍增如图4-35所示

 

6、圆的透视图

作圆的透视图,除了它平行与画面时,根据它重合于还是远离与画面的情况,圆的透视反映为实行圆或直径缩小了的圆之外,其余情况下圆的透视图成为椭圆时,一般采用“八点法”和“十二点法”。

7、任意平面曲线形的透视图

作任意平面线形的基本方法是利用网格框定曲线形,然后将网格作为相应的透视图,再将曲线形上的若干点从正投影图移植到透视网格上,再用圆滑曲线相连,如图4-38用网格法画任意曲线形。

三、小结

本次课主要学习常用的辅助画法。

四、作业

常用的辅助画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教案首页

编号:

YJQD-0507-07版本:

B/O流水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授课日期

班级

课题:

第四章透视图

(第四节透视参数的选择与透视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

影响形体透视形象的因素、透视位置的选定

教学重点、难点:

透视位置的选定

授课方法:

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影响形体透视形象的因素、透视位置的选定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一、复习

常用的辅助画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二、讲授新课

1、影响形体透视形象的因素

在着手绘制透视图之前,应先根据表现形体的要求选定用何种形式的透视.同时,要安排好视点、画面和对象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因为它们将直接影响所绘形体的透视形象。

1、视距的影响

人眼的视野范围一般看成是以视力为顶点,锥顶角为60度的正圆锥,称为视锥,它与画面的相交圆,称为视圈,圈内范围称为视域。

视锥的顶角称为视角,视角通常被控制在60度以内,以30-40度为佳,大于60度就会使透视产生畸变而失真,如4-39。

 

作图时,站点的位置直接反映视距的大小,如4-40,对同一个形体,当站点为S1时,两侧边缘视线的夹角交大,两个主向灭点的间距过近,形体的水平轮廓线收敛急剧,形象不佳,如4-40。

而当站点为S2时,两视距加大,两边缘线夹角变小,两主向灭点的间距加大,水平轮廓线显得平缓,左侧面反映较宽阔,视觉形象较佳。

 

视距大小对视角的影响,见4-41。

视点与形体相对位置的影响,除了视距外,还需考虑视点与形体的相对位置,要使透视图充分反映对象的造型特征,

如4-42A,由于视点过于偏左,透视图未能反映对象物的全貌,而图4-42B因使视点适当右移,透视图的视觉效果较好.

2、视高的影响

如4-43所示,设1、2、3为处于不同视高下的基线,当基线为3时,视高最小;设

(1)、

(2)、(3)为不同位置的基线,则表示视点在基面以下。

基线

(1)的负向视高最大,在这种情况下画出的矩形块,前者见到顶、左、前三个侧面,而后者则见到底、左、前三个侧面,而且在视距不变的情况下,视高愈大则形象愈失真。

 

一般视高选择按人体站直时的眼高,以1.3-1.6M选定,特殊情况下则按表现需要适当选择.

如4-44,室内透视图的视高一般参照人的高度应选在1.6M左右,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处于某种需要,视高也可抬高或降低.视点的高度及在画面中的位置,则要根据表达的侧重点来决定.如4-44,图4-44A为一般情况下的视点.图4-44B视点偏左,侧重表现右墙面.图4-44C为视点偏高,侧重表现地面.图4-44D视点偏底,侧重表现天花.

3、形体侧面与画面倾角的影响

如4-45,设形体左前面与画面的倾角分别为θ1、θ2和θ3时,透视分别为图4-45A、4-45B、4-45C,可见当该侧面与画面的夹角过大时,透视图4-45C的形象失真。

 

2、透视位置的选定

1、方法一(见4-46)

1)根据画幅需要,确定视圈,视圈中心即主点VC若视角为60度,视距=3*视圈半径。

2)根据表现需要选定视高,但无论正、负视高,不宜超过视圈半径。

3)作一点透视图时,形体的对称轴线不宜通过主点。

4)作两点透视图时,长度较大的主要表现而与画面的夹角一般不宜大于30度。

5)矩形体的前棱与视心的距离宜在主点左、右1/3视圈半径内据情选定。

2、方法二(见4-47)

1)过形体平面图的转角点B,根据选定的夹角θ画出基线。

2)过转角a和c作基线的垂线,得出透视图的近似宽度B。

3)在近似宽度内,选定SG(假设SG为过SP作基线GL的垂线并与之相交所得的点,由SG点作线垂直GL并量定SGSP=1.5B-2.0B,定出站点SP)。

三、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透视参数的选择与透视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很好的掌握它。

四、作业

给同学们一室内平面图和立面图,画出它的一点透视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