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891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docx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02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

知识要点:

1.要了解茹志鹃、茅盾的生平

2.了解《百合花》发表的背景,体会茅盾这篇评论的重要意义。

3.把握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认识其艺术特点。

4.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

5.学习写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6.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讲解:

一、茹志鹃的介绍

1、生平简介

茹志鹃,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

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曾为《上海文学》编委。

1998年病势。

2、作品风格和文学成就

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

《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

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真情,写于1956年的《百合花》就是这样的作品;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广阔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茹志鹃的女儿王安以也是当代文坛非常著名的女作家。

长篇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3、坎坷的身世

茹志鹃艰苦的身世中,有许许多多不幸之中大幸的故事。

她的父亲是个败家子,祖父辛苦经营的家业,在父亲手里很快败落下来,他除了抽大烟、开小公馆之外,主要是在上海的交易所里倾家荡产。

到茹志鹃出生的时候,他们在杭州的老宅早已卖掉,并已吃光用光,住在上海一个租来的里弄房子里,依靠母亲的亲戚周济度日了。

在她两岁时,母亲死于白喉。

于是“哗啦啦,大厦倾”,父亲拂袖出走。

大的几个哥哥有的学生意,有的被人领养去了,只剩下祖母带着她和一个最小的哥哥。

后来这个最小的哥哥也当学徒去了……

茹志鹃的祖母是一个彻底的“人穷志不穷”的坚强老人。

她仍然拖着孙女儿去帮佣,翻丝绵、洗衣服、纳鞋底、缝补衣服……做她一切所能做的。

一直做到杭州沦陷,日本鬼子进入杭城后,生活更难了,祖母熬不下去了,祖母死了,死于一场不足道的小病,胃痛因无药服用而痛死。

死时66岁,她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只知道这位坚强慈爱的祖母是茹门何氏。

祖母死后,茹志鹃只能来到了孤儿院。

1943年冬,18岁的茹志鹃离开黑暗的孤儿院去投奔光明,来到苏北解放区,参加了新四军并被分配到了部队文工团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参加革命的经历,才会有《百合花》这篇优秀的小说。

二、茅盾的简介

茅盾(1896.7.4一1981.3.27)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评论家、文学家。

他十岁丧父。

由其母抚养长大。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当时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茅盾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材于此。

左联期间(30年代)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其中,《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已很难分身写作了。

文革挨批时期,他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1958年,身居要职的茅盾独具慧眼,对当时的无名小卒茹志娟的《百合花》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肯定在当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因为当年那篇文学评论《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成就了《百合花》,也成就了茹志娟这位优秀的女作家。

而我们课本上的这篇《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正是其中的节录。

三、《百合花》的发表风波

1956年,任上海《文艺月报》小说编辑的茹志鹃,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了短篇小说《百合花》。

她是根据自己当年在新四军部队卫生队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写“我”和小通讯员的认识过程展开情节而成的。

《百合花》写好以后,先后投寄过两家文艺杂志,都给退稿了。

第三次她把稿件寄给《解放军文艺》,也不能发出,负责任的编辑把小说转给了《延河》文学杂志,不久就发表了。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也是她写小说的处女作。

但开初,《百合花》的命运不佳,也可说是“生(发表)不逢时”,历经许多坎坷曲折,“左派”要当作“毒草”来批判,几乎遭灭顶之灾。

1958年3月,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在南京华东军区解放军剧院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补划为“右派”。

此时,发表茹志鹃的《百合花》实在不是时候,她所在的工作单位掀起风浪。

一些“左”派老手指责这篇小说“缺乏阳刚之气”、“风格过于纤细”。

又提出批评说,已经“走到反党危险边缘”。

他们片面地认为,凡是革命题材,只允许用豪放的笔法与所谓阳刚的风格,口号式的政治概念写,否则就是“反党”,作家就划为“右派”。

那个时候对茹志鹃这个弱女子来说真可谓剑拔弩张,大有“围剿”之势。

茹志鹃处在危难之中,尽管有上海作协老作家王西彦仗义执言,毕竟势单力薄,难以挡得住那咄咄逼人的“左”风!

正当女作家命悬于丝之际,正应验了“天无绝人之路”这句古话,将遭不幸的《百合花》,有幸被大文豪茅盾先生所赏识。

茅盾先生在1958年6月《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该文一万多字,其中以二千多字的篇幅分析、欣赏并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茹志鹃创作的《百合花》。

茅盾先生写道:

“《百合花》可以说是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于节奏感的。

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

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百合花》有它独特的风格……它的风格就是:

清新、俊逸。

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作者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

”“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这一期《人民文学》杂志在发表茅盾评论的同时,全文转载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这对于《人民文学》来说,也是破天荒的。

那时远在北京的茅盾与上海的茹志鹃素昧平生,他对《百合花》作出如此高度评价,完全是出于公心。

茅盾先生以他所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百合花》,这对于当时“正向文学这条路上探头探脑的一个小卒”茹志鹃来说,无疑是一个肯定,也是一个扶持,更使这位女作家命运发生了转折。

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不仅是对作品的美学评判,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也是对一个作家的公正评价,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作家的命运。

四、《百合花》的内容分析

小说通过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反映了两大主题:

解放军(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新媳妇)。

小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4段)背景交代:

部队要发起总攻,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帮助工作。

提问:

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显得很诗情画意,似乎与前线的战斗环境不甚协调,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答:

(1)能体现出我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特殊身份,正因为我是搞创作的,才会如此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也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会在以后的情节中,去注意那些生动鲜活的细节。

比如小通讯员步枪桶里的树枝、野菊花。

(2)为小说奠定了一种清新、俊逸的风格,不同于一般战争题材作品激昂慷慨的笔调。

第二部分:

(5—23)铺垫通讯员性格和身世,为下面的情节打下伏笔。

我与通讯员走了一路,通过我对通讯员的观察和了解,着重刻画小通讯员的憨厚、腼腆。

比如:

他走路时总是与我保持一段距离,当坐下来休息时,也是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当我挨着他坐下,他就更显得局促不安。

举例:

(20—23)自然段的描写尤其传神。

(读原文)讯员的憨厚、腼腆在这样的描写中呼之欲出。

第7自然段的一个细节为下文埋下伏笔,“肩上的步枪桶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是说是伪装,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表现出通讯员是一个天真、纯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小伙子,为他最后的死又增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第三部分:

(24—45)关键情节:

借被子。

因为小通讯员借被子碰钉子,引出小说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新媳妇”。

这一部分又用两个细节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34自然段,(读原文)通讯员衣服的肩膀上不小心撕破了口子。

第44段中又有一个细节:

通讯员给了我两个馒头,这两个馒头在小通讯员四死时再次出现。

第45自然段,又第二次渲染肩上的破布片这个细节。

(读原文)

第44自然段有一个细节与第7自然段枪桶里的几根树枝遥相呼应,再次表现出这是一个有情趣、热爱生活的小伙子。

第四部分(46—62)小说的高潮:

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一针一针地为他缝肩膀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

(48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照明弹和月亮下的“白夜”,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

50自然段,在紧张的气氛中,仍不忘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对上文的紧张气氛有所缓解,调节阅读情绪。

这一部分,紧张的白夜、中秋的回忆、重彩号通讯员使得小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也暗示着悲剧性的结局。

前文所铺垫的一些细节,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印证,这些细节的重要作用也彰显起来,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原来都是精心设置的,让人禁不住有“原来如此”的感叹。

第56自然段,“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小媳妇和我正是凭借这一标志才认出这就是那个憨厚、腼腆的通讯员的。

第60自然段,(读原文)。

看着眼前颜色灰黄的死者,那挂着的布片,以及那两个干硬的馒头,“我”和新媳妇禁不住会联想起与之交往的每一个瞬间,而读者也会想起前文铺垫的一个个细节,想起这些细节,你的鼻子会禁不住发酸。

最后,(读58、59、60)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肩上的破洞的细节是高潮中的高潮,在不紧不慢的描写中一点点地酝酿情绪,感人至深。

五、《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内容分析

全文6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概述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明确评论的重点。

第1段先概括情节、人物,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2段明确评论的重点:

讨论作者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二部分(3—5),分析作品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服务的特点。

第3、4段:

写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举例一:

步枪桶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的细节,表现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争不紧张、爱好自然的品性。

举例二:

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的被子时,肩上的衣服不小心被钩破的细节,这一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到最后,小说在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缝肩上的破洞的画面中走向高潮,并在高潮中落幕,表现出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表现出一个曾经带着些须封建守旧思想的农家少妇在战争中所受的精神上的洗礼,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5自然段:

写作品通过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穿。

举例:

通讯员给我的馒头在结尾处重现,肩上破洞的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

第三部分(6)对作品的高度评价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茅盾先生的这篇评论,不仅在当时为这篇小说正了名,给予其公正的评价及地位,不仅成就了《百合花》和茹志娟,而且对扭转那一历史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起到了纠偏作用,文中所提到的“清新、俊逸”的风格现在很常见,但在当年(1958年)提出来,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因为当时写战争题材只流行“激昂慷慨的笔调”,所以这篇评论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从茅盾先生对《百合花》的分析中,我们也能学到一些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高度集中的论题。

小说《百合花》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比如精巧的结构、精彩的环境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等,而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突出小说成功的最大特点——细节描写。

写文学评论,不求对一篇作品的分析面面俱到,但求对一个问题分析透彻、到位。

有力的分析论证

评论要有理有据,就要以作品中的实例来说话,本文在例举实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创作的理论进行理论分析。

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感受

《百合花》最初频频遭受编辑部的退稿,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而只有茅盾先生独具慧眼,给予作品公正的评价和地位,使得《百合花》最终被大家所承重视。

人云亦云的文学评论是没有价值的,必须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小结:

茅盾先生对《百合花》的评论着重分析了细节描写的作用。

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对于塑造人物,展开情节,深化主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生活中看来好像琐碎、平常但却有典型意义的环节、情节的描摹,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这个苦孩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去世,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

况且这时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就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这一段就是借助于生活中表现孝心的一系列细节,形成排比,表达对孝心的呼唤。

课堂作业:

仿照以上这段话的格式,运用细节,写一段话。

要求:

明确主题句;写出12个具体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