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157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docx

开题报告《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的影响及对策》同名2310

 

毕业论文(设计)材料

 

题目:

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学生姓名:

闫瑾

学生学号:

1112010139

系别: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届别:

2015届

指导教师:

王利民

职称(学位):

学士

 

填写说明

1、本材料包括淮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三部分内容。

2、本材料填写顺序依次为:

(1)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学生根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送交指导教师审阅并签字认可;

(3)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后期,学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连同毕业论文(设计)全文一并送交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完成的论文(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4)指导教师将此表连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全文一并送交评阅教师评阅。

3、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均采用百分制。

4、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不包括在此表中。

 

一、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及达到的目标

(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1、掌握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产生背景以及对证券业产生的影响,并且分析其原因;

2、了解为何会产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4、中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5、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地位的冲击

6、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二)达到的目标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以及数据库,掌握实时信息,得到真实具体的数据以及实时具体的经济发展现状来探索与研究互联网经济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以及对策。

将得到的数据重新整合,合理推论,以点列形式列出个人得出的结论,指出互联网经济对金融影响的因素,影响程度。

从而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正确的考量,以达到让互联网的优势更好的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这一主要目的。

 

工作进度要求

二、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目的

依托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借助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国内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迎来了爆炸式增长:

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自2013年6月17日推出到2014年元宵节规模突破4000亿元,P2P网贷平台数量以平均每天3家的速度增长,腾讯微信红包在2014年春节期间赚足了眼球,“点名时刻”等众筹模式开始渐入佳境。

“互联网金融”无疑是2013年到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总经理布和2014年互联网和金融“跨界”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罗明雄等人在《互联网金融》一书中给出的定义较为贴近现实: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互联网服务模式,是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渗透到传统金融业态,对原有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并衍生出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具备互联网理念和精神的金融业态及金融服务模式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书中指出,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主要有:

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门户。

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快速反应,从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平安集团的“陆金所”到国金证券的“佣金宝”……传统金融机构依托自身的“金融”优势,开始了异彩纷呈的互联网金融探索之路。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必将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影响和改变。

传统金融机构如果不采取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利互惠的态度积极应对挑战,则可能面临不可阻挡的毁灭性的冲击。

反过来,那些善于根据自身特点,找准战略定位并采取有效战术的传统金融企业,也必将成为此次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弄潮儿,在互联网与金融快速融合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前行,待到互联网与金融完美融合时,笑傲群雄。

也许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将不复存在,而传统金融因为有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完美。

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

理论与方法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参考相关论文,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明确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影响的分析等。

第二阶段:

深入研究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开始撰写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主要模式;三、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分析;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证券行业的影响;五、互联网金融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对策。

第三阶段:

论文修改、答辩和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明确观点和对策,使论文有条理,论点、论据、论证相统一;所有的引用都要注明出处;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对毕业论文的撰写经验和不足开展总结并致谢指导老师。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互联网金融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和发展方向。

宫晓林(2013)[1]从金融脱媒、渠道、融资、战略以及定价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得出结论:

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和经营模式不会产生动摇,而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袁博、李永刚、张逸龙(2013)[2]认为互联网金融由于会带来“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泛金融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互补共赢将是一种良好的生态。

邱勋(2013〉[3以余额宝为例,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基金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认为其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理财产品以及基金代销业务造成了冲击。

[2]对于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郎炜(2013)[4]认为电商企业涉足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而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互联网拓展新客户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文章通过对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的研究,认为在发展电商平台的问题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跨界合作并结合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优势。

郑良芳(2013)[5]在综合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优势后,对商业银行应对其挑战提出了十条建议,包括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快转型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大利用互联网技术、进军电商领域、进行精准营销等。

冯娟娟(2013)[6]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比较入手,认为商业银行应重视客户体验,全面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并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与互联网金融在合作中寻求共赢。

2、国外研究现状

[1]对于电子金融(ElectronicFinance)对金融机构的影响,StingClaessens,ThomasGlassierandDanielaLingerie(2002)指出电子金融在全世界不同程度地改变着金融服务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改变不仅发生在工业国家和发达新兴经济体,也发生在正在开始使用电子金融的部分金融体系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也将发生在巴西等认为应该尽快将电子金融引入的国家,尽管他们的基础金融设施很脆弱甚至不存在。

FranklinAllen,JamesMandrelsandPhilipAstrakhan认为电子金融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具有金融脱媒、促进银行业的合并、促进信贷的获取等作用。

LihueLin,XingjianGangandAndrewWhinstone(2001)认为电子金融使得金融业成为竞争更为激烈的行业,因为它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间的界限,使得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并且使现有的金融服务以新的形式出现。

面对这样的挑战,金融机构需要找到超越地理位置和物理网络的竞争优势:

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关键,特别是利用IT技术研发的专有的新产品和服务。

国际清算银行(BIS)货币与经济部门(MonetaryandEconomicDepartment)的论文认为电子金融为金融体系带来了效率改进的同时也对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由此文章对于交易清算系统、支付体系和金融机构现在和未来的可能变化提出了新的监管建议。

[2]Linetal(2009),Kraft(2008)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是,由于互联网贷款人的专业化程度较差,导致互联网信贷的风险居高不下。

国外的网络借贷公司通过成立贷款小组,其职责是对贷款部分做专门指导,目的是降低贷款违约率。

借助互联网进行联保,借款人可获得对贷款的担保,可以有效的降低贷款违约概率。

[3]Davis(2001)认为贷款组内的组织者是一种新的中介形式,通过信息搜集,信息匹配和后续监控完成了市场上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双方之间的沟通。

[4]Hangtag(2007)认为,如今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P2P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整个社会资金总量增大和流动性需求旺盛。

[5]Hadlock(2002)和James,Denis(2003)和Minor的观点是银行在审核公司客户贷款申请时会考量公司的信用与财务状况,但因多数有贷款需求的公司正处于成长阶段,通常信息不透明,使得银行出于风险把控的目的而提高贷款利率,往往加重借款人的负担,因此借款人不愿接受;而网络借贷给此类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市场比较和降低交易成本,使更多借款人获得优惠借款利率的贷款。

(二)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3]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实务,2013,(5).

[4]刘爱萍.如何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n].光明日报,2013-07-29.

[5]作者单位:

招商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

[6]郑申.竞逐互联网金融正当时[N].金融时报,2012-10-15.

[7]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11):

11-13.

[8]卓尚进.互联网金融:

在创新中蓬勃发展[N].金融时报,2013-6-14。

[9]邱 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2013-08

[10]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

[11]李钧.互联网金融是什么?

[n].第一财经日报.2013-03-15.

[12]沈云芳.”互联网金融热”的冷思考:

谈颠覆为时尚早[eb/ol].新浪科技,2013-08-15

[13]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

[14]童楠,陈建刚.金融遇上互联网[R].国金证券专题研究报告,2013

[15]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年4月

[16]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年7月

[17]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8月

[18]常晓,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中国外资,2013年1月

[19]王光宇,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J],银行家,2013年1月

[20]杜征征,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兴起与发展[J],银行家,2012年

[21]郭世邦,银行如何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J],卓越理财,2013年

[22]降磊,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3]李静瑕、赵慧利,互联网金融兴起:

寻求创新与监管平衡[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7月

[24]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年11月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三、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

1、前言

2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2.1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

2.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3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与主要模式

3.1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3.2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4.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分析

4.1互联网的渗透改变可人们的消费习惯

4.2多方需求的驱使

4.3传统金融业的缺陷

4.4技术进步提高效率

5.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证券行业的影响

5.1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比较

5.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5.3.互联网金融尚无法取代商业银行的地位

6.互联网金融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对策

6.1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智慧银行

6.2加速与电商的合作,挖掘大数据

6.3加强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合作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评阅教师评语

成绩

评定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系论文工作小组意见

成绩

评定

系主任签字(盖章):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