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8660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docx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1. 文化的内涵:

(1)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注意: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经济和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A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发展完全同步

2. 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A文化引导人们认识*,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B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D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拓展

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1)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图、见又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特点:

A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3、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2、当代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P94)

 

3、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2)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二、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容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2、为什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 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为什么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 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我们党*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B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八课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文化的民族性

1、含义: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独特的文化。

2、产生:

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意义: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

5、体现:

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

 

二、文化的多样性

 

1、含义:

表现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态度:

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三、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2、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1、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2、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吸取丰富的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要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创造出中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4、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义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2、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传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如何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城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五个是)

 

3、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2个才能3个与)

 

五、如何进行文化发展?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要求:

贴近人民的的精神生活。

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生动展示人民群奋发有为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六、立是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经典文化广为流传的原因?

 

1、每一种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七、如何融合不同资源  实现文化创新?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 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个看)

八、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形势: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要求:

(1)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弘扬科学精神,弘扬时代新风。

 

3、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要求:

(1)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2)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4)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九、坚定文化自信

1、原因: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1)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3)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3、要求:

(1)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 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2)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3)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你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木路线不动据,不断把中国特色社公文化大事业推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