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624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档资料

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评估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洛阳高一检测)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是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这反映了( B )

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根据材料可知,胡椒在欧洲价格高昂,这是由于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断即指商业危机,A项包含在B项中,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平顶山高一检测)“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 )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解析] 材料中“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说明宗教狂热者传播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所在,故本题选A项。

3.(2018·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大发现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共同扩张的结果,是双重扩张。

换言之,没有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人们的扩张要求,就没有地理大发现;但若没有国王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及贵族的参与,同样也不会有地理大发现”。

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说法能够证明上述结论的是( D )

A.新航路开辟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结果

B.新航路开辟有利于欧洲封建统治的巩固

C.新航路开辟促成欧洲反天主教会力量联合

D.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率先支持探险

[解析] A项与“大发现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共同扩张的结果”不符;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瓦解;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由“但若没有国王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及贵族的参与,同样也不会有地理大发现”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封建势力的参与。

远洋航行需要投入很大成本,非一般组织所能做到,需要封建王室或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所以选D项。

4.(2018·吉林高一检测)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

“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A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 材料中“突兀的海角”指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命名的“风暴角”即好望角,所以A项正确。

航海路线横渡太平洋的是麦哲伦,抵达了印度的是达·伽马,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后,因此排除B、C、D三项。

5.(2018·威海高一期末)“1498年,达·伽马在印度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到16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在西非和东亚之间建立了50多处贸易商埠。

”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 )

A.葡萄牙人B.西班牙人

C.荷兰人D.英国人

[解析] 根据“达·伽马在印度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到16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在西非和东亚之间建立了50多处贸易商埠”,根据所学可知,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的支持开辟新航路,探索出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及势力范围和这条航线有关,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A项正确;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不符合达·伽马,排除B、C、D三项。

6.(2018·宿迁高一联考)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达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D )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

[解析] 从材料中“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可以看出,A、B、C三项均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机器生产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2018·银川高一检测)《世界知识画报》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

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历尽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 D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解析] 选D。

麦哲伦的船队实现环球航行,途中经过马六甲地区。

8.(2018·宜昌高一期末)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历史机遇使下列地区受益最大的是( A )

A.大西洋沿岸  B.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太平洋沿岸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这一地区的荷兰、英国受益最大。

9.(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500~1600年间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A.新航路开辟后黄金大量流入欧洲

B.工业革命引起技术进步

C.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关系改变

D.经济危机引起物价上涨

[解析] 根据材料“1500~1600年间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可知其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故A项正确。

10.(2018·合肥高一期末)新航路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因为( B )

A.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它证明了地圆学说

D.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解析] 新航路开辟发现了世界上的新大陆,沟通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故选B项。

11.(2018·天津高一检测)17、18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

它们是( C )

A.葡、西、荷B.英、西、荷

C.英、法、荷D.英、法、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17、18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匍、西两国是老牌殖民国家,在17世纪时已经衰落,排除A项;西班牙“无敌舰队”在1588年已经被英国打败,西班牙自此衰落,排除B项;17、18世纪农奴制下的俄国比较落后,没有参与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活动,排除D项;英、法、荷三国是17、18世纪时期的主要殖民国家,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C项。

12.(2018·江苏启东中学高一期中)“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这一条文反映了( D )

A.英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通过立法打击他国,维护本国商业利益,根据“1651年12月”可以判断此时为17世纪中期,恰是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时期,故D项正确。

13.(2018·北京朝阳区高一期末)《新全球史》中写道:

欧洲、印度、加勒比海以及北美都在1756~1763年发生战事,欧洲人、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都卷入了这场“七年战争”。

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一场帝国大战。

这场战争( D )

A.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开拓市场的表现

B.直接导致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C.与北美反抗英国统治的战争同步进行

D.为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解析] 这场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英国确立了“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4.(2018·天门、仙桃、潜江高一检测)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出现,但这些工厂却有着共同的局限。

这种“局限”直接导致了( C )

A.工厂制度的诞生B.火车机车的创制

C.蒸汽机改良和应用D.机器制造业的兴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笫一次工业革命。

共同的局限是出现了纽科门蒸汽机,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瓦特运用科学理沦,逐渐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毛病所在,从1765年到1790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蒸汽机的3倍多,故C项正确;工厂的出现标志着工厂制度的诞生,A项不符合题意;火年机车的创制是为了改善交通,B项与材料无关;机器制造业已经兴起了,不是后果,故D项错误。

15.马克思说:

“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

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

”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A )

A.使用机器大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马克思看来,工场手工业是工人利用工具,工人掌握着劳动主动权;在工厂制度下,工人围绕着机器(劳动资料)运动,工人处在被动地位。

这说明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故选A项。

16.(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

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B )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蒸汽动力的应用

C.石油工业的发达  D.电器的广泛使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末”“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等信息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17.(2018·三亚高一期末)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

这主要反映了( A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解析] 机器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用机器生产机器,它是在各种技术的体系化过程中出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工匠个人的技能已经不够用了。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技能的地位相对降低了,机械设备及劳动手段的作用提高了。

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机器生产使得进一步分工成为必须,产生了工匠和工程师的分工。

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故选A项。

18.(2018·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1848年,英国的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产量总和。

这表明英国( A )

A.成为世界工厂

B.建立“日不落”帝国

C.成为欧洲经济大国

D.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产量总和”,再结合时间“19世纪中期”可知,这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故A项正确。

19.(2018·广州一中高一月考)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C )

A.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B.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其工业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英国希望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

D项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结果。

20.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C )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没有看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进步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此过程中既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至海外,又冲击了海外落后的生产方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民的生产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需要,农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故C项正确。

“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可以排除B、D两项。

21.(2018·洛阳高一检测)贝尔曾试图说服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话而委婉拒绝。

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A )

A.电话B.电灯

C.电影放映机D.汽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机,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所以答案选A项。

22.(2018·苏州高一期末)1888年9月12日,一份报纸对一项发明的描述:

“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

”也有人称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

为马车提供动力的是( C )

A.车上的人B.蒸汽机

C.内燃机D.电动机

[解析] 材料反映的“马车”应为汽车,其动力是内燃机。

A、B、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无关。

故选C项。

23.(2018·银川高一检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大企业时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仅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

B.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

D.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工业生产进入垄断制、公司制等大企业时代。

此种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过来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故选D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多个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故A项错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开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大企业时代中的各企业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凭借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进行技术革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C项错误。

24.(2018·潮州高一检测)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C )

A.首先发生在英国

B.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

C.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来源于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主要来源于实验室,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故选C项。

A、B、D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区别。

25.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C )

A.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B.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加强

C.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初步形成

D.推动了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从题干中“电报”和“海底电缆”等可判断材料中时间不晚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统一的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故答案为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

26.(2018·南昌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授予我大西洋海军上将头衔,委任我为所发现和到达以及在我之后所发现所到达的一切岛屿与陆地的终身总督,我的长子将继承我的一切衔位并世代相传。

——1492年8月13日出航之前哥伦布

致西班牙国王的亲笔信

材料二 我可以向陛下承认,我不相信世上还有比他们更好的人,还有比此地更美丽的土地。

……他们可能成为很好的奴仆和驯服工具,陛下可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顺民,对其可随心所欲。

这些人将来一定会变成基督教徒,一定能按西班牙王国的良好风俗加以驯化。

……我发现了一个狭长的半岛,尽管它不是适合修要塞的地方,但经过努力是可以修要塞的。

……眼下,我已命人构筑一座炮楼和要塞,外围有堑壕防护。

构筑炮楼并把它作为力量的象征,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因为陛下属地如此遥远,印第安人也需要明了陛下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崇拜我们的陛下,乖乖俯首听命。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

材料三 创世以来的最大事件,除造物主的降生和死亡之外,那就是发现了印度大陆。

——西班牙编年史家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

拉写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之后

材料四 当年哥伦布面对的毕竟是一块被人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着的土地,异样的文明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悠然滋长。

假如当年哥伦布果真找到了通向印度的航路,步马可·波罗的后尘,从水路抵达了印度、中国、日本,难道也要赋予他“发现者”和推进“人类文明”的盛誉?

在我看来,哥伦布应该是第一位将欧洲与美洲大陆以海上通道的方式联通起来的人,哥伦布吹响的是殖民者的进军号。

——乌热尔图《发现者还是殖民开拓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哥伦布进行大西洋探险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3分)

[解析] 从哥伦布要求西班牙国王委任他为未来新发现的领土的终身总督可以看出,哥伦布进行大西洋探险绝不是仅仅为了传播天主教,给其他地区的人民带去幸福,而是既攫取荣誉和地位,又渴望占有他人的土地,是一种赤裸裸的殖民心态。

[答案] 攫取荣誉、地位和占有他人土地的欲望等。

(3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哥伦布明确提出了一个征服美洲的什么战略。

(4分)

[解析] 从哥伦布到达一个岛屿后就迫不及待地修筑要塞和堡垒,而且要把印第安人驯服成顺民,可以看出是用武力和强权,迫使印第安人屈服。

[答案] 提出了施加武力和强权的战略,这使哥伦布加入了挥舞战刀的恶魔行列。

(4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各是如何评价哥伦布的美洲之行的?

(4分)

[解析]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弗朗西斯科是在高度评价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竟然把其抬到了与造物主的降生和死亡同样的高度。

而材料四中的乌热尔图则不以为然,认为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美洲就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了。

哥伦布充其量不过就是个把两个原本互相隔绝的大陆联通起来的人而已。

[答案] 材料三:

高度评价哥伦布的美洲之行,给他戴上“发现者”的桂冠。

(2分)

材料四:

认为不能称哥伦布为发现者,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开拓者。

(2分)

(4)针对材料三、四对哥伦布的不同评价,你赞同谁的观点?

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如果谁的观点也不赞同,不妨说说你的观点。

(5分)

[解析] 学生可以任选答题角度。

如果赞同弗朗西斯科的观点,就可以从哥伦布西航后,原本隔绝的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这个角度组织答案;如果赞同乌热尔图的观点,则可以从哥伦布及其日后的殖民者给美洲大陆带来的灾难这个角度组织答案。

如果觉得二者的观点都不全面,也可以自创新说,两方面都照顾到,论证起来就更有说服力了。

[答案] 赞同材料三的观点。

因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使得欧洲和美洲这两个彼此隔绝的大陆从此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也从此开始。

(5分)

赞同材料四的观点。

因为哥伦布及后来的殖民者是带着对金钱和土地的渴望而进行探险的,他们所进行的殖民活动给美洲大陆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5分)

两个观点都有道理,但又有一定的片面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要本着客观的态度,作出全面的评价。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既推动历史的前进,又在某些方面留下罪孽。

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也不例外。

因此,可以说,哥伦布既是一个文明的传播者,又是一个凶神恶煞的强盗,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

(5分)

27.(2018·安徽学业水平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

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

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

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

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

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